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叁 自他相換的修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憐啊!雖然我已經發誓爲他們斷除痛苦,但到目前爲止,這還只是一種發心而已,並沒有産生什麼實際的效果。既然我做得這麼不夠,現在我就必須真誠地發願:但願一切衆生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夠同時遷移到我的身心之上。

  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爲衆生的痛苦,不是無因無緣産生的,而是“自作自受”的結果,即因自己所造的罪業,而令自己感受相應的苦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是不可能代替衆生受苦的;另外,如果某人的痛苦真的能夠遷移到另外一個人的身心上,那麼六道衆生的所有痛苦,肯定早已遷移到釋迦牟尼佛的身心上了,然而這卻是不可能的。

  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爲什麼要發不可能實現的心願呢?”在大乘經典裏也記載著類似的問題:“菩薩所發的一切誓願,是否都能實現呢?”答案是:“不能,菩薩的某些心願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麼,他們爲什麼要發這種不可能實現的心願呢?”答案是:“這不但不是菩薩的過失,反而恰恰反映了菩薩的精神和勇氣。”這也是我們所要培養的一種精神。

  因爲,只有當具備了這種“連不可能辦到的事情,都願意去做”的精神和勇氣之後,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做到無自私地奉獻,真正地去實踐大乘菩薩的六度萬行,也才能夠義無反顧地度化衆生,這就是我們修習自他相換的原因所在;

  反之,如果內心沒有這種勇氣和精神,就很難克服自私的心理,並很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雖然一開始時說的、做的都挺好,但是最後卻依然是爲自己打算。譬如,我們首先純粹是爲了衆生而布施,可是當看到自己沒有飯吃的時候,就仍然會爲自己著想:“看來我不能把全部財産都送給別人,否則我自己會餓死的!”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就是因爲鍛煉的功夫還不到家的緣故。

  所以,我們修自他相換時,就要在心裏誠心實意地反複思維:祝願對我恩深似海的父母衆生身心上的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夠在這一座當中,立刻成熟在我的身心上。而且這樣思維時,也要加上四個具備:

  第一、具備想望:非常希求所有衆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這一座當中,就于此時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備發願:祝願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叁、具備發誓:這時該怎樣發誓呢?若是發誓讓所有衆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則此誓言必然是無法實現的;但我們可以這樣發誓:當衆生受苦的時候,發誓願意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幫助其他人解決一些問題、承擔一些痛苦,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辦到的。

  譬如,一個人生了病,卻無人照顧,那我們就應該去照顧他;又如,某人十分貧窮,那麼即便是在自己的條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地與他分享自己的財産。因爲這些財産原來是屬于我的,而布施之後,它們就不屬于我了,雖說我所能承受的只不過是如此,但這也算是領受了他人的痛苦。總而言之,我們要點點滴滴地去做,甚至連這麼一點點的小事也不能忽略。

  藏地有一句俗話:“小善(功德)不屑做,大善(功德)不會做,最後無一善。”實際的情形也是這樣。所以,千萬不能因爲善小而不爲,而應盡己所能、實實在在地替別人承擔責任和痛苦。此時就是要這樣發誓;

  第四、具備祈請:祈請諸佛菩薩加持我,能夠真正實現以上誓言。

  以前在講四無量心時,每一個無量心的修法都離不開這四個具備;現在修自他相換時,這四個具備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是觀想的方法。

  (2)觀想

  觀想的目的,是爲了使思維的能力更強,也就是說,是爲了更容易生起自他相換的心。此時,先要觀想自己的母親,她正在經受著內心和肉體所有痛苦的煎熬,而且煩惱熾盛,並正在造作惡業。簡單地說,就是觀想母親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都變成一股黑色的氣體,並隨著空氣被排出體外;這時再觀想,當自己吸氣時,這股黑色的氣體就隨著吸入的空氣進入自己的體內;于是,母親就因此而遠離了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而她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便都成熟于我的身心之上了。要這樣一遍又一遍地反複觀想。

  如果在觀想的過程中覺得很累,就停下來,並依照以前所講的休息方法休息一下,然後又從頭開始:時而思維,時而觀想。在一座當中這樣反複鍛煉,這就是第一個修法——以大悲心領受衆生的痛苦。在一座中即便只修這一個法,也是可以的。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在對母親觀修好之後,還要對父親等其他親友進行同樣的觀修;這樣修好之後,還要將觀想的範圍逐漸地擴大——從素昧平生的路人到冤家仇敵,從一村、一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後,在開始起座時要觀想:衆生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都變成黑色的氣體融入自己的身體,從而使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的痛苦及痛苦之因。

  所謂觀想黑色氣體融入自身,是指觀想黑色氣體從自己的鼻孔進入身體,並完全融入住在心髒裏的我執。其實我執是不可能住在心髒裏的,之所以這樣觀想,是爲了故意破壞我執的緣故。這就是觀想的方法。

