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由于不相合他們的智慧,結果再怎樣精進努力也不可能生起高道的證悟,
由于根基與法不相應,法雖然高,修持者也不一定證悟,反而很容易生起邪見。
又因爲最初未從低道開始修持,致使下面道法的證悟也未能生起,如此高低一切道的證相一無所獲,日月穿梭,時光流逝,不知不覺中已來到了鬼門關前,到那時,高道低道的任何功德也沒有顯現,只能赤手空拳地步入後世。
我自己經常想:自己雖然翻譯了一些法本,但發心清不清淨也很難說,再加上咒語念的也不多,在這樣短暫的一生中還是不修法的話,確實有點兒可惜。所以,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應該修一點無常法、修一點菩提心,應該把短暫的人生利用起來,不然到死亡來臨的時候,後悔也是來不及的。
就算修行者的根性很高,但如果最初從低道開始引導,由于他的根基較高,用不了多久,低級道法的所有證悟就會在他的相續中生起,從而與他個人相續相應的高級法門的證相也就會更快地生起來。
即使你的根基非常好,也應該從低級道法開始修持,這樣一來,與自己相應的高法也會隨之證悟,否則,基礎沒有打好,即使根基再高也不一定能夠證悟。
因此說,所化衆生的根基無論是高是低,上師示道時都應當遵循由低至高的次第來引導,這也是從清淨的佛陀到根本上師之間的所有大智者大成就者們的法規。
佛陀在很多經中說:修學佛法不能從高到低,而是應低到高,像階梯一樣一層層上去。
功德之源
《藍色手冊》中雲:“人身難得爲先導,加行憶念死亡法,後示十善十不善,修學串習此等法,後恒思維四谛法,當知輪回諸過患,了知如我亦然故,當于有情修慈悲,依此若具菩薩心,彼已擁有諸佛法,廣弘遺囑即此者。”
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到的修行次第特別重要。一般來說,漢傳佛教念《金剛經》、《阿彌陀經》的傳統非常好,但是他們的修法次第不太明顯、儀軌也不多。
國外的有些大德說:“如果能將藏傳、漢傳融會在一處,對後來的修行者會有很大幫助。”確實這樣,在諷誦經典方面,藏傳佛教應該像漢傳佛教學習,但從次第修行上來說,藏傳佛教的諸如人身難得、死亡無常、業因果、輪回過患非常值得重視,這些對修行人來說是最根本的基礎,這些道理不懂的話,不可能會精進修持的。
在這樣的基礎上修持苦谛,了知苦谛的根源就是集谛,要知道所謂的“我”與衆生沒有任何差別,以自己的痛苦衡量衆生的痛苦,以這種方法修行慈悲菩提心,這就是高僧大德的遺教,這樣的深法非常難得。
通過得之不易的暇滿人身爲先導,如理觀修死亡無常,這就像邁進正法的入門一樣。如果能夠一心一意修成無常法的話,今生的圓滿之事、金銀珠寶、茶葉糧食以及權勢受用再怎麼高人一籌、勝人一等,自己也根本不會生起“我需要這些、我擁有這些該多好”的念頭。
如果無常法修得好,對于金銀財寶或者茶葉糧食都不會特別執著。有些修行人,每到一個殊勝的聖地都會想:如果我能在這裏住下來該多好哇!然後到城市裏看到非常豪華的房子、車子,就會想:我要是有這樣的房子、車子該多好哇!這就是沒有修好無常的原因,如果無常修得很好,對于諸如此類的東西一定會生起厭離心,不會産生希求的念頭,因爲再高的地位、財富,在臨死時都沒有一絲一毫的用處。
即便有時萌生這樣的妄念,但一經詳細觀察,就能完全認識到這一切猶如草尖上的露珠一樣無有實質,被執爲我所的這些財物以及執著者的我二者也是不能長相厮守的,執著者的我本身在走向死亡即將步入後世的時刻,曾經被自己執爲我所的這一切財産都要像蛻換掉的蛇皮一樣棄之而去。所謂不曾抛下財物能攜帶而行的人,你可曾見過一個。
這是不可能見到的。拉薩有一個大老板,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富翁,後來與另一個老板産生矛盾,被殺了。當時有些居士說:“像他這樣拼命積累財産真是一點兒意義都沒有,臨死的時候一分錢都沒有帶走。”
如果說沒有能帶走財物的一個人,那麼自己也不例外,只能放棄一切而離開人世。
大家應該明白,辛辛苦苦地積累財産確實沒有意義,所謂的黃金與石頭沒有任何差別。
既然無論如何都要放下而去,那麼黃金與石頭沒有任何差別,親友與怨敵、地位高低也同樣全無差別。
因爲黃金與石頭在臨死時都是一樣,都對你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對于黃金也沒有必要執著。
總而言之,想到財産、權力、親友等再怎麼圓滿,也對自己毫無益處,這樣對現世的一切生不起羨慕之心,自己已到老態龍鍾之時依然如故修法,那麼這一生的修行必定會究竟圓滿。
作爲修行人,沒有必要考慮自己能活多少年,只要活在世間一天就一定要精進地修持正法。敦珠法王說:風中燈火一般的人生,長也可以短也可以,對所謂的我所不用執著,唯一應該做的就是認真修持正法。
