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人,每天上班時遇到的是煩心的事情,下班後,等待你的也是各種各樣的痛苦。但是,自由自在地安住在寂靜地方,即使今生也會享受很多快樂,如果能夠一心一意地修持,在後世也會獲得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大安樂。
《宣說諸法無生經》中雲:“善男子,若有菩薩將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悉皆安置于十善道中,若有任何菩薩獨自居于靜處,甚至僅于彈指間誠信諸法一理,乃至爲繕寫或思考或傳授或讀誦而安住,則此者福德勝過前者數多倍。”
此處指發心菩薩。已經發了心的人,只是在彈指間對佛陀所說法理生起誠信,它的功德也遠遠超過將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全部安置在十善道當中的功德。
有些人認爲:如果讓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都行持善法,其功德肯定非常大。但是,這種功德根本不如一彈指間誠信一法理乃至爲讀誦、繕寫而住于寂靜處的功德大,對于這一點一定要生起定解。
令許多衆生奉行十善的福德固然很大,可是如果住于靜處認真調伏自相續,則已相當于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因此福德遠遠勝過前者,是最殊勝不過的了。
有些人想要利益衆生,其實住在寂靜地方,發菩提心,就相當于利益了無量無邊的衆生。
《富樓那請問經》中也說:“舍俗出家後遠離一切愦鬧,于遙遠之寂靜山間、林園處安住,精進修行,善法不會虛耗。”又雲:“喜愛住山林園故,能令善妙功德增,居于靜處而修行,斷除貪戀五欲妙。無有一切愦鬧故,善法之緣不退失,相互之間不言語,互不詢問不交談,空曠靜處極幽靜,諸佛極其贊歎之。”居住在寂靜的神山中,無有散亂喧囂,自然成了善法增上的原因,因此,諸佛也對神山寂靜處予以高度的贊賞。
意思是說,首先出家,之後遠離愦鬧住在寂靜地方,這時,既不會談論世間有關貪嗔癡的語言,也不會做散亂放逸的行爲,一切善妙的功德自然而然會不斷增長。
《彌勒獅吼請問經》中亦雲:“迦葉,若有菩薩于十萬年間以遍滿叁千大千世間界之鮮花、塗香、薰香等供品晝夜各叁次供養善逝,若另有菩薩畏懼散亂愦鬧之語、畏懼塵世並爲現行成辦他利而朝寂靜處邁七步,則此福德已遠遠勝過前者。”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諸佛稱贊寂靜林,厭惡世間往靜處,僅邁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數劫供養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是故行者皆應當,依止寂靜森林處。”如果沒有在寂靜地方長期安住的緣分,即使是短時間當中轉繞壇城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又雲:“昔日世間怙主佛,已經趨入勝涅槃,彼等悉于寂靜處,獲證無上菩提也。皆爲菩提而精進,依止靜谧之聖處,彼等均喜幽靜處,不喜塵世之家庭。此乃諸佛行境處,何人步入此正道,彼證菩提不困難。”
往昔的諸佛菩薩都是在寂靜地方獲得無上菩提的,如果能夠安心地住在寂靜地方,那麼想要獲得佛菩薩的果位也就不會困難了。
以往出世于世的所有佛陀全是依于寂靜的山間修道最後現前正等正覺菩提果的,並非是置身于繁華吵鬧的城區愦鬧之處修行成就的。所以,我們這些人如果想要成就無上菩提,不隱居寂靜的深山之中精進修持,就無法生起道相,更不可能獲得佛果。
以前的諸佛菩薩基本上都是在寂靜地方成就的。然而我們當中的很多人說:“我住在家裏,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佛法,這樣一舉兩得,不是很好嘛!”但是只有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住在家裏根本沒有靜下心的機會,更別說修行了。因此,想要成佛就一定要住在寂靜地方,不然不可能成就。
不僅僅是身爲初學者的我們不依止寂靜處無法生起斷證功德,就連已登叁地的菩薩也需要修無常觀。
這裏劄嘎仁波切說是叁地菩薩,但下面教證中說是五地菩薩的功德,希望你們詳細觀察。
如雲:“講說五地難行時,靜處知足與少欲,持頭陀行護淨戒。”
五地難行地的菩薩也是在寂靜地方過著知足少欲的生活,行持十二頭陀行,護持清淨的戒律。
在林間、深山等靜靜的地方,過著知足少欲的樸素生活,依靠化緣得來的食物維生,身著破破爛爛的糞掃衣等持十二頭陀行,需要通過此種方式而成就五地的斷證功德。
有位格西曾經說:“如果沒有貪心,也可以穿著妙衣。”修行人一定要斷除自相續中的貪心,釋迦牟尼佛曾經舍棄王宮裏價值萬兩黃金的妙衣,只是穿著糞掃衣,這也是教誨後學者,對妙衣受用不應貪著。
佛教徒不穿非常善妙的衣服並不是表現給別人看的,主要是爲了對治自相續的貪心,否則,對衣服特別貪著的話,修行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人說:“住在像家鄉那樣十分喧鬧的地方修法也未嘗不可,依止寂靜處又有何必要呢?”
