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變難看了。各位想想,只是對著水說好話,水的結晶自然變漂亮,對水說壞話,結晶就變壞了,何況你怨恨了一天,那還得了,身體有百分之七十的水份,你的面相怎麼會好看?所以要養成習慣,坐下來就修慈悲觀,面相一定不一樣。許多人的面相好像石頭一樣,面無表情,我們笑,他也不笑,他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這一點請各位多注意。
十,靜思不淨可消除貪欲。有人貪戀自己的面貌姣好,身材不錯,要知道痛苦都是從這些地方來的。所以我很感恩師父要我修不淨觀。有一陣子我跑到泰北,去看骨頭,看不淨相,又照相加強印象,這有什麼好處呢?以後不會愛照鏡子,不會太關心自己,保持身體健康就不錯了,零件能用就好。女性喜歡整天照鏡子,這邊抹,那邊塗,習慣了。有一次我去看一位信徒,她得了癌症,到了醫院樓下,她女兒告訴我:「我母親請你稍等一下」,「不是叫我來嗎?」,「她要化妝一下」,「不是已經掉頭發了嗎?」,「她現在戴假發。」各位,得了癌症就快死了,還這麼執著身相。一進去看她,我也知道那是假發,結果一張臉畫得像鬼一樣,但無論如何就是要顧著形象,真沒辦法,人愛美的習氣竟然比死還要緊。
十一,爲了攝心,觀照實相,要多修數息法。數息法可以使自己身心輕安,但不只爲了這個,是爲了攝心,然後思惟真相。這叁項要認真做——修慈悲觀、不淨觀、數息或念佛觀。發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唯一法門,你若想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要發菩提心,先要對治自己的缺點,貪愛、怨恨、散亂種種。
◎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今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梵網經》
◎佛法以菩提心爲正因,以大慈悲爲根本。《大日經》
◎己身如得教,則教他不難,欲教他人,先須自教。《佛治身經》
心︱靈︱飨︱宴─生命的價值
今天有一部份人發心要皈依叁寶。這樣的發心,基本上已經認定佛法僧是生命真實的依止。如果不是依止叁寶,而是依止其他,俗話叫「依靠」,免不了濃厚的執著,例如依靠我先生,我的錢,我的身體,乃至一份感情,殊不知這是痛苦的根源。佛說世間人有叁種堅固的執著:一、執著我不會變;二、執著我是單獨存在的;叁、執著有個永恒的我。但若經過審慎思惟,世間哪有永恒又單獨存在的事物?衆生因爲不透徹此一道理,執著有我、我所,因此輪回不休。輪回不代表死後的輪回,而是衆生因「無明所縛,愛結所系」,生起貪、瞋、癡、我慢、懷疑、嫉妒等等煩惱,當下現起的六道境相。例如起貪心時,現起的是餓鬼;起瞋心時,現起的是地獄;愚癡心現起畜生;阿修羅的特色是嫉妒。再者,世俗人一旦享有尊榮,必定生起慢心,這代表天道的我慢。人道的特色呢?種種煩惱彙集,善惡交雜。簡單說,衆生依煩惱的不同而有六道輪回,所以佛要我們轉心,轉變我們的心念,因爲萬法以「心」爲本。
爲什麼要皈依佛?佛稱爲無上正等正覺,他行于中道,止于中道,稱爲「正」;依于中道之清淨、平等,稱爲「正等」;依于中道之覺悟,稱爲「正覺」;他所證悟之真理,與十方叁世之諸佛等同,換句話說,他所證悟的法,不再有更超越的了,稱爲「無上」。世尊成佛時同時具有叁種能力——遍知,大力,大悲。佛爲什麼遍知一切?因爲他徹悟一切法的本質是空無自性的,因此具足大智慧而遍知一切,不但如此,他那種依于空性而生起的大悲心,清淨無染,平等無二,這是世俗心所難以企及的。
曾經有位居士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萬一他兒子被綁架,人家要求一千萬的贖金,又沒錢給怎麼辦?」我問他:「那你有多少?」,「我可能有五十萬!」,「那你用五十萬去買雞放生好了!」他又問:「師父,萬一雞放了,兒子也被殺了呢?」我說:「如果你有信心,有平等心,一只雞的生命跟你兒子的命是沒有差別的。五十萬元可使五千只雞的生命獲救,你以這樣的功德回向兒子,也回向那些歹徒。」當然我們不希望發生這種事情,如果多思考可以發現,我們從來沒有過真實的平等心,一般人甯可湊五百萬元救自己的兒子,也不願意拿五百元救五只雞。你看,我們國家要花多少錢才蓋一個漂亮的監獄,就爲了這些造惡之人,但一般人不願意花五千元在自己家裏蓋個小房子,收容動物,爲什麼?因爲我們沒有平等悲心,但釋迦牟尼佛有,十方叁世諸佛皆有這種平等大悲的特質。
