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德日記5月30日─關于「法師」的概念

  5月30日─關于「法師」的概念

  自佛教傳入中國,經本陸續譯爲中文以來,佛典術語已漸漸演變爲今日常用的詞語,甚至融入爲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些佛學名相的轉變,是語言文化發展的自然現象。爲了確切掌握它們的意義,以避免誤會,我們必須探究其「真相」。

  以《法華經》爲例,在《法師品》裏稱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法華經》的人稱爲法師。「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爲侵毀是諸佛已」,此人是「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意思是說「法師」就如同大菩薩般,極爲尊貴。

  從上下文來看,《法華經》裏爲了鼓勵「善男子、善女人」多受持、讀誦《法華經》,亦將受持、讀誦此經的「善男子、善女人」尊稱爲「法師」。由此可知當時「法師」的定義並不限于出家衆,也可指稱在家居士,此與今日對出家二衆的稱謂──法師──有很大的不同。

  顯然「法師」一詞與現在的用法大不相同,所以當我們解讀佛典時,不能以今日法師的概念,來看待《法華經》裏所稱的「法師」,或是其他經典裏的「法師」。

  現今一般概念裏的「法師」,意指傳授佛法、弘揚佛法的出家師父。當然,現代也有許多弘傳佛法的居士,只要是正信的善知識,都是值得我們依止的對象!

  

  我們在聽經聞法之前,必須辨別說法者是否爲善知識。善知識的外表、衣著、口才,有時並不能用來判斷其是否有證(修行)、教(學問)的依據。所以,擇師必須非常小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