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的音聲▪P9

  ..續本文上一頁樣,用在何處,要想清楚!

  二,要思惟死亡的真相。死亡是必經之路,我們在場的哪一個不會死?只是何時要死還不知道,這叫無常,醫生可能隨時跟我們說:「某人,你現在已經第叁期癌症。」你要說:「多謝,因爲我早已體悟無常,所以什麼都沒關系!」你不能一聽就昏倒了,一星期吃不下飯,狂瘦十公斤,或許醫生又打電話來說:「不好意思,看錯了。」結果你自己徒增煩惱而已。所以各位,無論真的、假的,都沒關系,自己的心態最要緊。

  叁,若對無常生起深刻的認知,便能了解忙于瑣碎的活動跟事業,毫無意義。若各位現在有房子了,也沒欠錢,甚至有點存款,若還想賺錢給兒孫用,那叫「欠兒女債」,完全不必要,夠用就好了,要將大部分時間拿來修行。人爲什麼有痛苦?因爲有我執。各位要常思惟,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罵也好,贊美也好,快樂也好,都是幻化的,希望大家能看破這一切的虛假。

  四,不修行的人,不只將過去累積的福報享盡了,又無法創造未來的幸福,這句話影響我很深。以前,如虛長老告訴我:「黃居士,你一直在吃陳腐的食物。」因爲我在家的時候,公司就在慧日講堂旁邊。他說,你現在享受的都是你過去的福報,所以環境比人家好,事業順利,這不是你這一生努力得來的,你這樣會浪費福報,而且沒有未來的幸福。一想,確實如此,那時候整天玩,打麻將,整天浪費生命。

  五,要常懷善念,能爲長遠的未來做准備。快樂的根源不是肉體,而是來自于精神上的平靜及自心的轉化,轉化什麼?欲望,怨恨,這就是常懷善念,也是自心的轉化。各位今天來到這裏受持八關齋戒,沒有在家裏享受,但是內心平靜,一點罪惡感也沒有,因爲沒有浪費時間,懂得消業障,懂得創造無量的功德。

  六,自稱爲佛教徒還不夠,應該不斷思考佛法真正的內涵與意義。有信仰,進一步要有思想;我們不只拜佛,進一步要想,拜佛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不是拜祂的身體,而是拜祂緣起無我的真義,這種真理才是我們要拜的。佛在世間的大悲流露,救衆生苦,才是我們要拜的。

  七,常存利益衆生的心。各位皈依叁寶,不代表從此以後不墮落,只是下輩子比較好命,這樣的發心並不圓滿,皈依叁寶是爲了利益有情,幫助衆生。有利他的發心,叫作發菩提心皈依叁寶。從此,我們一切的所作所爲,將成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累積功德的淨因,也是成佛之因。所以各位,布施多少,重點在于發心是否正確?不是用錢多少來衡量。

  八,善因緣讓我們生起對無常的驚布,同時認知叁寶帶給我們的庇護。雖然你福報大,很好命,很快樂;但是看到衆生受苦,我們要覺得害怕,一生起這種恐怖心,便能精進,不起驕慢。因爲害怕貧窮,所以要懂得布施;因爲害怕生病,所以要多放生,多吃素。痛苦的原因來自于不善業的累積;若想得到快樂,必定要斷除惡業,而且要下定決心。

  

  ◎修行若能存八念,則收效良深。這八念是:

  一、念佛:意指修禅觀的人,若遭恐怖障難的時候,應念諸佛慈悲,救濟衆生,功德無量,這樣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得以消除。

  二、念法:法力廣大,通達無礙,能滅煩惱,這樣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叁、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聖果,爲世福田,這樣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四、念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能遮諸惡,得安穩處,這樣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五、念舍:舍有二種,(一)施舍,能生大功德。(二)舍煩惱,以此得大智慧。

  這樣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六、念天: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這樣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氣,爲治散亂之良藥,入禅定之捷徑,如是念念不已,則心不馳散,怖障就能消除。

  八、念死:死有二種:(一)自死,即報盡而死。(二)他緣死,即遇惡緣而死。

  此二種死,從生以來,常與身俱,無可避免,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就能消除。《大品般若經》

  

  心︱靈︱飨︱宴─生命的目標

  今天希望與大家共享法樂。以下是我從書中撷取的重點,希望與大家分享。

  一:在輪回中,在不斷起起落落的痛苦當中,我們一遍又一遍走過生老病死的折磨,一點依靠都沒有。在輪回中,出生時是獨自一人,死亡時也是獨自一人。所以必須經常思惟,我們生生死死無數遍了,究竟要依靠什麼?金錢?感情?還是世間的名位?這一切全然虛幻不實,偏偏我們都想抓一點什麼。

  二:爲什麼在生死輪回中,受盡苦毒折磨?因爲無法斷除妄想。接近善知識,親近法師,才有從事修行的好機會,但願自己能用心聽聞佛法,不在五欲中越陷越深,必須淡化俗情,淡化感情的執著。

  叁,由無明妄想所聚集的色蘊及心蘊,引導我們經過叁種苦,苦苦、壞苦、行苦,使我們在未來世仍然遭受痛苦的困擾,所以一定要祈求精神上師,帶領我們從汙垢染著的五蘊中解脫。

