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1八大持明:布玛拉美扎、吽嘎RA、文殊友、龙树,扎巴哈德、达纳桑智达、恙威格黑、新觉嘎吧。
2君臣二十五尊:吐蕃王赤松德赞时,莲华生大士应请入藏,为王及其臣僚讲授密法,从而得道证果的二十五人:赤松德赞、囊喀宁波、桑杰也协、杰瓦却阳、喀钦萨、拜吉也协、拜吉僧格、贝洛扎那、涅·杂纳古麻惹、宇札宁波、多吉堆均、也协阳、索波·拉拜、祥·也协德、拜吉旺丘、丹玛则芒、噶瓦拜则、休布·拜吉僧格、杰瓦洛追、且琼洛、卧真·拜吉旺丘、马·仁钦却、拉隆·拜吉多吉、朗卓·衮却穷乃和拉松·吉瓦绛曲。
3常有相续轮:是密法中的不共法语。指永恒不变之意。
4塔波拉杰·琐南仁钦(1079-1153):译言福宝。宋代西藏著名佛学家。继承玛尔巴、米拉日巴一派噶举传统,阐发宏扬成为塔波噶举体系的一代大师。幼年学医,稍长以医理医道驰名,有塔波神医之称。公元1104年出家受戒,从多师学法,约于1110年赴后藏甄地(聂拉木附近)投米拉日巴学法十三个月,奉师命回前藏专修。1121年于塔拉干波地方建干波寺,收徒布道。传授教法时著有《解脱道庄严论》,融合嘎单派法于米拉日巴密法,以“大手印”为主,视徒众机宜分别传授“方便道”或“大手印”,开一代噶举教法新风,故称塔波噶举。
5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6加哲仁波切(1295-1369):全名额曲土美桑波,意为无著贤,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7永舍天灵盖:今世舍弃一次头盖(指人身)后,永远不再转生轮回之意。
8永宁地母十二尊:立誓永远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祇女神:遐迩名扬地母、页岩孚佑地母、普贤地母、魔后地母等为四魔女神;独具支眼地母、贤德明妃地母、刚烈尊胜地母、白衣龙后地母等为四药叉女神;藏土孚佑地母、太一济世地母、丽质冰心地母、翠聪绿炬地母等为四女医神。
9印模:刻有小佛塔或小佛像的模板。
10囤弥桑布扎:文殊菩萨的化身,赴印度学习梵文,首创藏文者。
11玄秘神物:在第二十七代吐蕃王拉托托日年赞时,有物从天降,内有《宝箧经》、《六字真言》、《诸佛菩萨名称经》和一座金塔,人无识者,因名之为玄秘神物。后世以此为佛教传入西藏之始。
12镇肢寺:镇肢寺庙。古堪舆家说西藏地形为罗刹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建以镇压女魔肩部和臀部的四座寺庙。即运如昌珠寺、也如藏章寺、布如噶采寺和如拉准巴江寺。
13镇节寺:镇节寺庙。古堪舆家说西藏地形为罗刹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倡建以镇压女魔肘部和膝盖的四座寺庙。即工布布楚寺、洛札孔迁寺、绛真格杰寺和绛札冻则寺。
14预试七人:赤松德赞时,为观察藏人能否守持出家戒律,命试从静命论师依说一切有部出家的七人:巴·色朗、巴·赤协、贝洛扎那、杰瓦却阳、款·鲁益旺波、马·仁钦却和藏勒竹。藏传佛教史籍中对初试七人名字不同的说法颇多。
15库鄂种三人:阿底峡尊者三位主要弟子: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和种·杰瓦穷乃三人总名。
16无垢光尊者:龙钦绕降·直墨兀色,宁玛派祖师,生于前藏札恰地方,与噶举大司徒菩提幢同时,著有《龙钦七宝藏》、《四心滴》、《三大休息》、《三自解脱》等佛教书籍二百余种。
17称幢:札巴坚赞,译言称幢(1147-1216)。宋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萨钦衮噶凝波之第三子,年二十六继承萨迦法位,为萨迦五祖之第三祖。
18金厄瓦格西:本名楚逞巴,曾师事仲顿巴,得秘密指授,又曾师事南交钦波、滚巴瓦等,得二谛指授,对性空义有所悟解,通梵文,能翻译,颇有影响,开噶当派教授一派。
19 七金山:《阿毗达磨藏》中所说,自内而外逐层环绕须弥山周围的七重大山:担木山、持轴山、持双山、善见山、马耳山、持边山和象鼻山。
20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21二胜六庄严:二胜谓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赡部洲的六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著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22索宿努三师:旧译密乘中最早的三位佛学家的合称,即索·巴协旺丘,宿·释迦穷乃和努钦·桑杰巴协。
23玛尔米塔三师:塔波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译师,米拉布衣师和塔波医师三人的合称。
