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必須找到一位非常標准的金剛上師,之後就必須生起與之相當的信心。只有將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品嘗出密宗的味道,體味出密法的意義。在不具備信心的前提下學密,就只能是徒有其名的一種形式而已。所以,能夠對上師懷有堅如磐石的信心,在修學密法上是非常重要的。
此處的所謂上師,包括在甯瑪巴續部中所提到的六種上師:①引導師:即引導我們跨入佛門的上師,比如傳授皈依戒、居士戒、出家戒的上師等等;②講解續部師:即傳授密法的上師;③竅訣傳授師:是指不僅講解一般密法,而且爲自己傳授修行次第等密宗精華的上師;④酬忏師:在犯密乘戒以後,向其忏悔罪業的上師;⑤誓言灌頂師;⑥一般傳承師:是指除了上述五種上師之外,使自己稍得法恩的善知識,也即于其前得受過顯宗四句以上佛法的上師。
在舍棄其中任何一種上師是否犯失根本戒的問題上,密宗較具影響力的諸位高僧大德所持的觀點略有不同,關于這一點,在以前講十四條根本戒的時候已經講過。
但灌頂、講解密宗續部以及講授密宗修行竅訣的叁大恩師,絕對是犯戒的對境,如果對這叁大恩師存有不恭、舍棄之心,就必然犯戒。在這一點上,各位前輩的說法都是不謀而合的。至于其他叁種上師,迄今爲止,我都沒有看到任何兩位上師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例子。
對其他叁種上師應持的態度,以前我也講過。有位上師認爲:“密乘十四條根本戒中的第七條——“诋毀他宗”中的所謂自他宗,就是以顯密作爲劃分界限的。其中的所謂自宗,就是指密宗;而所謂他宗,也就是指顯宗。既然顯宗的法都不能隨意毀謗,那麼顯宗的上師也必須得到應有的恭敬,如果不恭敬這些上師,就應當會犯戒。”他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們還是應當以最保守的方式來對待一切上師。
多年以來,我們也是這樣做的。比如說,在密法方面,除了法王如意寶邀請一些上師來爲我們灌頂,或者傳授一些重要傳承以外,我從來沒有接受過其他的灌頂,所以也沒有更多的上師。僅有的幾位上師,都是法王指定安排的。如今,我擁有的灌頂和傳承已經足夠,所以將來也不打算再去接受新的灌頂。時至今日,這些上師多已紛紛離世,仍在世的也已所剩無幾,所以對我來說,在此方面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在顯宗方面,早期學院中的很多道友相互之間都得到過一些傳承。因爲這些原因,我們現在還是將這些道友視同密宗上師一樣地恭敬對待。雖然沒有時刻不離左右地盡心承侍依止,但心裏卻十分小心謹慎,時刻提醒自己至少不能出現不恭敬或傷害對方的行爲。你們如果能這樣做,就很保險了。千萬不要因爲對方是顯宗師父就恣意妄爲,以至于在無意當中失毀了密乘戒。在所有的密乘戒中,犯失這條戒的後果是最嚴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加以重視。
怎樣作算是不恭敬呢?這與曾經所說的界線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犯此戒條不一定需要身語的行爲,只要心中産生以下念頭:“自己該得到的法已經到手,從此以後就無需假求于上師,不必再依止恭敬上師”,就算是舍棄金剛上師。不需要身體行爲上的打罵,只要産生這樣的念頭就會犯戒,如果還有行爲相配合,其後果就更爲嚴重。正因爲在這一點上的要求十分嚴格,所以密法中極度強調在依止之前必須觀察上師。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漢地,時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很多人不經過觀察就去接受灌頂,上師灌頂完畢,前腳才剛離開,弟子們就開始肆意毀謗上師,到處宣揚上師的過失,這是非常可怕的。但這種所謂的灌頂,有可能接受灌頂的人根本就沒有得到。因爲若授予灌頂之人不具備灌頂的條件,或者得受灌頂的人也不具備得受灌頂的資格,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沒有得到灌頂。如果沒有得到,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如果得到了灌頂,又因爲無知而诋毀上師,就會犯根本戒。
有關依止上師的細節要求,在已經翻譯成漢文的無垢光尊者所著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疏》,以及《普賢上師言教》中講得十分詳細,大家一定要認真閱讀,每個密乘弟子都要對作爲金剛上師所必備的條件,及正確依止金剛上師的方法了如指掌,以免發生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雖然在《大幻化網》中,恭敬上師的這條戒律位于第二,但因爲這條戒是最重要的,違犯此戒的後果也是最嚴重的,爲了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此處將其提至第一。
2、不舍無上
所謂“無上”,是指密法的見解或者密宗所證悟的境界。因爲這種境界是大小乘、內外密等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所以稱之爲“無上”。
不知道在座的人當中是否有人開悟,如果沒有開悟,這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簡單地說,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中觀宗在《中論》、《入中論》中所講的空性,以及我們以前在開示“人無我、法無我”等時,用簡單通俗的語言所描述抉擇的空性見解;第二,是以《涅槃經》爲代表的第叁轉*輪的精髓——如來藏,也即心的本性光明。