有些人說:“修行人不是要度化衆生嘛,那當然是越熱鬧的地方越好。”
口出此等言論者純粹是在說魔語。
劄嘎仁波切有點兒不高興,訓斥這些人說:“簡直是在說魔語!”無垢光尊者也說:“類似這樣的魔語,不但自己不能說,聽到別人說也應該馬上捂起耳朵快快避開。”藏族民歌中說:在家人與出家人所走的道路不相同。確實是,在家人和出家人的所作所爲完全是相違背的,因此,住在家裏是不可能修行成功的。
可是這種人在當今時代非常多見。他們自己做不到居于靜處修行這一點,反而經常對其他在寂靜聖地修行的人妄加評價說:他的行爲好像有這樣這樣的錯誤。
有些人,自己不願意住在寂靜的地方,反而對住在靜處的修行人指指點點:“他穿的衣服好破呀!住的地方那麼亂!他的性格真孤僻,整天呆在自己的屋子裏,不理人……”
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對住處確實不用特別講究,但是應該幹淨一點兒,不然你自己可能也不想進去……
到處可見的此種人正是罪業嚴重的惡友,對他們口中的胡言亂語一句也不能聽,必須像避毒蛇一樣遠離他們。
對于這一點,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
《淨刹莊嚴經》中雲:“舍利子,設若在家菩薩于恒河沙數劫中以一切安樂資具供養恒河沙數如來及其眷屬諸比丘僧衆,設若另有出家菩薩向往寂靜處且朝彼方向邁七步,則此福德已遠遠超過前者。”
出家的功德確實非常大。有些人說:“只要精進修行就可以,在家也一樣能夠成佛。是吧?上師!”在家確實可以成佛,但是在家修行的違緣特別多。
因此,對于“在家出家都能成佛”、“住在寂靜地方和城市裏面沒有差別”等說法一定要認真分析,自己的修行已經有了比較穩固的境界時住在哪裏都無所謂,但之前一定要安住在寂靜處,最好是按照噶當派的四依法精進行持,這才是一個修行人真正的行爲。
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說在家菩薩虔誠作供養的善根不大,可是相對而言,在家菩薩所行的善法大多數都會被愦鬧散亂的瑣事中斷,所以他們所行的道極爲緩慢。
很多在家菩薩本來在寂靜的地方發了願——要念某某經、修某某法,但是一回到城市裏,就整天忙碌沒有意義的瑣事,連《系解脫》都沒有時間念了。
相比之下,住在寂靜深山中的菩薩不會受到愦鬧散亂等瑣事的幹擾,每天都會積累無量的善根,因此修道特別迅速。也正是由于這種緣故,一切經續中才異口同聲地高度贊歎居于寂靜處的修行人。
持之以恒
在修持內在瑜伽的過程中也必須作好長期的准備,
對于修行應該有一個長期的准備,尤其在觀修無常方面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
心裏要想:我能活多久,就修行多久。
這一點非常重要,作爲修行人不能希求在很快時間當中獲得驗相,這也是不可能辦到的。應該心裏想:不管活多長時間,只要活一天就要修一天,生生世世都要精進修持,利益衆生。
有些人只是稍稍修行就認爲:爲什麼相續中還沒有生起什麼覺受呢?從而心急如焚,這是修行的一大過患。
有些人說:“我來學院叁四個月了,怎麼相續中沒有一點覺受呢?是不是我的修行不成功啊?”有些人智慧不高,産生這種念頭也就不可避免,但是需要了知,修行不會很快時間出現驗相的,不應該心急如焚,盲目地追求驗相。
誠如嘉瓦揚滾尊者曾經親口所說的:“惡性習氣如卷紙,新生覺受依緣滅,短時不能破迷執,當久修習大行者。”
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就如同卷起來的紙一樣,即使打開一會兒,一松手時又會再次卷起來,這是一種習慣。然而新生起的覺受,依靠小小的外緣就會很快滅盡,因此不能希求在很短時間內斷除迷亂的執著,應當長時間地精進修習。
現在很多人認爲:修習密法會在很快時間內成就。修學密宗雖然可以即生成就,但每個人的根基不同,想在短時間內破除迷執也是很困難的,即使生起少許覺受也不應該四處炫耀;沒有覺受也不用傷心失望,只有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修行才會獲得成功。
我們這些人由于多生累世以來久積而成的內心煩惱習氣根深蒂固,所以只修一年或一個月不可能立竿見影地在心中生起覺受證相,若因未有一點體驗就灰心失望,斷然放棄,那說明他沒有經過再叁的思考。
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驗相,但個別人根本不懂佛法的基本道理,不知道修行的道次第,總是想在短短的幾天內獲得成功。
有時練習氣功、學習外道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獲得一種感應,而佛教的主要目的是要對治煩惱,這不是簡簡單單一天兩天就可以實現的事情,即使顯現外在的神通,也不是我們希求的目標。
設想,自無始以來漫長的生世中串習積蓄的所有不善罪業,現在需要重新依靠對治加以淨除,這樣重重的罪障,怎麼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清除得一幹二淨呢?
即使世間上比較大的工程也需要幾年時間,更何況對治煩惱這麼浩大的工程,怎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完成呢?
無始以來積累的無以計數的煩惱,必須通過無我法門以及忏除罪障的方法進行對治,這一點不是很容易。
本來自相續中的煩惱紛繁衆多,卻從不考慮“我惡業深重”,如果對此好好思索,那麼就會認識到所要淨除的煩惱業障數量如此衆多、力量這般強大,不依靠各種各樣的對治法怎麼能淨除?
不要說無始以來積累下來的罪障,即使…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