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尊重因果、服從因果、相信因果,還是要跪在因果的腳下,因爲我們的智慧還沒有成熟,我們的功力還沒有超越它,此時,它還具有很強的能力,此時如果不尊重因果,我們就會造業,並將最終受到因果的製裁。

  總而言之,在學佛的初期,我們一定要行善斷惡,不能對什麼都不執著,而是要用好的執著來推翻壞的執著,要借助善業的力量來消除不善業的力量。

  “滅除一切所緣境”,當意識知道眼耳鼻舌的信息是錯覺以後,就開始變得聰慧起來,就不會再上當,無論眼睛怎麼一再地告訴我們,這個東西是紅的、綠的、方的、圓的等等,它都一概不接受;同樣,當耳朵傳遞出悅耳的聲音、刺耳的聲音、嘈雜的聲音等信息時,意識仍然不爲之所欺;依此類推,鼻子聞到的芳香、惡臭;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身體感受到的溫暖、嚴寒等等,都遭到了意識的一概否定:雖然你們這樣認爲,但你們的觀點是錯誤的,紅色既不是紅色,方形也不是方形,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現在我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我不會再上當受騙,不會再盲從,被你們牽著鼻子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佛陀告訴我的這些,才是唯一的真理。這就是證悟空性,就是滅除一切所緣境。

  綜上所述,首先,在我們的善惡執著還沒有徹底滅除之前,要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律;其次,雖然我們能感受到一切,卻要明白這只是源于感官的感覺,而不能認爲這都是實有的,因果實際上並不存在,都是空性。

  比如說,當自己作了壞事而受到惡報,其中無論是作壞事,還是遭受報應,都建立在身體感覺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昨天吃了海鮮,今天就遭到病痛的折磨,誰知道我們在造作殺業呢?就是我們自己的感官。眼睛看到手去拿海鮮並送到嘴裏,然後由舌頭嘗到了海鮮的滋味,其中的眼睛、手和舌頭,就是證明我們造作惡業的證人;同樣,誰能感覺到我們在生病呢?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因此,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官之外,根本不存在什麼善業與善報,惡業與惡報。

  當我們了悟這些道理之後,對一切外境都不再會有執著,通過日積月累的熏習,就能令智慧逐步成長,令這些錯誤的概念逐漸淡化乃至徹底消失。當智慧的力量完全超越因果的時候,就不會再受因果的製約,不會再受山河大地、地水火風的影響,善也不是善,罪也不是罪,繼而從根本上打破了因果關系,獲得了最終的解脫。

  此時,就像沒有一絲雲彩的天空,除了藍色的虛空之外,看不到任何東西一樣,我們的心也除了一片虛空之外,不存在任何東西。至于外在的物質,也只是我們意識的投影而已,一旦證悟了內在的智慧,外面的一切也就隨之而解。

   “此人踏上佛喜道”,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現在還不能著急,要從人身難得等加行開始啓程,當我們從最基礎的起點向解脫邁進的時候,就踏上了佛陀所歡喜的征程。通過天長日久的積累,就能一步步往這個方向趨近。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

  無論在任何時候,如果把無欺的因果緣起規律,與遠離一切承許的空性割裂開來,將其分別執著爲相互矛盾的兩種法,此時就沒有證悟佛的密意。

  永不錯亂、真實無妄的因果緣起規律,與一切萬物的空性,是互不排斥而同時位于同體的。關于這一點,也可以用科學來闡明: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在物理學的概念範圍內,粒子速度的變化,常常可以達到和真空光速相比擬的數量級。也就是說,眼睛所見到的靜止之物,與構成物質的粒子在一秒的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時間內所發生的飛速運動,也同樣是平等共存,不可分離的一回事,離開了眼見的靜止之物,就沒有瞬息萬變的粒子運動;除了瞬息萬變的粒子運動,也就找不到眼前的靜止之物,並不是抛棄了靜止的物質而重新創造出高速運動的粒子,肉眼看到的靜止之物,就是物理學家通過電子顯微鏡所看到的運動之物,這就是同一物質在不同層面的兩種現象。

  同樣,有因果與沒有因果,也是從有錯覺與沒有錯覺的兩種境界、兩個側面所反映出的一體之法。我們不能在因果之外另找一個空性,否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說不通了。通過物理學的概念,就能使我們很容易地接受這些理念。

