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6 注解

  注解:

  1八大持明:布瑪拉美紮、吽嘎RA、文殊友、龍樹,紮巴哈德、達納桑智達、恙威格黑、新覺嘎吧。

  2君臣二十五尊:吐蕃王赤松德贊時,蓮華生大士應請入藏,爲王及其臣僚講授密法,從而得道證果的二十五人:赤松德贊、囊喀甯波、桑傑也協、傑瓦卻陽、喀欽薩、拜吉也協、拜吉僧格、貝洛紮那、涅·雜納古麻惹、宇劄甯波、多吉堆均、也協陽、索波·拉拜、祥·也協德、拜吉旺丘、丹瑪則芒、噶瓦拜則、休布·拜吉僧格、傑瓦洛追、且瓊洛、臥真·拜吉旺丘、馬·仁欽卻、拉隆·拜吉多吉、朗卓·衮卻窮乃和拉松·吉瓦绛曲。

  3常有相續輪:是密法中的不共法語。指永恒不變之意。

  4塔波拉傑·瑣南仁欽(1079-1153):譯言福寶。宋代西藏著名佛學家。繼承瑪爾巴、米拉日巴一派噶舉傳統,闡發宏揚成爲塔波噶舉體系的一代大師。幼年學醫,稍長以醫理醫道馳名,有塔波神醫之稱。公元1104年出家受戒,從多師學法,約于1110年赴後藏甄地(聶拉木附近)投米拉日巴學法十叁個月,奉師命回前藏專修。1121年于塔拉幹波地方建幹波寺,收徒布道。傳授教法時著有《解脫道莊嚴論》,融合嘎單派法于米拉日巴密法,以“大手印”爲主,視徒衆機宜分別傳授“方便道”或“大手印”,開一代噶舉教法新風,故稱塔波噶舉。

  5四種信心: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不退轉信。

  6加哲仁波切(1295-1369):全名額曲土美桑波,意爲無著賢,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7永舍天靈蓋:今世舍棄一次頭蓋(指人身)後,永遠不再轉生輪回之意。

  8永甯地母十二尊:立誓永遠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祇女神:遐迩名揚地母、頁岩孚佑地母、普賢地母、魔後地母等爲四魔女神;獨具支眼地母、賢德明妃地母、剛烈尊勝地母、白衣龍後地母等爲四藥叉女神;藏土孚佑地母、太一濟世地母、麗質冰心地母、翠聰綠炬地母等爲四女醫神。

  9印模:刻有小佛塔或小佛像的模板。

  10囤彌桑布紮:文殊菩薩的化身,赴印度學習梵文,首創藏文者。

  11玄秘神物:在第二十七代吐蕃王拉托托日年贊時,有物從天降,內有《寶箧經》、《六字真言》、《諸佛菩薩名稱經》和一座金塔,人無識者,因名之爲玄秘神物。後世以此爲佛教傳入西藏之始。

  12鎮肢寺:鎮肢寺廟。古堪輿家說西藏地形爲羅刹女仰臥狀,松贊幹布時建以鎮壓女魔肩部和臀部的四座寺廟。即運如昌珠寺、也如藏章寺、布如噶采寺和如拉准巴江寺。

  13鎮節寺:鎮節寺廟。古堪輿家說西藏地形爲羅刹女仰臥狀。松贊幹布時倡建以鎮壓女魔肘部和膝蓋的四座寺廟。即工布布楚寺、洛劄孔遷寺、绛真格傑寺和绛劄凍則寺。

  14預試七人:赤松德贊時,爲觀察藏人能否守持出家戒律,命試從靜命論師依說一切有部出家的七人:巴·色朗、巴·赤協、貝洛紮那、傑瓦卻陽、款·魯益旺波、馬·仁欽卻和藏勒竹。藏傳佛教史籍中對初試七人名字不同的說法頗多。

  15庫鄂種叁人:阿底峽尊者叁位主要弟子:庫·尊珠雍中、鄂·勒巴協繞和種·傑瓦窮乃叁人總名。

  16無垢光尊者:龍欽繞降·直墨兀色,甯瑪派祖師,生于前藏劄恰地方,與噶舉大司徒菩提幢同時,著有《龍欽七寶藏》、《四心滴》、《叁大休息》、《叁自解脫》等佛教書籍二百余種。

  17稱幢:劄巴堅贊,譯言稱幢(1147-1216)。宋代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薩欽衮噶凝波之第叁子,年二十六繼承薩迦法位,爲薩迦五祖之第叁祖。

  18金厄瓦格西:本名楚逞巴,曾師事仲頓巴,得秘密指授,又曾師事南交欽波、滾巴瓦等,得二谛指授,對性空義有所悟解,通梵文,能翻譯,頗有影響,開噶當派教授一派。

  19 七金山:《阿毗達磨藏》中所說,自內而外逐層環繞須彌山周圍的七重大山:擔木山、持軸山、持雙山、善見山、馬耳山、持邊山和象鼻山。

  20七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21二勝六莊嚴:二勝謂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謂裝飾南贍部洲的六莊嚴: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22索宿努叁師:舊譯密乘中最早的叁位佛學家的合稱,即索·巴協旺丘,宿·釋迦窮乃和努欽·桑傑巴協。

  23瑪爾米塔叁師:塔波噶舉派創始人瑪爾巴譯師,米拉布衣師和塔波醫師叁人的合稱。

  24由旬(逾繕那):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五屍爲弓,五百弓爲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爲一由旬,約二十六市裏許。

