..續本文上一頁重重苦難生起深深的厭離心的話,就必須將此生所顯現的一切事物都當作兒戲、看成幻術、視爲水泡,生起無有實質的信念。快樂、痛苦、好壞等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本性,每一刹那都在走向滅亡。
如果沒有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就沒辦法斷除苦谛現前滅谛,也就是說,現前智慧必須依靠出離心,但想要對輪回與惡趣生起真正的厭離心,就必須認識到今生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是一種幻術、水泡,雖然顯現卻沒有絲毫實質,這樣也就不會對它産生貪執。
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水泡、幻影一樣,世間的人們只是在未經觀察之下享用而已,真正觀察,今天歡樂的心態明天已經不複存在,今天享用的財産明天已經成爲一堆廢棄物,一切所作所爲、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沒有絲毫實質。《大圓滿前行》中,華智仁波切非常詳細地說明了一切人事萬物每一刹那都在趨向滅亡的無常本質,通過各種意喻闡述了無常的深奧道理。
房屋、財産、親友等任何人任何物均不可靠,自己死亡的時候所有的這一切均不能跟隨,自己連一根毫毛也無法帶走,一個夥伴也不能相守,既然如此,那這一切還有什麼可信賴的呢?
既然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常有,死亡時也無法帶走任何一樣東西,那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是可以信賴的呢?我們的所作所爲、世間的人財物都是無常的,總有一天會各自離散,了知這一點之後,自相續的貪執心也就很容易斷除了。
不僅這些身外之物華而不實,就是這個身體也是由種種不淨物所組合的,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可取的精華。
不要說身外的財産受用以及親戚朋友,就連時時刻刻跟隨自己的身體也是無常的,是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沒有任何可以貪執的地方。
親友就像集市上擦肩而過的過客一樣,不可能長久相伴。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我們遇到的每一位路人都不會長時間伴隨在自己身邊,同樣,親戚朋友也是如此,在茫茫的輪回曠野中,我們曾經遇到過的親人數不勝數,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長時間伴隨自己,最終必將分離,隨著各自的業力在輪回中流轉。
住宅就像位于人流過往的集市中的旅店一樣,本來只是暫時容身之地,卻被人們執爲我所,最終必將棄之而去,自己沒有主管的權力。
有些人確實沒有觀好無常,如果無常觀得很好,別人把你的房子拆了、財物拿走了也不會痛哭流涕,因爲這些身外物,能用的已經用過了,離開自己也已經很多次了,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
按照中觀說法,由于無始以來的習氣導致,一般人對自己身體的貪著很難斷除。但是,對房屋之類的財産確實沒必要特別執著,它雖然可以提供一些修法的助緣,可是一旦失去也沒必要如是的傷心、痛苦,應該認識到這就是萬法的本性,這樣也就不會出現哀號傷心的場景了。
作爲修行人,聞思修行非常重要,作爲我所的身外物沒必要過分重視,應該了知,對于房屋等,自己根本沒有主管的權力,別人享用也可以、拆毀也可以,它的本性就是無常的,必須隨著萬法的本性運行。
財物也同樣是無常的本性,就像草尖上的露珠一樣僅能存留片刻,瞬間即已不複存在,並且來世投生餓鬼等處以後食財更會一無所有。
這一點在個別大老板的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今年是有幾千萬資産的大老板,明年可能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所有的財物都是無常的,如果財物不是無常的,它們就應該一直呆在你身邊不會離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可以親眼見到財物損毀離散的過程。
如果未生起這種觀念,那恐怕只會一味地追求現世利益,怎麼可能生起希望後世中離苦得樂的信念呢?如果連後世離苦得樂的信念都不能生起來,要想生起棄離輪回、了脫生死的願望實在無有是處。
如果連後世中遠離痛苦獲得快樂的心念都無法生起,那就根本不可能放棄輪回的一切幻化景象。
由此一來,再如何勤修生圓次第等高深之見也是徒勞無益,相續中不可能生起證相。
這樣一來,即使你精勤修行大手印、大圓滿也是白費功夫。
因爲生起這些證悟的因是厭離心與出離心。
相續生起高深境界的因,就是要生起厭離心與出離心。如果根本沒有生起厭離心和出離心,那想要生起修法的境界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緣尚未聚合不會生果這是有爲法最基本的規律。
果要産生就必須聚合因緣,這是有爲萬法的自然規律。那麼,看一看你相續中到底有沒有産生厭離心、出離心?如果在一心一意地想要獲得世間利益的同時,又想獲得修行的高深境界,那絕對是癡心妄想,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修行人首先打好基礎非常重要。
