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再苦也不应该回到城市里去。有关这一点,札嘎仁波切从实修角度给我们作了介绍,大家了知这样的道理之后,就应该在实际行动当中如是行持。
(二)作为拥有许多弟子的上师,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应该以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饶益他众。
这一点在佛教中非常重要,每个修行人都应该经常关心别人。尤其是大管家、小管家,你们经常看一看哪些人在生活上、闻思上有困难,对他们一定要尽量帮助,不要把所谓的“我”牢牢地记在心里,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最好抛弃一颗自私自利的心,一心想着利益众生,这就是佛教的宗旨。
(三)如果无有实地的修证,又不警惕罪业,那么虽然对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仍是没有用的。因此,单单了知佛法还不足够,而必须将所了达的法义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对于这部《山法》,我们不要只是口头上说一说,听过之后应该实地修持,比如此处所讲的修行人的十大过错,真正认识到它的过患之后,应该有一种实修实证的体验,否则真的与鹦鹉学舌没有什么差别了。
(四)对于所获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心法门以及密宗金刚乘等极为深奥的窍诀应当全面理解通达。
有关道的次第、大乘深法以及密宗金刚乘的一切修法教言,必须通达一个甚深的窍诀,否则,很难趋入真正的修法。
(五)自以为已经生起了善妙的证相,然而未曾调伏自相续,结果遇到小小的外缘时,烦恼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势不可挡。若是真修实证的验相,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棉花一样调柔。
有证相不见得是件好事,关键要看自己是否已经调伏了烦恼,如果以前烦恼特别严重,现在通过各种方法得到了调伏,那就是真正的神通、真实的证相。
真正的证相出现时,你的身口意会特别调柔。有人说自己生起了什么什么证相,确实,平时没有任何事情的时候,行为还是非常不错的,但遇到烦恼、违缘的时候,他的痛苦可能比世间人还强烈,这说明生起的只是一种假的证相。
(六)有些人虽说已入了佛门,也自称为修行人,可是为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的利益,贪嗔之心永不停歇,甚至比世间中的在家俗人还下劣,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修行人,应当对亲方他方无有偏袒、一视同仁,对一切有情念念不离父母想。
有些人说:“我已经入了佛门,是出家人了。”可是,他平时面对亲朋好友和怨敌的时候,贪心嗔心比世间人还要下劣,根本不知道调伏自相续,只是任由贪嗔之心不断蔓延。
(七)对于充饥之食、蔽体之衣虽然已经自然而得,却仍然依靠维护施主的情面等种种手段来寻求好衣美食等财物,这也实在不是修行人所为,身为修行者理当具备知足少欲这一财产。
普通的世间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必须四处奔波,但修行人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威力与加持,不需要像世间人那样勤作,而且,这也不是修行人的作为,修行人经常将知足少欲作为生活的根本特别重要。
(八)对于自己的上师所恩授的教言本应视为如意宝一般珍惜爱重,并实际修持,可有些人偏偏为了衣食财产的微薄之利而随意传讲,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对甚深法义应当像哑人品糖味那样独自去体会。
虽然无常法并非密法,但以前噶当派的上师也从来不会随便传授,一旦传给弟子,弟子就需要在寂静地方一直实修。因此,不要说密法,显宗当中比较甚深的教言也不应该随便传给没有缘分的人。
大家对于已经闻受的教言,一定要像对待如意宝一样百般珍视爱重。现在有些人为了名声、钱财给别人传《上师心滴》,然而下面听受的人,不要说大圆满的灌顶,连普通的灌顶都没有得到过,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在自己还没有得到真正摄受弟子的能力时,应该对上师所传授的甚深教言独自细心体会、精进地修持,如果随意告诉其他人,不仅自己会失去殊胜的加持,而且对其他人也没有太大利益。
(九)赞自毁他已经违犯了菩萨戒,它是其中的第一根本堕罪,过患极为严重。因此,我们经常要想自己是一位充满过患之人而反躬自责,并思维其他任何人都是具功德者而对之恭恭敬敬。
有些人一开口就是说别人的过失,这时的口才特别好、滔滔不绝,这对修行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过患。
对于这种过患应该对治,怎么对治呢?平时经常思维:像我这样的人,相续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过失,怎么还能说别人的过失呢?其他人没有一个像我一样,他们都是具有很大功德的。就这样经常对每个人作佛想、作菩萨想,渐渐地,你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自然而然全部都是具有功德的人了。
(十)居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未离依怙上师,未离所修的正法,依靠化缘维生,胸怀宽广,心情舒畅,这是最快乐不过的生活了。
在寂静地方不离开上师、不离开正法,依靠化缘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心胸非常开阔,这样的修行人无论如何都是特别快乐的。