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壽命太短,經常找人念經求加持,聽到別人說“你的壽命特別長”就特別高興,這實在沒有必要,我們在這個世間肯定住不了很長時間,在活著的分分秒秒裏就是一心一意的精進修法,這才是最爲重要的。
倘若如此,來世縱然獲得了梵天、帝釋天以及轉輪王的地位與受用,人間天上享之不盡的快樂該擁有的全部都得到了,但是心裏仍舊會想:如果我能永遠不失去這一切,倒也可以。
有些人總是想:我的名聲千萬不要失去,我的地位越高越好,我年輕的時光一定要長久留駐……但這一點恐怕很不現實,你額頭上的皺紋肯定會越來越多、頭發也肯定會越來越白,這就是自然的一種緣起規律。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梵天、帝釋、轉輪王等人天君王的無比安樂福德,享受窮盡,終需墮落惡趣,快樂幸福的時光總是覺得非常短暫,瞬間即逝。可是難忍的痛苦降臨頭上的時刻即便僅僅是喝一碗茶的功夫也會産生如度數年般的漫長感受,教人無法忍耐。在此之前人天的福報什麼未曾得過,可是到了如今,全已銷聲匿迹。同樣,現今的一切也都是虛無缥缈、華而不實的。
在無始輪回當中,以前我們曾經得到過人天的種種福報,但現在也已經沒有任何實義了。因此,自己的所作所爲唯一就是行持善法,這樣一來,你也就不會感受太大的痛苦——即使痛也不會苦。
平時修行過程中,自相續中一定要生起無常觀,如果無常觀沒有生起來,很多功德都不會得到,即使得到也不會穩固,很快時間當中就會消失。因此觀無常對修行人來講非常非常的重要。
想到這些,對于一切輪回中所謂的美滿之事的貪執便會徹底根除,一刹那也不起愛慕之心。
對即生中的一切萬事萬物如果了知爲虛無缥缈、華而不實,那麼對世間的一切名聲地位財物的貪著都會徹底根除,連一刹那也不生起愛慕之心。
有些人雖然修了無常觀,但一刹那都不生起羨慕之心還是做不到,這時應該馬上依靠正知正念攝持自己的相續,這也是一種厭離心。宗大師的《叁主要道論》中講到出離心的界限就是對世間的一切妙欲一刹那也不生羨慕之心。因此,想要在相續中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相反,希求解脫的強烈渴望之心卻會油然而生。
真正出離心生起時,對世間的美滿受用沒有一點貪心,希求解脫的心卻非常強烈。
如果産生了這種心態,那就證明已經對現世生起了出離心。
很多人認爲自己的出離心還不錯,但是應該觀察一下——自己的出離心到底到了一種什麼程度?對世間一切美滿的事物都不生貪著心,然後希求解脫的心非常非常強烈,這說明已經生起了真實出離心。
有些人,有時覺得自己已經生起了出離心,有時卻非常執著世間的一些瑣事,根本放不下。
在此出離心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持菩提心,相續中也就不難生起;相續中生起空性正見也不費吹灰之力;對于所有的生圓次第道,相續中同樣可輕而易舉地生起來。這一切都歸功于修持無常的功德。
這裏主要講到了《叁主要道論》中所說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正見,而生起這叁種功德的最關鍵要點就是修持無常。如果修行無常,上述功德可以無勤生起,並且不會退失;否則,即使通過努力生起了少許境界,也會很容易退失。
無常觀確實非常重要,它雖然屬于基礎法門,卻已經起到了正行的作用。因此,希望你們還是要反複地憶念串習。
沒有意識到因緣聚合的任何有爲法都是無常的道理,反而認爲這一切是常有存在、具有實質的,口中說的全都是“我需這個、我要那個”的話,隨之而來,也就沒辦法不爲現世的些許快樂付出代價了。
如果沒有生起無常觀,心裏認爲一切都是常有存在的,口頭也說:“我需要得這個法,想要那個財物……”這樣一來,你也就口隨心行,對世間法開始百般忙碌。
一旦陷入追逐世法的漩渦中,就必然會産生得則喜、未得則憂的情緒。
所謂的凡夫人,對世間上很多現似善妙的法都會不斷希求,得到時歡喜若狂,得不到就愁眉不展,一切煩惱也就因此無法製止。
如此一來,便會貪執爲自己得利提供順緣的人而嗔恨製造違緣的人,生起貪嗔之心,進而由貪嗔引發積下多得無法計數的深重罪惡之業,以致心相續也變得越來越剛強難化。
由于沒有修習無常,便會對給自己提供方便的人生起貪心、給自己製造違緣的人生起嗔恨心,如此一來,由貪心、嗔心不斷引發的無以計數的罪業也就無法避免。到最後,你剛強難化的相續,即使是正法和上師也已經無法調伏了。
這一點是每個人都不願意見到的,我們的心應該越學越調柔,不應該越學越剛強難化,否則,聞思修行也就沒有什麼實義了。
心相續是否剛強難化也取決于是否具有無常的觀念。
修行人的心是不是剛強難化,主要看他的無常觀修得如何,如果無常觀得好,決定不會剛強難化的。
有無常信念的人根本不會有一絲一毫剛強的性格,內心就像腳踩在柔軟的棉花上一樣,完全被容納在其中。
有些修行比較好的人,他的內心像棉花一樣柔軟,你贊歎他,他不會喜不自勝、手舞足蹈…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