通過觀修無常而看破紅塵的正道是非常迅速的。
爲什麼有些高僧大德修得很快,有些修行人非常精進卻一直也不成功呢?原因就是沒有修無常,方法不對是沒有辦法成功的。
由于不貪執今生,所作所爲便會唯一追求來世的利益,日日夜夜也就必然會極其精進歡喜修行善法、淨除罪業。
名聲、地位、財産、親友都是如幻如夢的,即使百般貪執也不會獲得絲毫利益。看破世間真的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看破的話,既容易違背佛法,也容易違背國法;假設了知一切萬法如同水泡一樣沒有意義,對任何法都不會像世間人那樣執著,自己的所作所爲也就會全部用于希求來世的解脫上,不會散亂的。
如果生起了無常的觀念,就會看破今生。
看破今世非常重要,而想要看破今世就要努力修持無常觀,這一點非常關鍵。
很多禅宗的禅房門口經常寫著“看破、放下、自在”,但如果在前面加上一個無常會更好,因爲有了無常才會看破,看得破才能放下,放得下才能自在。不然只是口頭上看破,實際有些事情來到跟前時卻根本看不破,這樣就根本無法放下,非常的痛苦,在痛苦的過程中也就不可能自在的,整天隨著貪嗔煩惱所轉。
倘若能看破今生,自相續中的一切善法自然會像堆積財物一般層層累積。
無常觀得好,相續中的善根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增長。
《喻法書》中雲“所謂俄音難”,意思是說,在學習發出長音調的整個過程中,要數一開始發出俄字的音調最最困難了。如果這一難關已經突破,那麼隨後的一切就不再困難。同樣的道理,如果了達低級的正道並最初從無常觀入手,那麼一切功德在相續中生起自然輕而易舉,因此依此而修可以說是速道。
最初觀無常的時候很困難,很多人相續中根本無法生起無常的觀念,但是經常的串習,久而久之,觀修無常就像自己的呼吸一樣輕而易舉,這時,其他的修法也就很容易修行成功。
如果一開始就誇下海口說:“我現在要修一切諸法實爲空性的正見,通過觀修生起次第而清淨平庸的貪執,再依靠圓滿次第修煉風脈明點瑜伽。”
有些人一開始就說:“我現在正在觀生起次第,要將所有平庸的貪執轉爲清淨。”或者說:“我現在正在修持風脈明點、寶瓶氣。”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所謂的寶瓶氣是應該把氣放進去還是放出來,只是盲目地把自己觀成一個大肚子的瓶子,這樣修還是很危險的,到時候,氣已經把自己的肚皮脹爆了也不一定。
很多人以前都是學氣功的,因此對于“氣”這個字眼特別敏感,有些人上課一直打瞌睡,但一提到氣脈明點,眼睛就睜得大大的。確實,觀托嘎、風脈明點是非常殊勝的法,很多高僧大德已經依靠它修行成就了,但是沒有無常作爲基礎的話,今天觀一觀明天就放棄了,這樣不會成功的。
一直將著眼點放在諸如此類的許多高級法門上,結果會令你大失所望的是,如此修道非但不會迅速,反而更加持久緩慢。
大圓滿原本是即生成就的法,但是你修了這多年還是沒有一點兒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最初沒有觀無常的緣故,無常觀的好的話不會這樣。所以大家應該按照規律來修,這是打開心地寶藏的金鑰匙。
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是由于法門很高,但自相續的根性過低,以致于人與法不相稱,這樣一來,心裏雖說很想快速修成,可是由于法與人二者高低相差懸殊,好似天地之別,因此,表面上無論再怎麼修持,相續中也無有生起證悟的時機。
雖然你很想修行佛法,也選擇了一些高深的法要,但是你的根基還比較下劣,與法根本無法相應,這樣的話,無論你怎樣修持都是不會成功的。
例如,要進入屋內起初需經門而入。假設不從門進去,只是在心裏尋思我要在這座房子裏安住下來,並享受裏面所有的財物。
雖然想要進入房子,但是一直打不開門也就很困難。不過現在是現代化的社會了,即使不經過門也可以進去,有些修行人也是,根本不用修無常,利用錢財也可以先進去。
無論你再怎麼盡情享受,也無法步入房間內。因此,首先由門而入的人先根本不想住在屋內享用財物等類的問題,只是一心想能從門進去,結果很快步入屋裏以後便可盡情享受財物了。
同樣道理,有些人並沒有想著快快證悟,只是一心一意地修持無常,但是依靠無常法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一旦真正看破世間以後,高法、大法的境界也會隨之生起。
通過這次講述《劄嘎山法》,希望你們一定要對自己的修行有所認識,尤其應該對無常觀生起一種定解,使自己的相續有所改變。
偉大的善知識博朵瓦也曾以十分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未經憶念無常的所有修法都如同冰上的建築一樣,當你處于悠閑自在的時候,空性的境界好像頗高,可是在千鈞一發之際,這種境界就會煙消雲散、徹底瓦解。
這是當前有些人的真實行爲寫照。大家應該知道,冬天時,冰雕裝飾的建築確實非常壯觀,但逐漸接近春天,這個高大的建築就會搖搖欲墜直至坍塌。我們有些修行人,最初在修法行爲等各方面似乎非常不錯,在自己快樂悠閑的時候,也認爲通達了空性的境界,可是過了一段時間,自己所有的修行就如同冰上建築一樣土崩瓦解了。
因此,不要只是在具足順緣的時候境界很高,應該想一想:在我失去房子的時候能不能修持?在別人拿著刀子指著我的時候能不能修持?如果這時候還是可以如是修持的話,說明你的境界確實非常不錯,但很多人在這樣…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