  一旦無有輪翻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什麼時候能夠證悟佛的境界呢?一旦不再有輪番交替、互不圓融的見解,不會再簡單地認爲:我們去看的時候,因果就是存在的;當佛去看的時候,因果就成爲了空性。現在因果開始起作用,就不可能再是空性;現在因果開始退場,就到了空性登場的時候了,而是在因果無妄的同時就是空性。就像在肉眼現見靜止之物的同時,該物質本身就是運動不息的,而不是先有靜止的物質,在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的時候,它才變成運動的一樣。物理學家所見到的,相對于我們的肉眼而言更靠近物質的本質,因而更爲准確,但也不是最准確的。唯有佛陀所見到的,才是一切萬物的真面目,因果本來就不存在,只是在我們五根的錯覺中,才真真切切地存在著。通過物理學的試驗來證明肉眼的不可靠,並進一步引申出這些結論,就比較容易被大家接受,因爲物理學的理論是現代人所熟知的範圍。

  如果沒有認爲緣起空性是輪流的時候,就能在現見因果輪回的同時,斷除一切執著之相,充分地印證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

  有人覺得這種觀點神秘得難以接受,便會反駁道:因爲有了某個房子,所以我才會付出很多的錢去買它,既然房子都不存在,我拿錢去買的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些都只是我們的錯覺而已。佛陀永遠都不會否定我們的錯覺中有東西存在,否則就成了斷見,但佛陀也不會因爲我們看到某個東西,就承認這個東西一定是真實存在的,因爲肉眼所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就像我們眼見一個白色物品,但其本身卻不一定是白色的一樣。

  我們凡夫都是很執著、很傲慢的,往往認爲自己看到的才是正確的,只有“我”說了才算,只有“我”的眼睛說了才算,始終以五根的錯誤信息爲標准,凡是與之不符的觀念,都一概否定。既然現在已經明白了這些道理,從此以後,我們不能再被五根牽著鼻子走,而要以佛陀的思路爲指南,遵循佛陀的教誨去行持。但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們必須要依靠眼睛去看佛經,依靠耳朵去聽講解,才能接收到佛陀的教言,所以暫時還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們來最終推翻它們自己。

  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可以說明這一點:在沒有火柴、打火機的情況下,人們生火的時候,就將兩片很薄的木板相互不停地使勁摩擦,從而産生出火花,並最終使木片本身燃燒起來,直至化爲灰燼。同樣,首先我們要借助眼睛、耳朵等等來了解佛的理論,進而又要以這些理論來推翻眼、耳、鼻、舌自己的觀點。

  僅僅如此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去修習,當修行程度達到理論的高度時,就獲得了真正的成就,再也不受因果的約束,成爲最終的勝利者。因爲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接受它(指五根)的指令,服從它的吩咐,要對它言聽計從、惟命是從,所以不可能成爲真正的勝利者。

  以前我們一直不間斷地在蒙受著它們的欺騙,因而導致了各式各樣的痛苦,現在是撕下這個騙子的假面具,揭穿其真面目的時刻了,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地與之拼鬥。

  真正的勝利,並不來源于外界的爭鬥,與他人搏鬥,同敵方交戰,殺死多少敵兵,占領多少國土……都不能獲取真正的勝利,只有與五根厮殺,與我執拼命,在戰勝五根的錯覺與我執以後,才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釋迦牟尼佛也說過:“我不與世人爭。”也就是說,我與凡夫之間,沒有什麼可爭論的東西,一切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的眼、耳、鼻、舌所造成的。別人不可能給我造成什麼惡果。我們不需要與他人爭鬥,不需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獲得的勝利,只需要與自己爭論,與自己挑戰,只需要以調伏自己、戰勝自己所獲得的永久性勝利。

  比如說,我們常常會以爲,今天我與別人吵架時真是神勇無比,我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罵人專長,適時地采用了有力的貶斥方式,以敵人不可還擊之勢英勇地羅列出對方的種種不是,最終平息了對方的囂張氣焰,打垮了對方的精神防線,將對方逼到無話可說的地步,獲得了絕對優勢的全勝,我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其實,這種所謂的勝利並不是真正的勝利,我們不但不是值得自誇的勝利者,反而是可憐的失敗者,因爲我們在罵人的過程中,說出了很多粗俗、惡毒的語言,生起了無數凶狠、邪惡的嗔心,將來必然會承受這些惡業的果報。我們自己讓自己下墮,自己讓自己受苦,我們必將會自作自受,這種損失是極其慘重的!

