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68

  ..续本文上一页世间人,每天上班时遇到的是烦心的事情,下班后,等待你的也是各种各样的痛苦。但是,自由自在地安住在寂静地方,即使今生也会享受很多快乐,如果能够一心一意地修持,在后世也会获得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大安乐。

  《宣说诸法无生经》中云:“善男子,若有菩萨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皆安置于十善道中,若有任何菩萨独自居于静处,甚至仅于弹指间诚信诸法一理,乃至为缮写或思考或传授或读诵而安住,则此者福德胜过前者数多倍。”

  此处指发心菩萨。已经发了心的人,只是在弹指间对佛陀所说法理生起诚信,它的功德也远远超过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部安置在十善道当中的功德。

  有些人认为:如果让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行持善法,其功德肯定非常大。但是,这种功德根本不如一弹指间诚信一法理乃至为读诵、缮写而住于寂静处的功德大,对于这一点一定要生起定解。

  令许多众生奉行十善的福德固然很大,可是如果住于静处认真调伏自相续,则已相当于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因此福德远远胜过前者,是最殊胜不过的了。

  有些人想要利益众生,其实住在寂静地方,发菩提心,就相当于利益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富楼那请问经》中也说:“舍俗出家后远离一切愦闹,于遥远之寂静山间、林园处安住,精进修行,善法不会虚耗。”又云:“喜爱住山林园故,能令善妙功德增,居于静处而修行,断除贪恋五欲妙。无有一切愦闹故,善法之缘不退失,相互之间不言语,互不询问不交谈,空旷静处极幽静,诸佛极其赞叹之。”居住在寂静的神山中,无有散乱喧嚣,自然成了善法增上的原因,因此,诸佛也对神山寂静处予以高度的赞赏。

  意思是说,首先出家,之后远离愦闹住在寂静地方,这时,既不会谈论世间有关贪嗔痴的语言,也不会做散乱放逸的行为,一切善妙的功德自然而然会不断增长。

  《弥勒狮吼请问经》中亦云:“迦叶,若有菩萨于十万年间以遍满三千大千世间界之鲜花、涂香、薰香等供品昼夜各三次供养善逝,若另有菩萨畏惧散乱愦闹之语、畏惧尘世并为现行成办他利而朝寂静处迈七步,则此福德已远远胜过前者。”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诸佛称赞寂静林,厌恶世间往静处,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如果没有在寂静地方长期安住的缘分,即使是短时间当中转绕坛城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又云:“昔日世间怙主佛,已经趋入胜涅槃,彼等悉于寂静处,获证无上菩提也。皆为菩提而精进,依止静谧之圣处,彼等均喜幽静处,不喜尘世之家庭。此乃诸佛行境处,何人步入此正道,彼证菩提不困难。”

  往昔的诸佛菩萨都是在寂静地方获得无上菩提的,如果能够安心地住在寂静地方,那么想要获得佛菩萨的果位也就不会困难了。

  以往出世于世的所有佛陀全是依于寂静的山间修道最后现前正等正觉菩提果的,并非是置身于繁华吵闹的城区愦闹之处修行成就的。所以,我们这些人如果想要成就无上菩提,不隐居寂静的深山之中精进修持,就无法生起道相,更不可能获得佛果。

  以前的诸佛菩萨基本上都是在寂静地方成就的。然而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说:“我住在家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佛法,这样一举两得,不是很好嘛!”但是只有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住在家里根本没有静下心的机会,更别说修行了。因此,想要成佛就一定要住在寂静地方,不然不可能成就。

  不仅仅是身为初学者的我们不依止寂静处无法生起断证功德,就连已登三地的菩萨也需要修无常观。

  这里札嘎仁波切说是三地菩萨,但下面教证中说是五地菩萨的功德,希望你们详细观察。

  如云:“讲说五地难行时,静处知足与少欲,持头陀行护净戒。”

  五地难行地的菩萨也是在寂静地方过着知足少欲的生活,行持十二头陀行,护持清净的戒律。

  在林间、深山等静静的地方,过着知足少欲的朴素生活,依靠化缘得来的食物维生,身着破破烂烂的粪扫衣等持十二头陀行,需要通过此种方式而成就五地的断证功德。

  有位格西曾经说:“如果没有贪心,也可以穿着妙衣。”修行人一定要断除自相续中的贪心,释迦牟尼佛曾经舍弃王宫里价值万两黄金的妙衣,只是穿着粪扫衣,这也是教诲后学者,对妙衣受用不应贪著。

  佛教徒不穿非常善妙的衣服并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主要是为了对治自相续的贪心,否则,对衣服特别贪著的话,修行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人说:“住在像家乡那样十分喧闹的地方修法也未尝不可,依止寂静处又有何必要呢?”

