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可能所謂的修行境界已經煙消雲散了。
如果最初時相續中生起了無常觀,那麼修行就不會退轉,否則,一切修法都將退回原位。假設心中生起了穩固的無常信念,那麼菩提心與空性正見等一切功德必將如堆積一般地增長。”
對于無常非常重視的人,他的修行也會越來越穩固。但有些人表面上說:“我的功德很大,修行境界非常不錯。”他確實沒有說妄語,可是遇到困難和違緣的時候,這種修行境界可能不會牢固的。
夏哦瓦格西也親口說過:“到我面前來印證的人,如果他心中對無常的修法已有深深的體驗,那說明他對諸法的本性了悟得極爲深刻;
這是很好的辦法,因爲很多人的修行從說話當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如果真正在內心對無常有了很深的認識,口頭上也會經常說:“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還是應該精進修法。”當然,只是口頭上說一些覺受、證相,內心對無常根本不重視,已經成了一種口頭禅,沒有什麼意義。
倘若談論些修空性的覺受,那證明他只是停留在口頭禅的水平上。有些不懂得無常法的小僧人轉經時說腳痛,他們這麼說也是情有可原的。”
藏人有句俗話:悠閑自在的時候是修行人的形象,遭遇痛苦違緣的時候與世間俗人沒有差別。作爲修行人,應該知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遭遇違緣是很正常的。因此,對于不懂無常法的人在轉經時說腳痛,夏哦瓦格西用諷刺的口吻說:“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爲他無常觀得不好,對于痛苦、勞累特別執著,口頭上當然也會如此宣說。
一般無常觀得好的話,苦是正常現象、累也是正常現象,不會特別在意的;心情不好、生活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現象,對所有的一切都會坦然面對,但無常觀得不好的話,痛苦也是情有可原的。因此,無常觀修得不好,搞世間八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具有遠見的人,非常清楚今生的一切幻象都不重要,只有來世的解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心一意地爲來世積累足夠的資糧。就像善良的母親擔心秋天如果將食物吃完,到春天就很難找到,因此,積累許多食物以備不時之需。
誠如這些大德所說,沒有打好無常觀的基礎,一切修法就如同冰上建造房屋一樣不會牢固,終將毀于一旦。
如果沒有觀修無常這一基礎,那不論給自己的修法加封何種名號都是不可能牢固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開始就急不可耐地修空性及生圓次第等法門,自認爲境界也比較穩固。
有些人既不修人身難得也不修壽命無常,一開始就修無上大圓滿、風脈明點,而且還自認爲修行境界非常不錯,産生了一種無法自已的滿足感。
諸如一切法無實的覺受、自己原是天尊的覺受以及持風的覺受似乎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然而,由于尚未看破世間而導致一直跟隨今生的瑣事轉,整天忙碌不休,致使對修法的興趣越來越淡薄,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汙,從而將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追求現世的利樂上。
他雖然認爲自己修空性的境界非常不錯,或者認爲自己與本尊無二無別的覺受已經生起來了……但是由于沒有修好無常,始終忙碌即生當中的世間瑣事,經常與世間人同流合汙,到最後,對于正法的興趣越來越淡泊,精力也就全部放在追求今世的利益上了。
修行人與非修行人有很大差別,真正的修行人特別重視來世,有位領導問我:“你們佛教徒爲什麼對今生不重視,卻那麼重視來世?”當時我對他開玩笑:“你爲什麼不重視今天的事情,卻特別重視一輩子的事情?”他說:“今天一會兒就過去了,今天做的一切就是爲了這輩子努力的。”我對他說:“一樣的道理,今生短暫的人生並不重要,來世乃至來世的來世才是值得重視的。”
因此,真正對無常生起信心時,再也不願意接觸世間人,一切的所言所行都會放在來世的解脫上,這就是修行人與非修行人之間的差別。
最初看破紅塵、舍棄俗世的人,一切修法就像在牢不可破的地基上造起建築物一樣,一切成果都不會毀滅。
我們的修行應該善始善終,但爲什麼很多人的修行不究竟、不圓滿呢?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觀好無常,如果無常觀得好,他根本不願意接觸世間人,根本不會放棄自己的修行。
還有人將修法當成一種階梯看待,他認爲:通過這樣的修法,一定要在短暫的時間當中獲得成就。這種想法非常不合理,真正的修行應該是活到老修到老,心無旁骛、一心一意地修行,否則根本不會了解正法的真正含義。
由于一開始就沒想爲現世的好處,如此所做的善法必定都是爲了後世的利益,因而極爲穩妥,又是疾速之道,並且修道也不困難。
就如前文所說,無常觀修得好或者壞,在修法的快慢、是否會遭遇違緣、是否究竟圓滿等方面也會産生很大差別。
