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聞」、「思」是修行嗎?
在臺灣,「傳統」佛教環境對于聽聞佛法、思考佛法的教育模式一直是認同的,但實際觀察教界情形,卻呈現出一種與傳統學習(叁慧)方式完全相反的態度。
有些人一旦踏入佛門,有了些許的禅修體驗後,便覺得「聞、思」其實不太重要,學習二者是在浪費時間;他們認爲「禅修」似乎簡單多了,只須坐下來、閉上眼,就是修行。總之,只要談到「聞、思」,大家都情願修行(打坐、念佛)、累功積德(放生、布施);而認爲「聞、思」不是修行,對于清淨叁業、減除煩惱沒有多大用處。
如果我們確定「學習佛法需要不斷地聞、思」之後,那麼我們再來想一想「聞、思」(聽聞佛法、思考佛法)究竟是不是修行?到底會不會有功德?
有關「聞、思」的學習、利益和重要性,在佛典裏不勝枚舉(請參考海濤法師所輯錄之《多聞修學聖典彙編》),例如:
《大般若經》提到菩薩爲了「引發聞、思、修」必須先「淨修身、語、意戒」,意思是說爲了使學習(聞、思、修)能自利、利他,一定要持戒。在《長阿含經》佛說:「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梵行具足。」《長老偈》雲:「多聞增知識,知識增智慧;由智見真谛,谛使人美善。」這說明如果我們不多多聞思,如何能實修?聞思得愈深,修行才會愈進步。
多聞思是功德財,多聞思能增長善根,這是佛、菩薩一致強調的,而且要「多」──廣泛且深入的學習。學習佛法是善業,所以學習佛法也會有功德。
學習佛法即是修行、即是功德的積聚──任何善業、善行的積聚。
有些人會在學習中迷失,因爲他們對深奧的佛理與邏輯太入迷了,因此成爲了一個學者。佛教所提到的「聞」,不應以世俗教育的「學習」來相比。「聞」就是修行,它是每個行者都必須經過的階段。
學習也不一定是指學習哲學,或是一些枯燥的理論。佛法是一種我們每日生活都可資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