雖然在講的時候,二者是各自分開的,但實際上它們卻是互爲一體、密不可分的。二轉*輪所诠釋的空性,與叁轉*輪所诠釋的光明二者相結合,就是密宗的境界。這些境界雖然在顯宗的經典裏也有提及,但卻是比較模糊、比較隱諱的,而在密宗裏卻講得很透徹、很清晰。無論如何,密宗的境界並沒有超越顯宗的內容,都隸屬于二、叁轉*輪的範圍。以上內容,是從勝義谛的角度而言的“無上”;
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密宗的“無上”,就是“一切萬法都是佛的壇城”之見解。在這個層面上,密宗的見解與顯宗的觀點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小乘認爲:一切萬法是痛苦、無常、無我、空性等等;唯識宗執持萬法唯心的見解;中觀派認爲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空性。密宗這種“有悖常理”的觀點,就很難令各方接受。
雖然現在以我們的肉眼來直接觀察,看不出萬法都是佛的壇城。眼前的一切,均是由煩惱熾盛的衆生與不清淨的山河大地組成的,而在佛的境界中,這些顯現無異于如同極樂世界一般的清淨之法,通過生起次第以及托嘎(超越)的修法,就可以現量看到、感覺到這一切就是清淨的壇城。然而這是將來的事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境界離我們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但無論多麼遙遠,我們也應當了知萬法的本性就是這樣。以上是密宗世俗谛角度的“無上”。
這裏所說的勝義谛和世俗谛,是從密宗的角度來區分,與以前所講的中觀勝義谛和世俗谛的內涵是不相同的。這裏所說的“無上”,就是指密宗勝義谛和世俗谛的最高境界,如果舍棄了無上,就算是犯戒。
怎樣算是舍棄無上呢?其實,無上與我們的心是無法割裂的,所以我們不可能真正舍棄無上。如果認爲:“密宗雖然講過諸法的本性是光明、是佛的壇城,但這些只是爲了度化某些衆生,爲了讓他們放棄一些執著或者煩惱的方便而已,是不究竟、不了義的說法;只有我們的肉眼所見,才是最真實、最准確的,諸法的真實本性不可能是佛的壇城,不可能是光明清淨的。”就是舍棄無上,這是極其嚴重的過失。
凡夫人的傲慢心是非常強烈的,很多人都習慣于以自我爲中心,用自己的五根,也就是五種感覺器官來抉擇一切。認爲自己不能感覺到的,就肯定是不正確的。但這些器官所分辨、判斷出的結論,只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當權威,在深奧的層次中是站不住腳的,它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放下一切我慢,盡力守護此戒。
如何護持此條戒律呢?從今以後,無論自己是否證悟,或是否能夠理解密宗的境界,都應當時刻提醒自己:“縱然我現在還不能證悟、理解或體會這些境界,但這些都是佛親口所說的,也是無數的高僧大德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向我們證明過的,所以肯定自有其道理,只是我目前的根基以及修行還有所欠缺,才不能體會、領悟到這些,但總有一天,我會領悟到這一切。”至少應該有這樣的態度,才算是不犯戒。所以,即使沒有證悟空性,也不算是犯此密乘戒,是否違犯的界限,是以對密宗境界所持有的態度來區分的。
在十四條根本戒中也包含了這條戒的內容,只是沒有單獨列出而已。
3、不間斷密咒及手印
所謂“密咒”,包含了很多內涵,但一般是指我們平時所念誦的本尊心咒等等;“手印”一詞的含義也極爲豐富,但一般也是指用手所做的手印。
所謂“不間斷”,有叁種層次。上等的,是在每一個日日夜夜中,時時刻刻都不間斷密咒手印;中等的,是在每月的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叁十等殊勝日裏,行持念咒及作手印;最低的層次,也不能超過一個季度,如果超過一個季度,就算是犯戒。盡管書上是這樣講的,但犯戒的真正界線應當是,如有從今以後不再念誦密咒和不作手印的想法,才是犯戒;如沒有這些念頭,只是因爲時間來不及,或者因爲匆忙而忘記了,也應該沒有犯根本戒。但書上認爲,只要超過了一季度或者兩個月,就是犯戒。所以,我們也不能去違背這條戒規。可能每日堅持有一定難度,但要求在一季度中不間斷密咒和手印應當是不過分的。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擔心:自己曾經得到過很多灌頂,每個灌頂的主尊心咒都要求念誦,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密咒歸爲一體,用一個密咒來代替所有密咒,這樣一來,只要不間斷一個本尊心咒和手印,也就可以視同不間斷所有心咒。如果一個本尊的心咒都不念誦,就會犯根本戒。
以上是關于第叁條根本戒的說明,這條戒一般不容易違犯。
4、慈愍已入正道者
這條戒的主要內容,是要求金剛道友之間要和睦友愛。雖然違犯此戒的後果不如舍棄金剛上師嚴重,但這條戒極易犯失,所以也很重要,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此處所謂的“正道”,就是指密法。凡是學密的人,無論是在甯瑪派門下,還是在格魯派門下,只要是密乘弟子,都是金剛道友。…
《慧燈之光叁 密乘大幻化網之誓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