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地體會到空性,並盡量保持這種狀態。

  保持的時間越長越好,書上講過,一些有經驗、有成就的修行人也說過,修行修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有沒有側面的監督。因爲我們現在還沒有獲得精神的自由,如果沒有這種監督,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失控,想讓它專注的它不去專注,不要它思考的它偏要思考,隨隨便便地就跳出這種狀態,想別的事情去了;在有了這種監督之後,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只要一發現心走神,就立即讓它轉身,並趕回到空性的境界當中。

  當空性感覺慢慢消失,其他雜念産生以後,就停下來修下一個修法。

  3、想即是空的修法

  受、想、行叁者,都屬于精神的運動。因爲精神是活躍的東西,所以它會活動——胡思亂想、前思後想、東想西想等等,都屬于它的活動。

  所謂“想蘊”,不僅是指第六意識的思維,也包括其他五識所産生的觀念等等。比如說,當我們的眼睛看到一朵花的時候,這朵花上面的每一種顔色——白色、紅色、綠色等等,都屬于不同的想。

  如何觀察想蘊呢?這很容易。譬如說,當我們看到一朵紅色的花以後,就可以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去分解這個紅花的念頭,當分解到底的時候,這朵花的念頭就變成了虛空。同樣,當聽到一個刺耳的聲音之際,對聲音的感覺,也可以通過上述方法來分解。依此類推,對鼻子聞到的芬芳惡臭、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身體觸到的柔軟粗糙的感覺,也可以逐步分解爲空性。

  請大家注意,在聽聲音時,並不是作爲肉體的耳朵在聽,耳朵只是一種工具,真正在感覺聲音的,是耳識。當感覺到高、低、粗、細的不同聲音時,每一種感覺都是一種屬于耳識的想。還有,動聽刺耳、芬芳惡臭、酸甜苦辣、柔軟粗糙本身並不是想,只有對它們的感覺才是想。

  所謂第六意識的想,是指我們的思維、念頭、想法等等。在每一個小時當中,我們心裏都會像河流一般出現各種各樣的念頭——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念頭層出不窮地閃現,所有的這些念頭,都可以分解到空性。

  如果真正能夠精通這些分解的理論,最後就真的能非常強烈地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我們以後修行的時候肯定也會感覺到的,以前的高僧大德、瑜伽行者走的也是這條路,他們總結自己的經驗而寫下的要點就是這些。因爲我們修的是一個法,走的是一條路,所以,他們有過的感覺我們也一定會有,只是時間早晚的差別而已。

  當深深地體會到萬法皆空的時候,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專注于這種境界。

  我爲什麼要說“深深地體會到”呢?如果沒有真切的體會,只是通過看書而了解到——經過逐步分解,就可以將一切萬法抉擇爲空性,這只是書面的理解而已,還不能稱之爲體會或者感受。我們的工作,是要超越字面上的理解,所以要說“體會”;如果體會是模模糊糊的,就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一定要十分清楚、明了地感覺到這種境界,所以要說“深深地體會到”。

  這就是抉擇“想即是空”。

  4、行即是空的修法

  所謂“行蘊”,包括內在肉體的運動,比如甩手、走路等等;屬于外在物質的時間、空間、方向、速度、順序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念頭,因爲它們屬于意識的運動,是意識活動的某個階段,雖然它們與意識不可分割、互爲一體,就像手的運動與手本身無法割裂一樣,除了意識以外,沒有意識的運動;除了物體以外,也沒有肉體的運動,但它們與意識本身還是有些不一樣,意識屬于總體,而念頭則是意識的分支。比如說,意識像一朵花,而念頭就像花的花瓣、花心、花冠等等。

  分解行蘊的方法,也和前面所說的一樣,此處不必贅述。

  5、識即是空的修法

  所謂“識蘊”,是指我們的意識 ,也即我們經常思維的東西。它是最關鍵的,因爲很多人都認爲,雖然肉體不是我,但意識應該是我,故而執著于意識。

  雖然在不觀察的時候,或者從宏觀的角度而言,意識是存在的,它可以思維很多東西,可以辨察各種事物,但就像彩虹一樣,從遠遠的地方看去,彩虹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完整的東西,但如果去追蹤,就永遠也找不到彩虹的本體。同樣,如果去追究意識到底是什麼,我們也根本找不到所謂的意識。

  如何抉擇意識的不存在呢?首先,意識是一種綜合的名稱,它可以分成很多種,同時也有很多名字——善的念頭、惡的念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等,其中眼識又可以分爲紅色、白色、綠色等等。對每一種意識,也可以依靠意識所延續的時間長度來分解,這樣一路分下去,直到最小的時間單位,再往下分,意識就消失了,最終誰也找不到一個實體。

  以上所講,是通過中觀的邏輯推理方法來抉擇空性。

  另一種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意識自己去觀察自己。因爲,意識本來是我們的眼睛所看不到的東西,哪怕借助科學儀器,也無法直接測量意識的本體,所以,要想透徹地了解意識,只有依靠意識本身。