大城市当中的人,经常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由于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不知道取舍因果,他们的生活确实是非常痛苦的。我们有些人说:“这里虽然有点儿冷,但是每天闻思修行,金刚道友们也非常和善,而且每个人都在行持善法,自己不行持善法也不好意思,每天过得非常有意义、非常快乐。可是大城市里的人们,每天上班下班、上车下车,这样的生活想一想都是特别痛苦的。”这确实是智者的一种观察,大城市当中的生活不会快乐的。
可是有些人在拥有的时候不加珍惜,反而经常与亲友施主们不断联系,从而不由自主地掉入了贪嗔散乱的陷阱中,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福分享受佛法的快乐。
有些人没有福报,虽然很想住在寂静地方,知道离开上师、离开佛法不应理,但是在寂静的地方就是无法安住。
有些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但既不闻思修行也不调伏自相续,最后很想离开。而且离开时系解脱和法本都没有带,只是带了一个厚厚的电话本,里面全部是一些大施主、大老板的名字和电话,可是他们对你的帮助也不会很大,因为贪心越大的时候,钱财也会渐渐远离你,如果没有贪心,钱财反而会主动来找你。
没有福报的人,整天就是与亲人朋友还有施主们联系,他认为住在大城市当中非常快乐,就好像白色的蛆虫在粪便当中爬行却认为自己正在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一样,这些都是没有福报的人。
还有的修行人为了正法,仅仅经历一点缺衣少食的苦行,或者出现头痛脑热等轻微小病时便惊骇不已,承受不了痛苦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无论遭遇任何不幸,我们都要转为道用。
《窍诀宝藏论》中说:遭遇疾病、痛苦、违缘的时候,应该把它转为道用,不要让它障碍自己的修行,这时的修法更应该精进。
遭遇违缘的时候,修行、闻思不仅没有间断反而更加精进,这样的话,违缘也会成为顺缘。因此,希望你们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中断自己的闻思修行。
不可缺少之五法
作为修行人来讲有不可缺少的五种法要。
大尊者吉恭巴又说道:“作为修行人有必不可缺五法,即深深的厌离心与稳固的信心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非常有名的大格西吉恭巴说: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有五种法要:首先,应该对世间产生强烈的厌离心和稳固的信心。信心应该在强烈厌离心的前提下具足,否则,信心不稳固,修行也就不可能成功。
指引解脱道的上师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上师应该具足上师的法相,如果上师都是糊里糊涂的,根本不懂解脱道,还怎么给别人指引解脱道呢?
相续中具有取舍智慧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自相续应该具足能够取舍的智慧。
一般世间人的邪知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了知取舍的智慧。有些人智慧不高,但基本上知道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也是可以的。
具有毅力盔甲之精进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修行正法的时候,必须具有一种比较坚定的毅力。
了悟万法实相的正见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这一点有点儿困难。有些人可能已经证悟了这样的正见,但有些人对万法如幻如梦的道理都不明白。
这五法对于修行人而言是恒时不可或缺的。
作为修行人,自己相续中到底具不具足这五法,希望你们观察。
信心与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
对上师的信心是修行的依处。
上师善知识是修道的依处;
想要获得成就必须依靠上师。
智慧是防护非法深渊的眼睛;
没有智慧的眼目,就很容易堕入非法的深渊当中。
精进与毅力是刹那也不拖延修行的助伴;
如果具足精进与毅力,对闻思修法就刹那也不会拖延,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阻挡自己修行的脚步。
正见是斩断烦恼之网的最有力武器。
若能具足了知空性的正见,遇到烦恼时也会很容易断除。
此五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
札嘎仁波切的智慧确实非常了不起,上面只有几句话的教证,依靠他老人家的智慧已经从各个方面详详细细地作了分析。有些人胡言乱语的时候,口才、智慧非常不错,但是像这样真正具有智慧的语言,看一看你们的口中能不能说出来?
信心、精进与智慧等之因就是观修无常,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的概念,那么就不可能具有信心,因为信心的对境是三宝与业因果,虽然说需要对此深信不疑,但如若是一个未能舍弃今生并将现世的一切琐事看得至关重要的人,就不会生起虔诚的信心,不看重现世并能放下今生必须通过观修无常才能做到。
上面所说的五种法必须通过观无常才能得到,为什么呢?首先是信心,一般信心的对境是上师三宝、业因果,但是对今世特别执著的人,即使对上师三宝有信心也不会很坚定。
确实这样,如果观修无常,就会觉得一切都是特别短暂、没有意义的,只有上师三宝和业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业因果是长远的事情,而今生只是短暂的一个瞬间。了知这一点之后,就不会将精力用在今生的琐事上,由此也会精进努力地闻思修行。
同样,精进也需要由无常观而得,精进的人所要精进的对境…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