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64

  ..续本文上一页法,由于不相合他们的智慧,结果再怎样精进努力也不可能生起高道的证悟,

  由于根基与法不相应,法虽然高,修持者也不一定证悟,反而很容易生起邪见。

  又因为最初未从低道开始修持,致使下面道法的证悟也未能生起,如此高低一切道的证相一无所获,日月穿梭,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鬼门关前,到那时,高道低道的任何功德也没有显现,只能赤手空拳地步入后世。

  我自己经常想:自己虽然翻译了一些法本,但发心清不清净也很难说,再加上咒语念的也不多,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还是不修法的话,确实有点儿可惜。所以,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应该修一点无常法、修一点菩提心,应该把短暂的人生利用起来,不然到死亡来临的时候,后悔也是来不及的。

  就算修行者的根性很高,但如果最初从低道开始引导,由于他的根基较高,用不了多久,低级道法的所有证悟就会在他的相续中生起,从而与他个人相续相应的高级法门的证相也就会更快地生起来。

  即使你的根基非常好,也应该从低级道法开始修持,这样一来,与自己相应的高法也会随之证悟,否则,基础没有打好,即使根基再高也不一定能够证悟。

  因此说,所化众生的根基无论是高是低,上师示道时都应当遵循由低至高的次第来引导,这也是从清净的佛陀到根本上师之间的所有大智者大成就者们的法规。

  佛陀在很多经中说:修学佛法不能从高到低,而是应低到高,像阶梯一样一层层上去。

  功德之源

  《蓝色手册》中云:“人身难得为先导,加行忆念死亡法,后示十善十不善,修学串习此等法,后恒思维四谛法,当知轮回诸过患,了知如我亦然故,当于有情修慈悲,依此若具菩萨心,彼已拥有诸佛法,广弘遗嘱即此者。”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到的修行次第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汉传佛教念《金刚经》、《阿弥陀经》的传统非常好,但是他们的修法次第不太明显、仪轨也不多。

  国外的有些大德说:“如果能将藏传、汉传融会在一处,对后来的修行者会有很大帮助。”确实这样,在讽诵经典方面,藏传佛教应该像汉传佛教学习,但从次第修行上来说,藏传佛教的诸如人身难得、死亡无常、业因果、轮回过患非常值得重视,这些对修行人来说是最根本的基础,这些道理不懂的话,不可能会精进修持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修持苦谛,了知苦谛的根源就是集谛,要知道所谓的“我”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以自己的痛苦衡量众生的痛苦,以这种方法修行慈悲菩提心,这就是高僧大德的遗教,这样的深法非常难得。

  通过得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为先导,如理观修死亡无常,这就像迈进正法的入门一样。如果能够一心一意修成无常法的话,今生的圆满之事、金银珠宝、茶叶粮食以及权势受用再怎么高人一筹、胜人一等,自己也根本不会生起“我需要这些、我拥有这些该多好”的念头。

  如果无常法修得好,对于金银财宝或者茶叶粮食都不会特别执著。有些修行人,每到一个殊胜的圣地都会想:如果我能在这里住下来该多好哇!然后到城市里看到非常豪华的房子、车子,就会想:我要是有这样的房子、车子该多好哇!这就是没有修好无常的原因,如果无常修得很好,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一定会生起厌离心,不会产生希求的念头,因为再高的地位、财富,在临死时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用处。

  即便有时萌生这样的妄念,但一经详细观察,就能完全认识到这一切犹如草尖上的露珠一样无有实质,被执为我所的这些财物以及执著者的我二者也是不能长相厮守的,执著者的我本身在走向死亡即将步入后世的时刻,曾经被自己执为我所的这一切财产都要像蜕换掉的蛇皮一样弃之而去。所谓不曾抛下财物能携带而行的人,你可曾见过一个。

  这是不可能见到的。拉萨有一个大老板,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富翁,后来与另一个老板产生矛盾,被杀了。当时有些居士说:“像他这样拼命积累财产真是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临死的时候一分钱都没有带走。”

  如果说没有能带走财物的一个人,那么自己也不例外,只能放弃一切而离开人世。

  大家应该明白,辛辛苦苦地积累财产确实没有意义,所谓的黄金与石头没有任何差别。

  既然无论如何都要放下而去,那么黄金与石头没有任何差别,亲友与怨敌、地位高低也同样全无差别。

  因为黄金与石头在临死时都是一样,都对你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对于黄金也没有必要执著。

  总而言之,想到财产、权力、亲友等再怎么圆满,也对自己毫无益处,这样对现世的一切生不起羡慕之心,自己已到老态龙钟之时依然如故修法,那么这一生的修行必定会究竟圆满。

  作为修行人,没有必要考虑自己能活多少年,只要活在世间一天就一定要精进地修持正法。敦珠法王说:风中灯火一般的人生,长也可以短也可以,对所谓的我所不用执著,唯一应该做的就是认真修持正法。