想離開痛苦的輪回,各位也要想一想,在無量的輪回中,哪一位衆生沒有作過我們的父母,所以《梵網經》說,一切男子都作過我們的父親,一切女衆都作過我們的母親。你若殺衆生,吃衆生肉,等于殺父母、吃父母肉。我們今天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皈依叁寶,能夠究竟離苦得樂,但是過去的父母都還在輪回,我們爲了救度一切衆生而皈依叁寶,這叫發菩提心,因爲發起利益衆生的菩提心,才可能體證空性。
所以各位,不要把你太太看作垃圾,也不要將丈夫當作笨桶。修大乘佛法必須轉化想法,我丈夫一定是阿彌陀佛來的,我太太一定是哪一尊佛母來的。修菩提心的佛弟子必須如此,不然怎麼可能將凡夫當作佛呢?在密續的修行觀念中,再差勁的人都是佛,因爲一切法唯心所現,你內心怎麼看,他就變什麼樣子。如果具備此一觀念,活在世間也將無怨無悔。唉呀!我先生是阿彌陀佛,太太是觀世音菩薩,大兒子是文殊菩薩,那個小的是大勢至菩薩,開除我的那個老板是地藏菩薩,他替我消業障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磨練心性的絕佳時機,唯有如此,才能使心性超越,發起大心。
中國佛教中有許多大德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例如各位都知道的玄奘大師,他發願到印度求法,經曆八十一種苦難,難得來到那爛陀大學。他想:生命如此難得,好不容易來到印度,經典這麼多,又要翻譯成中文,怎麼能睡覺?所以他怎麼辦?他點油燈,油燈故意弄歪歪的,讓油一直滴在身上,燙自己,使自己保持警覺。他精進不懈,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想,這麼好的經典再不譯成中文,中國人哪能得救?你看,一個中國人跑到印度,居然當起校長,還作了五年,他把一天當一輩子用啊!再看看當前,有些信衆我覺得很可惜,接觸佛法那麼久了,八關齋戒也受了,菩薩戒也受了,一忙起世間的事情,還是丈夫、孩子、妻子擺前面,佛法忘光光。表示他內心的執著完全沒有放下,學佛只是休閑活動而已。
記得當初我想出家,家人反對,那時候師父正要建設慧日講堂,他告訴我,頭期款少了叁千八百萬。我算一算,如果將我兩棟房子賣掉,正好夠這個數目,不過結婚當時已經跟太太說過:「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你的,全部財産都用你的名字,我落得輕松自在。」這時候後悔了,我想房子若是我的該有多好!立即可以布施。一番思考之後,想了一個權巧方便的辦法——找我太太交換條件。我說:「這樣好不好,你把兩棟房子賣了,布施給師父,我答應你不要出家。」周旋了半天,最後還是沒拐到,我想算了,出家吧!不能滿足布施的心願,心裏一直不太舒服,兩間房子能作什麼?留這麼多錢幹什麼?能幫助生命的苦嗎?
經典中提到,末法時期的衆生不容易修行,我一路走來,從種種所見所聞中,自己也深有同感,從此更確定必須依靠念佛,衆生才能得救。各位,不必等到死後,只要看破放下,一心念佛,必定與阿彌陀佛相應,甚至感應。只是大家會想,我還年輕,還沒玩完,還有什麼什麼,一旦放不下,就有障礙。所以佛要我們思惟人身難得,生死無常,不要再對世間有任何執著了。
◎布施者,于六度中最易修習,是故先說。譬如世間諸所作事,若易作者先當作之。是故先說布施波羅蜜多。六度彼岸,布施爲門;四攝之行,而爲其首,猶如大地,一切萬物依之生長。以是義故,先說布施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诃薩爲欲利樂諸有情故,先行布施波羅蜜多。《發菩提心經論》
◎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舍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大薩遮尼揵子經》
《慈悲的音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