這幾個問題比較關鍵,大家一定要分析清楚。
相續中生起了無常的觀念,則菩提心及空性等功德必然會像堆積物品一樣在相續中不斷增長。因此,首先修無常觀非常重要。
有些人說:“上師加持我一定不要退失菩提心。”上師的加持確實很重要,但關鍵還是看你自己,釋迦牟尼佛說:業力的牽引不是誰的手可以改變的。
同樣,看破世間的境界也是很高,因爲這種看破塵世的境界完全是由相續中真實不虛地生起了無常觀而來的。
看破世間與無常觀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如果無常觀得好,對世間法根本不會感興趣。就連世間人在評價某位修行人時也會說:“這位修行人修行很好,你看他對世間上的事情一點兒都沒有興趣;那位修行人的修行可能不太好,對世間上的事事物物特別關心。”這種評價也是非常符合道理的。
正如夏哦瓦格西所說的,無常法深入到正法的內涵,因此是非常高深的法門,口頭上所說的空性和生圓次第等高見並沒有真正深入到正法的內涵,因而並不算深奧。
如果認識到無常,也就真正認識了萬法真正的本體,所以說,無常是非常深奧的法。
當然衆生的根基各不相同,針對所有衆生說“無常法是最高深的法門”也不行,但就大多數人而言,無常確實是深入正法內涵的修行法要。
所謂的是否深入到了佛法的內涵也是就能否對治煩惱這一點而言的。觀修無常、放下今世是對治貪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煩惱中最嚴重的莫過于癡心,與愚癡相依爲命的眷屬就是貪欲。如果將欲望放下了,那顯然已經進入到佛法的最深層次了。未曾修無常觀,僅僅在形式上裝作修持生圓次第等正見,那是無法壓伏對今生欲妙的強烈貪執的,無論再怎樣觀修,也逃不出世間八法的掌心,相續中一點一滴的善妙證相也不會生起,從這一點來說,當然未深入佛法的本質。
很多人來到學院就是爲了獲得真正的解脫,希望深入佛法真正的本質,這樣的話,就應該安心地修持無常法,了知最甚深的修法就是無常觀。
抛棄今世平時精進實修無常的人,可避免修法過程中出現違緣。
如果對今世看得很淡,修行過程中就不會出現任何違緣,即使出現違緣也不會對自己有所危害。
所謂修法的違緣無非是指外在的惡友以及內在的紛飛妄念。
所有的違緣都可以包括在外在的惡友和內在的紛飛妄念當中。
外在的惡友當然就是父母親友施主等有可能成爲自己修行障礙的人們。
這裏將父母親友稱爲修行的違緣,確實如此,很多人在這種對境前行爲非常不如法,而且對治的能力也是非常微弱。
受到他們的控製而使自己的修行摻雜世間八法,得不到清淨修法的機會。盡管遭受重重的阻撓,但是通過觀修無常、放下今世、了知親戚朋友的過患,從而擺脫他們的束縛,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此他們造違緣也害不了自己。
如果無常觀得非常好,假設有人給你寫信、打電話:“你的父母病了,快點回來……”這時你會非常坦然地面對:“我回去也沒有什麼用,我又不是藥師佛。”
確實,有些人把自己當成救護車一樣,一聽說自己的父母病了馬上就要回去,這不是修行人的行爲。喬美仁波切的《山法》中說:所有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從慈悲的角度應該同等對待,而今生的父母是路過某處時聚合在一起的,雖然有一種暫時的感情,但也不應該過分執著。
因此,應該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好好地觀修無常,應該想到:如果聽了親友的話回去,萬一回不來怎麼辦?還是應該在寂靜處好好地修法。
內有的紛飛妄念也就是世間八法的繁雜念頭。毅然決然斬斷外在的父母、親友以及施主等的牽連,將世間八法的妄念轉爲道用,遠離惡緣,因而就不會出現世間八法雜念紛紛的情況了,內在的違緣也就害不到自己了。
遠離了惡友,依靠他們生起的世間八法的紛飛妄念也就很容易斷除。也就是說,首先斷除外在的違緣,隨之斷除內在的違緣也就輕而易舉了,而觀修無常法是斷除內外一切違緣的最好方法,因此應該著重觀修無常。
如果從不憶念無常也舍不下今世而觀修生圓次第見解的話,內外違緣就會接連不斷地攪擾自己,無論如何,都將身不由己地墜入重重障礙的圍困之中,不能自拔。
這時,即使想自拔也是毫無辦法。
遇到違緣時經常做不到“違緣轉爲道用”,這就是修行人最大的困難和問題。所以平時經常觀修無常,對包括身體在內的任何法都不應貪執,這樣的修行才會成功。
看破紅塵、抛下今生之人的修行是能夠自始至終圓滿的。因爲修行不能究竟之緣就是內外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均可依靠修無常觀來製服。
很多修行人,分別妄念出現時不能對治,于是爲了世間八法跑到城市當中,導致自己的修行半途而廢;有些人聽了親戚朋友的話到城市裏去,最後自己的修行變得非常不清淨,戒律也已經失毀了。
修行速得究竟的因即是精進,如雲:“一切功德隨精進。”
有些人特別懶惰,早上九、十點還在夢鄉當中,這樣的人不要說修行上獲得成功,就連世間上的事業也不會成功的,因此在各種各樣的違緣面前應該堅強起來,精進修法。
遇到違緣是正常現象,尤其末法時代違緣是非常多的。在違緣面前不能太虛弱了,喬美仁波切《山法》中講到一個比喻,老馬的背後有傷痕時,烏鴉也會害它。同樣道理…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