  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

  (1)思維

  這時,要從內心深處一心一意地思維:祝願在這一座當中,即就在此時此地,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聞、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業,都能立即成熟于父母衆生的身心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了前面的知母、念恩、報恩等修法,便很難産生這些念頭。因爲,只有在修好知母、念恩以後,才能深刻地體會到:所有衆生是我的母親,而且她們對我的恩情比大海還要深。

  雖然作爲一介凡夫,我自己都不得不流轉于輪回之中,自然我也不會享有太多的幸福,具備很深的善根,而且令衆生離苦得樂的能力也是很微弱的,但盡管如此,我仍然願意把所有的善業和幸福都送給母親。

  這樣思維以後,還是要加上四個具備:

  首先是具備想望:非常希望能夠將我所有的幸福和善業都遷移到母親的身心上;

  其次是具備發願:一心祝願我所有的幸福和善業都能夠成熟于母親的身心上;

  再其次是具備發誓:其方法與“以悲心領受衆生的痛苦”中的發誓方法相似;

  最後是具備祈請:祈請諸佛菩薩加持我,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的誓言。

  下面是觀想的方法。

  (2)觀想

  此時的觀想方法與前面的恰好相反,即:把自己以前所造的善業,出離心、菩提心等善的心念,還有所有的幸福,包括內心的快樂,都觀想爲白色的氣體;再觀想,當自己呼氣時,此白色氣體就隨著空氣一起被排出體外;又觀想,當母親吸氣時,此白色的氣體就跟著空氣一起進入母親體內;然後再觀想,就像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別人穿上一樣地,將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善業都送給母親。

  具體修行的時候,在一座當中要反反複複地思維、觀想,觀想、思維,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修法。如果覺得累了,就可以休息一下,然後再從頭修起。

  還需要補充的是:觀想時,在對母親修好之後,也要將觀想的對境慢慢地擴大:從父親等其他親友→陌生人→仇人;再從一村→一縣→全國→全球;最後,在開始起座時要觀想:自己所有的快樂和快樂的因都變成白色氣體,並融入所有衆生的身體,從而使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這就是觀想的方法。

  3、兩首偈頌

  前面講了自他相換的思維和觀想方法,打坐時還要念誦相關的偈頌,即:

  *A.- /- 2.J- 2- 5S$

  -

  - 2}R, ,

  接納得瓦錯色哦

  若幸以樂轉諸衆

  1/- 2.J

  - /3- 3#:- $%- 2<- >R$ ,

  潘帝南誇崗瓦效

  祈願利樂遍虛空

  #$- /- $8/- IA

  - #$- 2}=- #<, ,

  德納先機德阿可

  若苦領受他衆苦

  #$-2}=-o- 35S- {J3- 0<- >R$ ,

  德阿加措幹巴效

  祈願苦海盡幹涸

  另外還有一首偈頌是:

  3#:- 3*3- :PR- 2:A- #$- 2}=-o- .%- 2&

  , ,

  誇念卓沃德阿界當覺

  願普天衆離苦及苦因

  V=- /

  - 2.$- $A- o.- =- (A/- I<- &A$ ,

  紮尼達各界拉門界戒

  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續

  2.$- $A- 1/- 2.J:A- .$J-5S$

  -3- =

  - 0, ,

  達各盤遞給錯瑪麗巴

  吾之一切利樂之善資

  3- I<- :PR-2

  -,R2- /

  -

  %

  -o

  - >R$ ,

  瑪界卓唯托尼桑吉效

  願宿母衆獲而成正覺

  這兩首偈頌具有非常殊勝的加持,哪怕是以造作的發心來念誦,其功德也遠遠超過了只爲自利而念誦成千上萬遍本尊心咒的功德。

  雖然所有的佛法都很殊勝,但其殊勝程度還是有所差別。(這主要是由于修法者發心的不同而造成的。)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應當了知哪一個法是最殊勝的。因爲,在不那麼殊勝的法上,即使下再多功夫,其結果也不過如此;然而在非常殊勝的法上,哪怕只有稍許的精進,其收獲也是非同尋常的。

  4、叁個相換

  下面要講的,是自他相換中十分重要的修法——叁個相換,即:執著的相換;疼愛的相換;苦樂的相換。無論是在打坐中,還是在日常生活裏,我們都要進行這叁個相換的鍛煉。

  (1)執著的相換

  何爲執著的相換?從無始以來,我們從來不曾把其他衆生執著爲我,而始終執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從今以後,我們就要反過來——對所有衆生生起我執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羅)和人等叁善趣有情,當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餓鬼和地獄等叁惡趣有情,當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衆生作爲自己的身體,並且要像以前執著自己的身體那樣來執著所有衆生。

  由于有了這樣的觀想,我執的範圍就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從前是自己一個人;現在是所有衆生。若能反複鍛煉“執著的相換”,最後就的確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對待一切衆生。

  可是,很多人在剛開始…

《慧燈之光叁 自他相換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