  有些人说:“修行人不是要度化众生嘛,那当然是越热闹的地方越好。”

  口出此等言论者纯粹是在说魔语。

  札嘎仁波切有点儿不高兴,训斥这些人说:“简直是在说魔语!”无垢光尊者也说:“类似这样的魔语,不但自己不能说,听到别人说也应该马上捂起耳朵快快避开。”藏族民歌中说:在家人与出家人所走的道路不相同。确实是,在家人和出家人的所作所为完全是相违背的,因此,住在家里是不可能修行成功的。

  可是这种人在当今时代非常多见。他们自己做不到居于静处修行这一点,反而经常对其他在寂静圣地修行的人妄加评价说:他的行为好像有这样这样的错误。

  有些人,自己不愿意住在寂静的地方,反而对住在静处的修行人指指点点:“他穿的衣服好破呀!住的地方那么乱!他的性格真孤僻,整天呆在自己的屋子里,不理人……”

  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对住处确实不用特别讲究,但是应该干净一点儿,不然你自己可能也不想进去……

  到处可见的此种人正是罪业严重的恶友,对他们口中的胡言乱语一句也不能听,必须像避毒蛇一样远离他们。

  对于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

  《净刹庄严经》中云:“舍利子,设若在家菩萨于恒河沙数劫中以一切安乐资具供养恒河沙数如来及其眷属诸比丘僧众,设若另有出家菩萨向往寂静处且朝彼方向迈七步,则此福德已远远超过前者。”

  出家的功德确实非常大。有些人说:“只要精进修行就可以,在家也一样能够成佛。是吧?上师!”在家确实可以成佛,但是在家修行的违缘特别多。

  因此,对于“在家出家都能成佛”、“住在寂静地方和城市里面没有差别”等说法一定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境界时住在哪里都无所谓,但之前一定要安住在寂静处,最好是按照噶当派的四依法精进行持,这才是一个修行人真正的行为。

  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在家菩萨虔诚作供养的善根不大,可是相对而言,在家菩萨所行的善法大多数都会被愦闹散乱的琐事中断,所以他们所行的道极为缓慢。

  很多在家菩萨本来在寂静的地方发了愿——要念某某经、修某某法,但是一回到城市里,就整天忙碌没有意义的琐事,连《系解脱》都没有时间念了。

  相比之下,住在寂静深山中的菩萨不会受到愦闹散乱等琐事的干扰,每天都会积累无量的善根,因此修道特别迅速。也正是由于这种缘故,一切经续中才异口同声地高度赞叹居于寂静处的修行人。

  持之以恒

  在修持内在瑜伽的过程中也必须作好长期的准备,

  对于修行应该有一个长期的准备,尤其在观修无常方面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

  心里要想:我能活多久,就修行多久。

  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修行人不能希求在很快时间当中获得验相,这也是不可能办到的。应该心里想:不管活多长时间,只要活一天就要修一天,生生世世都要精进修持,利益众生。

  有些人只是稍稍修行就认为:为什么相续中还没有生起什么觉受呢?从而心急如焚,这是修行的一大过患。

  有些人说:“我来学院三四个月了,怎么相续中没有一点觉受呢?是不是我的修行不成功啊?”有些人智慧不高,产生这种念头也就不可避免,但是需要了知,修行不会很快时间出现验相的,不应该心急如焚,盲目地追求验相。

  诚如嘉瓦扬滚尊者曾经亲口所说的:“恶性习气如卷纸,新生觉受依缘灭,短时不能破迷执,当久修习大行者。”

  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就如同卷起来的纸一样,即使打开一会儿,一松手时又会再次卷起来,这是一种习惯。然而新生起的觉受,依靠小小的外缘就会很快灭尽,因此不能希求在很短时间内断除迷乱的执著,应当长时间地精进修习。

  现在很多人认为:修习密法会在很快时间内成就。修学密宗虽然可以即生成就,但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想在短时间内破除迷执也是很困难的,即使生起少许觉受也不应该四处炫耀;没有觉受也不用伤心失望,只有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修行才会获得成功。

  我们这些人由于多生累世以来久积而成的内心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只修一年或一个月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心中生起觉受证相,若因未有一点体验就灰心失望,断然放弃,那说明他没有经过再三的思考。

  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验相,但个别人根本不懂佛法的基本道理,不知道修行的道次第,总是想在短短的几天内获得成功。

  有时练习气功、学习外道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种感应,而佛教的主要目的是要对治烦恼,这不是简简单单一天两天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即使显现外在的神通,也不是我们希求的目标。

  设想,自无始以来漫长的生世中串习积蓄的所有不善罪业,现在需要重新依靠对治加以净除,这样重重的罪障,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清除得一干二净呢?

  即使世间上比较大的工程也需要几年时间,更何况对治烦恼这么浩大的工程,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完成呢?

  无始以来积累的无以计数的烦恼,必须通过无我法门以及忏除罪障的方法进行对治,这一点不是很容易。

  本来自相续中的烦恼纷繁众多,却从不考虑“我恶业深重”,如果对此好好思索,那么就会认识到所要净除的烦恼业障数量如此众多、力量这般强大,不依靠各种各样的对治法怎么能净除?

  不要说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罪障,即使…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