  在座的人當中,有學習西方哲學的,也有研修東方哲學的;既有禀承儒家思想的,也有崇尚現代科學的,請大家比較一下,在你們所學的知識領域裏,有沒有這樣的思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思想都是佛陀特有的偉大思想。前面我們也講過,佛陀的大悲心是無出其右、獨一無二的,此處我們可以更深一步地了解到,無論佛陀的大悲心還是大智慧,都遠遠超越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學科與思想,依靠這一思想,就能走到輪回的彼岸,這一點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企及的。世間的其他學問不但不能讓我們徹底脫離輪回,甚至會讓我們陷入邪見與貪婪的死胡同。既然如此,我又怎能不信賴佛陀、崇拜佛陀,又怎能去相信哪些令我們誤入歧途的邪說謬論呢?在通達這些道理以後,就會對佛陀生起無比的信心,這就是正知正見,這樣的正知正見永遠都不會退失,因爲我們掌握了最具說服力的證據,足以證明佛陀所具備的真知灼見,是曠世空前地偉大與獨有的。

  前面也講過,雖然淨土宗是非常好的宗派,但在年輕人當中,卻應該推廣智慧與大悲,將聞、思、修緊密地結合起來。每個人都沒有理由不接受佛的理論,倘若每個人都能接受並奉行佛的理論,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智慧和悲心,天下就會成爲和平美好的世界。每個人不但今生能過得美滿幸福,走的時候也能夠在甯靜祥和的氣氛下,開開心心地離去。

  我們不要去追求那些神神秘秘的東西,雖然我們也不排斥神通、神變,但必須清醒地知道,真正能夠挽救人類的救星,就是智慧與悲心,除此之外不可能存在什麼其他的救世主,因此,我們要弘揚與傳播的,就是大悲心與大智慧。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普天之下的所有衆生都擁有這樣的悲心與智慧。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這樣的悲心與智慧,則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打擊與競爭,都能從容不迫地保持微笑,就如前面所講,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也能心甘情願地放棄現在,去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佛陀最偉大的地方也在于此。

   “爾時見解即圓滿”,當斷除一切執著的時候,我們的見解就到達了無法超越的終極圓滿。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爲邊執見所奪。

  最後,宗喀巴大師忠告我們:

  “了知以現除有邊”,所謂“邊”,就是極端。如同懸崖一般可以使我們墮落、下墜的致命險境。原來我們一直認爲,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永不更改的真理,這就是“有無二邊”當中的“有邊”。現在了知了這一切的真相之後,就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而能在耳聞目睹到所有顯現的同時,明白這一切統統都是空性,都是並不存在的虛幻假立的東西。

  “以空遣除無有邊”,依靠空性的見解,就可以遣除“無邊”。

  什麼是空性呢?什麼也沒有的單空叫做空性嗎?這不叫空性。所謂空性,是指雖然一切萬法其實都如同虛空般不可成立,但我們卻能眼見耳聞,在凡夫的錯誤境界中,這一切都可以成立,這就叫做空性。

  所謂的“無邊”或者“無有邊”,就是指斷見。原來我們認爲,看得見、聽得著的事物就是有;既看不見、聽不到,也無法感受的事物就不存在,也就是無。如今真正通達了諸法空性的內在含義以後,就知道自己原有觀點的錯誤所在。

  我們既不需要去推翻任何一個宗教的見解,也不需要去推翻哪一個學術的觀點,就是要推翻我們自己原有的錯誤觀念,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意義。

  有些不了解佛法的人會認爲這種說法是一派胡言:怎麼能將推翻自己的觀念作爲生存的意義呢?這不是兩相矛盾的嗎?

  但佛陀卻告訴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挑釁,教派之間的爭鬥,學術之間的辯論中獲取勝利,都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人生的意義,在于戰勝自己的愚昧執著,推翻自己的錯誤觀點。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證悟空性,如果未能證悟空性,就做不到這一點。

  “緣起性空顯現理”,緣起性空就是空性,緣起與空性永遠都不會分離,就像宏觀的靜止與微觀的運動一樣,眼睛所見的靜止之物在微觀世界中,就是分分秒秒不停息的運動之物。

  “不爲邊執見所奪”,自己所擁有的智慧不再會被邊際的執著之見所掠奪。

  當達到這一境界時,我們的見解就不必再提升,但現在我們只是從理論上知道了,這還遠遠不夠。作爲一個凡夫,怎樣才能達到理論的高度呢?這是有辦法的,所謂的辦法,就是修行,因此,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去修行。

  (五)結語

  如是叁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當我們能如實通達以上所講的叁主要道論時,就應當趕緊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去精進勤奮地修持永久之佛果。

  在悠長的輪回長河之中,我們曾無數次地獲得過世間的名利等等,如今這一切都已經煙消雲散;如果不能獲證菩提,我們將來也肯定會無數次地獲得這一切,但這些都不是恒常的,都不能與我們永不分離。今天所擁有的,明天也許會不複存在;今年所獲取的,明年也許會不翼而飛。惟有佛的果位,才是永恒的東西,一旦擁有之後,就再也不會失去。

  爲了所有衆生都能尋找到終極的永恒,我們應當放下一切自我,孜孜不倦地潛心修持。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