24由旬(逾缮那):古印度长度单位名。五尸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由旬,约二十六市里许。
25闻距(俱卢舍):古印度长度单位名。古印度以人寿百岁时代所用弓之长度为一弓,一俱卢舍为五百弓,相当于二十五市尺。
26五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
27涅赤赞普:《青史》作赤赞鹘提。吐蕃王朝第一代国王。其出处有说是色界第十三天光明天子下凡,有说是释迦王族后裔。初在西藏泽当附近赞塘阁希山间,被当时的十二个氏族酋长和苯波教徒共同拥立为王,舁于肩上,称为涅赤赞普,义译肩座王,为吐番天座七王之首。
28胜解佛:贤劫千佛中最后的一佛。
29马路:一匹马一天所走的路程,许多马路即一匹马许多天所经过的路程。
30人间之庄严:即人间具有名望,德势之人。
31当热瓦:音译,指当热地区的人。
32幻化工人:赤松德赞由印度迎请来的工人。
33桑耶:山南札囊县一地名。
34尊胜宫:帝释天所居宫殿名,在善见城中央。
35红山:布达拉宫所在的山。
36不适应中毒:不宜合并的食物一经合并食用,即对身体发生不良反应引起中毒。
37玛敦、夏珍:因肉食所致两种病的名称。
38洞特:一种病,患此病者会突然昏倒,需立即放血。
39盖火:西藏人一般都晚上盖火,为方便第二天容易生火。但修无常者想若晚上死了,就不需准备故常不盖火。
40如敌赶走牧童牛:牧童的牛被敌人赶走后,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41帕单巴:出生于印度南方曾依止莲华生大士、龙猛菩萨等五百位上师获二殊胜成就,住世五百七十一年,后于藏地弘扬佛法。
42佛教油子:入佛门闻法修法越多他的相续越难调化,终成背道而弛。
43转生到黑暗之处:太阳和月亮本为天子,所以也有堕落之时。
44夜摩天(时分天):居于须弥山前上空,按时行乐,故名时分,不与阿修罗作战,故名离斗争天。
45兜率天:又名喜足天,睹史多天。六欲天之一,妙欲资具胜于以下诸天,身心安适,且喜具足大乘法乐,故名喜足。
46乐化天:六欲天之一,自己任意变化欲界资生妙具,尽情享受,故名乐化天。
47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之一,夺他所化妙欲资具而自享用,故名他化。
48皮火筒:藏族烧火的工具,用动物皮制成,在火的周围吹气可助火燃旺。
49卓滚朗吉日巴(1128-1188):在修持七年七月七日证悟法相,并创立了拉朴寺。
50唐东加波:噶举派一位传承上师。
51四大名湖:马法木湖(今西藏自治区普气县境内),纳木湖(今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青海湖,稚卓耶湖。
52信财:信众供养的财物,此中也有亡财之义。
53前后藏四翼:古代藏文典籍中藏地为上中下三区。上区阿里,中区卫藏,下区青康。
54犍椎:打木、檀板、义译声喝。集合僧伽的响器之一。《毗奈耶》中所说尺度,木质为栴檀、木瓜树、巴罗沙、柴檀、醋柳、桐树等,长八十四指,宽六指,厚二指,削去四角成为八方,四角断口,各长二指,两端剖成蛤蟆头形。
55王鬼:是厉鬼的一种。
56厉鬼(魑魅):是一种魔鬼,梵音译作部多。
57诅烧抛:采用压胜(镇压)焚魔、抛掷朵马、食子等方式以消灾祈福的密宗的一种降魔方式。
58浪踏病:肠胃绞痛。由于寒热交攻,胃及大小肠中寄生虫动乱妄行,突发剧痛,如牛角尖压刺胸腹。
59毒痈:头疽,疮初起顶如粟米、后来根盘扩大,状如蜂巢。
60卡:藏地茶叶的计量单位。
61腹背疮伤:指牦牛驮货时,背部被鞍子或货物磨伤,腹部肚带紧勒,行走时将腹部磨伤。
62三白三甜:乳汁、乳酪和酥油为三白;冰糖、蔗糖和蜂蜜为三甜。
63拔炒棍头:炒青稞时用以在锅内翻拨的木棍。藏族风俗习惯中对牲口身体瘦弱的一种比喻。
64寻香:食香者,欲界中有或中阴身,各依因缘善恶,吸食种种香、臭气味,故名寻香。梵语译作乾达婆。
65五浊恶世:劫末寿等渐变鄙恶,如渣滓故名为浊世。五浊:寿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见浊。
66粗恶苑:粗涩园。帝释天所居善见城南有一林苑,池塘、林木以为装饰,行至其地,即生粗暴之心。
67游戏海:与须弥山外围七重金山交相间隔的六重大海,充满八功德水,为诸龙王嬉游之处。
68引业:引发总报,能令生于某处某趣之业。
69五分轮回图:寺院门上绘制的生死五道轮回图。
70舍弃今世:指不求今生的世间八法,唯求来世的解脱。
71“热振”:寺庙名。是噶当派的第一座寺庙,为开创教派者仲敦巴所倡建,到1738年七世DL将其赠给自己的老师嘎单赤巴阿旺乔登。从此,阿旺之历代转世皆称热振活佛。
72仲敦巴格西:阿底峡的及门弟子,宋代西藏佛学家。
73转绕:根据佛经记载:右绕佛塔、寺庙、佛像等有极大功德。
74朗日塘巴(1054-1123):阿底峡尊者六大弟子之一布朵瓦格西二大高足之一。
75铁匠坐式:…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6 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