  四,世俗那些吸引我們愛戀的事事物物,其實都是帶給我們痛苦的。諸受皆苦,一切情緒、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根源,不要去愛戀執著,要放得下現世擁有的一切,隨緣盡力,不要執著;多關注自己來世的種種際遇,來世的因果種種,守戒律、多布施,這樣至少有美好的未來。要堅定信心,把持住在叁寶門中學到的價值觀,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汙。

  經典中有個譬喻故事,有一個國王,因爲好久沒下雨了,很煩惱,于是請一位占蔔師來占蔔。占蔔師說:請國王放心,七天以後一定下大雨,七天之後,真的下起大雨,國王好歡喜。這時占蔔師又說:恭喜國王,再七天,下的不是雨,而是金銀財寶,哇!國王簡直不敢相信,七天之後,金銀財寶果然從天而降,老百姓欣喜若狂,舉國歡騰。有一天,占蔔師又跑來告訴國王:「糟糕了,再七天以後下的雨,叫詛咒之雨,喝到這種雨水會發瘋的。」國王一聽,趕緊通知老百姓儲存用水,但老百姓已經沈溺在金銀財寶的歡樂中,沒人相信這件事情,結果七天以後,老百姓喝到了詛咒之雨,全都發瘋了,只有國王一個人沒喝,大家反而說國王發瘋了,國王不知道怎麼帶領他們,幹脆自己也喝雨水,大家一起發瘋。

  這意思是說,世間人都自以爲是,喝了詛咒之雨,自己瘋了,還以爲自己是對的,于是教人去爭權奪利,教人娶妻生子,教人拼命賺錢,就是那個意思。各位哪天若看見一只雞坐在椅子上燙頭發,你會說瘋子!但想想,自己不也一樣,也坐在那裏燙頭發。各位今天回去若看見你先生將兒子剁一剁,煮一煮,吃下去,你會當場嚇死,你會說他瘋了;但是你一天到晚吃魚吃肉,不也是瘋子,那是你過去的老父老母呢!

  有一次我去馬來西亞,聽說有一只鳄魚咬死了一個孩子,全村發動要抓那只鳄魚,抓到之後,大家剖開它的肚子,扛在街上遊行。你看,一只鳄魚吃死一個孩子,大家要殺死那麼多鳄魚;若人去吃雞,雞不能報仇;老虎吃人,我們說老虎凶殘,人吃老虎卻很正常,這就是顛倒的世間所做的顛倒行爲。

  五、必須激發可以看破一切現象的智慧,一切都是夢,好像在沙漠中看見海市蜃樓一樣。看清楚一切現象才能明白一切事物沒有真實存在的本體,千萬不要有個期待:他與我的關系永恒不變,我坐這位子永遠不變,我的身體不變,這些期待是萬萬不可能的。所以每次聽見有人說:「師父!某人生病了」,我都說:「正常!」哪有可能不這樣子,生、老、病、死很正常的。有錢一定有貧窮的一天,在一起也一定有分開的一天,你只是看見真相而已。

  六,什麼樣的對治能根除妄想執著呢?必須結合靜慮禅定。各位要常培養洞察事物的智慧,所謂「洞察」,好像爬進洞一樣,爬到最深處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哪一天你想出家了,先生說:「不行!」,「爲什麼不行?」,「我愛你呀!」你要問:「你到底愛我什麼?眼睛?鼻子?既然愛我,要讓我快樂啊!」要一直跟他分析,到後來,可能他先出家了。就像釋迦牟尼佛問他爸爸:「父親,你愛我否?」,「我當然愛你」,釋迦佛說:「你既然愛我,怎麼無法讓我不老、不病、不死呢?」他父親講不出話來,當時的悉達多已經有這樣的智慧了。對他而言,做國王又如何?世間的感情欲望全是假的,而且是苦的根源。所以,要培養清明洞察的智慧,不光是讀書而已,有人很能讀書,但永遠看不清楚真相。各位,這房子假設價值兩千萬,現在送你,好不好?你覺得很好,很歡喜,兩千萬!兩千萬!有一天得了癌症也還在想:「我有一間房子,有一間兩千萬的房子。」只是一直放著養蚊子。有智慧的人懂得利用金錢作功德,不是執著什麼是我的。你若有個「我所」的想法,立刻被煩惱戰勝了。

  七、解脫之道包括叁種層次的修行。第一、以德行作基礎,我們講德行就是戒律,不去傷害衆生,不說是非,這叫以德行作基礎。第二、以禅定作輔助,有了德行,心裏踏實,因爲沒做壞事。母親正在生病,你沒去孝順父母,心就不安,該做的沒做,不該做的你去做,心怎麼安?所以,以德行、以戒律作基礎,以禅定作輔助,才能安住自心。

  八,激發智慧,徹底排除妄想。將佛法的實踐變成一種習慣。世間的美醜,男女的感情,母子的親情,這些都要分析清楚,尤其要排除妄想心所現出來的虛幻不實的境界,但大部分人都活在感受的世界中。

  九,靜思慈愛,消除瞋怒。多利用時間修習慈悲觀,真實的對一切衆生好,如果你經常這麼做,慢慢的瞋恨不見了,面相也變了。若先生對不起你,不要老想著:「等你下班回來,我要罵你什麼什麼⋯⋯」,結果人沒罵到,你已經罵了自己一天,那叫修習瞋恚。早上他出門時候,看你還是美美的,回家一看,奇怪!怎麼變醜了,他不知道你起了一天的瞋心,把…

《慈悲的音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防自殺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