  25聞距(俱盧舍):古印度長度單位名。古印度以人壽百歲時代所用弓之長度爲一弓,一俱盧舍爲五百弓,相當于二十五市尺。

  26五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

  27涅赤贊普:《青史》作赤贊鹘提。吐蕃王朝第一代國王。其出處有說是色界第十叁天光明天子下凡,有說是釋迦王族後裔。初在西藏澤當附近贊塘閣希山間,被當時的十二個氏族酋長和苯波教徒共同擁立爲王,舁于肩上,稱爲涅赤贊普,義譯肩座王,爲吐番天座七王之首。

  28勝解佛:賢劫千佛中最後的一佛。

  29馬路:一匹馬一天所走的路程,許多馬路即一匹馬許多天所經過的路程。

  30人間之莊嚴:即人間具有名望,德勢之人。

  31當熱瓦:音譯,指當熱地區的人。

  32幻化工人:赤松德贊由印度迎請來的工人。

  33桑耶:山南劄囊縣一地名。

  34尊勝宮:帝釋天所居宮殿名,在善見城中央。

  35紅山:布達拉宮所在的山。

  36不適應中毒:不宜合並的食物一經合並食用,即對身體發生不良反應引起中毒。

  37瑪敦、夏珍:因肉食所致兩種病的名稱。

  38洞特:一種病,患此病者會突然昏倒,需立即放血。

  39蓋火:西藏人一般都晚上蓋火,爲方便第二天容易生火。但修無常者想若晚上死了,就不需准備故常不蓋火。

  40如敵趕走牧童牛:牧童的牛被敵人趕走後,愣在那裏,不知所措。

  41帕單巴:出生于印度南方曾依止蓮華生大士、龍猛菩薩等五百位上師獲二殊勝成就,住世五百七十一年,後于藏地弘揚佛法。

  42佛教油子:入佛門聞法修法越多他的相續越難調化,終成背道而弛。

  43轉生到黑暗之處:太陽和月亮本爲天子,所以也有墮落之時。

  44夜摩天(時分天):居于須彌山前上空,按時行樂,故名時分,不與阿修羅作戰,故名離鬥爭天。

  45兜率天:又名喜足天,睹史多天。六欲天之一,妙欲資具勝于以下諸天,身心安適,且喜具足大乘法樂,故名喜足。

  46樂化天:六欲天之一,自己任意變化欲界資生妙具,盡情享受,故名樂化天。

  47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之一,奪他所化妙欲資具而自享用,故名他化。

  48皮火筒:藏族燒火的工具,用動物皮製成,在火的周圍吹氣可助火燃旺。

  49卓滾朗吉日巴(1128-1188):在修持七年七月七日證悟法相,並創立了拉樸寺。

  50唐東加波:噶舉派一位傳承上師。

  51四大名湖:馬法木湖(今西藏自治區普氣縣境內),納木湖(今西藏自治區當雄縣境內),青海湖,稚卓耶湖。

  52信財:信衆供養的財物,此中也有亡財之義。

  53前後藏四翼:古代藏文典籍中藏地爲上中下叁區。上區阿裏,中區衛藏,下區青康。

  54犍椎:打木、檀板、義譯聲喝。集合僧伽的響器之一。《毗奈耶》中所說尺度,木質爲栴檀、木瓜樹、巴羅沙、柴檀、醋柳、桐樹等,長八十四指,寬六指,厚二指,削去四角成爲八方,四角斷口,各長二指,兩端剖成蛤蟆頭形。

  55王鬼:是厲鬼的一種。

  56厲鬼(魑魅):是一種魔鬼,梵音譯作部多。

  57詛燒抛:采用壓勝(鎮壓)焚魔、抛擲朵馬、食子等方式以消災祈福的密宗的一種降魔方式。

  58浪踏病:腸胃絞痛。由于寒熱交攻,胃及大小腸中寄生蟲動亂妄行,突發劇痛,如牛角尖壓刺胸腹。

  59毒癰:頭疽,瘡初起頂如粟米、後來根盤擴大,狀如蜂巢。

  60卡:藏地茶葉的計量單位。

  61腹背瘡傷:指牦牛馱貨時,背部被鞍子或貨物磨傷,腹部肚帶緊勒,行走時將腹部磨傷。

  62叁白叁甜:乳汁、乳酪和酥油爲叁白;冰糖、蔗糖和蜂蜜爲叁甜。

  63拔炒棍頭:炒青稞時用以在鍋內翻撥的木棍。藏族風俗習慣中對牲口身體瘦弱的一種比喻。

  64尋香:食香者,欲界中有或中陰身,各依因緣善惡,吸食種種香、臭氣味,故名尋香。梵語譯作乾達婆。

  65五濁惡世:劫末壽等漸變鄙惡,如渣滓故名爲濁世。五濁:壽濁,煩惱濁,衆生濁,劫濁,見濁。

  66粗惡苑:粗澀園。帝釋天所居善見城南有一林苑,池塘、林木以爲裝飾,行至其地,即生粗暴之心。

  67遊戲海:與須彌山外圍七重金山交相間隔的六重大海,充滿八功德水,爲諸龍王嬉遊之處。

  68引業:引發總報,能令生于某處某趣之業。

  69五分輪回圖:寺院門上繪製的生死五道輪回圖。

  70舍棄今世:指不求今生的世間八法,唯求來世的解脫。

  71“熱振”:寺廟名。是噶當派的第一座寺廟,爲開創教派者仲敦巴所倡建,到1738年七世DL將其贈給自己的老師嘎單赤巴阿旺喬登。從此,阿旺之曆代轉世皆稱熱振活佛。

  72仲敦巴格西:阿底峽的及門弟子,宋代西藏佛學家。

  73轉繞:根據佛經記載:右繞佛塔、寺廟、佛像等有極大功德。

  74朗日塘巴(1054-1123):阿底峽尊者六大弟子之一布朵瓦格西二大高足之一。

  75鐵匠坐式:…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6 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