  很多人担心自己的寿命太短,经常找人念经求加持,听到别人说“你的寿命特别长”就特别高兴,这实在没有必要,我们在这个世间肯定住不了很长时间,在活着的分分秒秒里就是一心一意的精进修法,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倘若如此,来世纵然获得了梵天、帝释天以及转轮王的地位与受用,人间天上享之不尽的快乐该拥有的全部都得到了,但是心里仍旧会想:如果我能永远不失去这一切,倒也可以。

  有些人总是想:我的名声千万不要失去,我的地位越高越好,我年轻的时光一定要长久留驻……但这一点恐怕很不现实,你额头上的皱纹肯定会越来越多、头发也肯定会越来越白,这就是自然的一种缘起规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梵天、帝释、转轮王等人天君王的无比安乐福德,享受穷尽,终需堕落恶趣,快乐幸福的时光总是觉得非常短暂,瞬间即逝。可是难忍的痛苦降临头上的时刻即便仅仅是喝一碗茶的功夫也会产生如度数年般的漫长感受,教人无法忍耐。在此之前人天的福报什么未曾得过,可是到了如今,全已销声匿迹。同样,现今的一切也都是虚无缥缈、华而不实的。

  在无始轮回当中,以前我们曾经得到过人天的种种福报,但现在也已经没有任何实义了。因此,自己的所作所为唯一就是行持善法,这样一来,你也就不会感受太大的痛苦——即使痛也不会苦。

  平时修行过程中,自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常观,如果无常观没有生起来,很多功德都不会得到,即使得到也不会稳固,很快时间当中就会消失。因此观无常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

  想到这些,对于一切轮回中所谓的美满之事的贪执便会彻底根除,一刹那也不起爱慕之心。

  对即生中的一切万事万物如果了知为虚无缥缈、华而不实,那么对世间的一切名声地位财物的贪著都会彻底根除,连一刹那也不生起爱慕之心。

  有些人虽然修了无常观,但一刹那都不生起羡慕之心还是做不到,这时应该马上依靠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相续,这也是一种厌离心。宗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中讲到出离心的界限就是对世间的一切妙欲一刹那也不生羡慕之心。因此,想要在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相反,希求解脱的强烈渴望之心却会油然而生。

  真正出离心生起时,对世间的美满受用没有一点贪心,希求解脱的心却非常强烈。

  如果产生了这种心态,那就证明已经对现世生起了出离心。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出离心还不错,但是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出离心到底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对世间一切美满的事物都不生贪著心,然后希求解脱的心非常非常强烈,这说明已经生起了真实出离心。

  有些人,有时觉得自己已经生起了出离心,有时却非常执著世间的一些琐事,根本放不下。

  在此出离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持菩提心,相续中也就不难生起;相续中生起空性正见也不费吹灰之力;对于所有的生圆次第道,相续中同样可轻而易举地生起来。这一切都归功于修持无常的功德。

  这里主要讲到了《三主要道论》中所说的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而生起这三种功德的最关键要点就是修持无常。如果修行无常,上述功德可以无勤生起,并且不会退失;否则,即使通过努力生起了少许境界,也会很容易退失。

  无常观确实非常重要,它虽然属于基础法门,却已经起到了正行的作用。因此,希望你们还是要反复地忆念串习。

  没有意识到因缘聚合的任何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道理,反而认为这一切是常有存在、具有实质的,口中说的全都是“我需这个、我要那个”的话,随之而来,也就没办法不为现世的些许快乐付出代价了。

  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心里认为一切都是常有存在的,口头也说:“我需要得这个法,想要那个财物……”这样一来,你也就口随心行,对世间法开始百般忙碌。

  一旦陷入追逐世法的漩涡中,就必然会产生得则喜、未得则忧的情绪。

  所谓的凡夫人,对世间上很多现似善妙的法都会不断希求,得到时欢喜若狂,得不到就愁眉不展,一切烦恼也就因此无法制止。

  如此一来,便会贪执为自己得利提供顺缘的人而嗔恨制造违缘的人,生起贪嗔之心,进而由贪嗔引发积下多得无法计数的深重罪恶之业,以致心相续也变得越来越刚强难化。

  由于没有修习无常,便会对给自己提供方便的人生起贪心、给自己制造违缘的人生起嗔恨心,如此一来,由贪心、嗔心不断引发的无以计数的罪业也就无法避免。到最后,你刚强难化的相续,即使是正法和上师也已经无法调伏了。

  这一点是每个人都不愿意见到的,我们的心应该越学越调柔,不应该越学越刚强难化,否则,闻思修行也就没有什么实义了。

  心相续是否刚强难化也取决于是否具有无常的观念。

  修行人的心是不是刚强难化,主要看他的无常观修得如何,如果无常观得好,决定不会刚强难化的。

  有无常信念的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刚强的性格,内心就像脚踩在柔软的棉花上一样,完全被容纳在其中。

  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他的内心像棉花一样柔软,你赞叹他,他不会喜不自胜、手舞足蹈…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