  這是與密宗十分接近的,也是非常實用的方法。不過,這種修法有一些前提條件,首先要修五加行,並對空性有一定的了解和修證,否則是修不出來的,即使現在講了也沒有用。

  (叁)修持空性,斷除我執

  意識本身是很奇怪的東西,很多人從來沒有去看過什麼叫做意識。我上次也講了,西方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就是一種極具煽動性的語言。本來大家都認爲“我”是存在的,現在再加上他這種錯誤邏輯的推波助瀾,就更堅定了自己的觀點,再也不會去思索、去探討,從而助長了無明,並由此掉入愚蠢的陷阱而無法自拔。

  我們都是學佛的人,不但是學佛,而且是學大乘佛法的人。大乘佛法的重點,就是慈悲和智慧,此處所說的“智慧”,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智慧。既然如此,那麼,你們以前有沒有去觀察、了解或者探討過意識呢?如果探討過,那麼,探討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可能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以前沒有去研究意識,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弄清楚意識的真相。

  我們所有人,都承認前世後世,對我們而言,“我”存在的基礎不是肉體很容易理解。那麼,如果有人問,究竟是什麼東西從前世來到今世並去到後世呢?我們往往會認爲是意識,是我們的意識在流轉輪回,意識就是“我”。這樣一來,意識自然而然地就成爲“我”存在的基礎。如果能現見意識不存在,那麼,所謂的“人”、所謂的“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這說明,觀察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令我們徹底斬斷輪回之根。

  哪怕通過觀察意識,能在一瞬間證悟無我,即使沒有修其他的忏悔法門,也能清淨無數的業障,因爲證悟空性本身,就是最好的清淨業障之方。

  我們不能認爲,有吃有穿、衣食無憂就萬事大吉了,在我們的前面,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這些事情既不神秘、也不複雜,都是清清楚楚、簡單易懂的。如果我們不去做,就永遠無法解脫。

  釋迦牟尼佛的目標,就是讓我們全方位地證悟空性,獲得解脫,所以才會循序漸進地指導我們去觀察色、受、想、行、識等等,因爲每個人對肉體的執著都比較強烈,故而先觀察肉體,之後再觀察精神,如果能抉擇出意識的空性,就解決了根本性的問題,因此,我們應當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如何觀察呢?觀察的方法,包括顯宗和密宗兩種。密宗的觀察方法我暫時不講,顯宗中觀的觀察方法,又可分爲應成派和自續派兩種:

  第一種觀察方法,屬于自續派的觀察方法,就是剛才所講的,通過思維、分析、分解,最後令意識“失蹤”。

  所謂“失蹤”的意思,並不是沒有找到,而是清楚地看到它是不存在的東西,是假有的而不是真有的。我前面特別強調了,沒有找到和現量證悟空性之間,有著天淵之別。

  在深深地體會到一切都不存在的時候,就盡量保持這種感覺。

  對初學者而言,通過這種方法來證悟,是簡單而又切實可行的。

  另一種修法,屬于中觀應成派的修法。就是不去思維,既不考慮心是否存在,也不抉擇眼、耳、鼻、舌等等的空性,只是在抛開一切雜念,讓心放松下來並處于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以後,就讓心自己去看心。

  此時所有的分析思維都是多余的,如果這個時候去做分析,反而會擾亂這種境界。我上面講過的側面的監督,和這裏所說的讓心自己去看基本上是一樣的。

  看的方法有很多種,大圓滿的方法我不講,如果用中觀自己的方法去看,就會明顯地體會到——自己的心和外界的天空完全是一樣的。

  這裏所說的天空,當然不是指成都這種髒兮兮、灰蒙蒙的天空,而是藏地經常能見到的那種清澄碧藍的天空。

  大圓滿的修行人也是這樣,早上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到山上去,面朝西方,去看西方的天空。當整個身心放松之後,內在的心就會與外面的天空徹底融爲一體,根本分不出內外的差別。就像藍天映襯下的大海,遠處澄淨瑩藍的海水與藍色的天空互相融合,海天一色、深遠浩淼,根本分不出大海與藍天的分界一樣,內內外外都連通在一起。

  什麼叫做“通”呢?是不是我們的心也變成藍色了呢?不是這樣的。此處所謂的“通”,就像沒有雲彩的虛空,由于星星等其他物質都因太陽的光芒而隱沒,所以看上去是一片純淨通透的藍色,沒有任何其他的顔色形狀等等一樣,我們的心也是晶瑩透徹的,此時此刻,內心與外界等裏裏外外的一切,都成爲一體無二的空性。

  這個修法也差不多,當心靜下來以後,就會發現前面的虛空和自己的心完全是一回事。

  此處所說的“一回事”,是指從空性的角度來說是一回事。所謂的“空”,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其實,任何人也無法指認出什麼是虛空或者天空,只是把沒有任何東西稱爲虛空或天空而已。天空的藍色,也只是地球對陽光反射的一種現象,其本身並不存在什麼東西。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它本身並不存在任何實有的本質,所謂的“心”,只是我們的一種分別而已。

  在進入上述境界的當下,我們心裏雖然不…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