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在的行爲必須以八支約束: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斷淫欲,乃至第八、離非時食。由于身口意叁業清淨,而成爲出離世間之正因。
各位,我們要常常這樣想,要知道世間的真相是什麼,不要再染著世間,以出世心做入世的關懷,雖不執著世間,但是關懷世間,出世的正因必須以持戒爲根本。要知道,叁界生死輪回以愛欲爲本,有貪愛就有生死輪回,這點要想清楚。所以八關齋戒最大的功德是什麼?斷貪欲,記得這句話。八關齋戒是讓在家人過出家人的生活,學習出家人少欲知足、六根清淨,降伏貪瞋癡,種下出家的因,這就是解脫的根本。
大家要知道,今天不只大家受戒,同時我們也召請了一切有情衆生,希望他們也能同受法益,所以可能很多天神都化作人類的形象,一起來受戒。曾經有一次傳戒,看見群衆中有一個人的臉是青色的,再仔細看,怎麼沒眼睛?後來問我師父,師父說,你不知道啊,那是天龍八部,祂們也很精進的。佛所製的戒法就是這麼殊勝,這麼慈悲,這麼清淨平等,可以使令九法界的衆生同受法益,大家要好好珍惜。
世︱法︱世︱範─快樂與慈悲
每個人本來都有無限的潛能,只因爲緊抓著自己擁有的而無法顯現。有人用一輩子的辛苦買來一間屋子,心裏堅固執著,臨死都放不下,因此死後投胎作蛇,或地基主,生生世世守著屋子,不走就不走,別人想來居住,還要先拜祂。佛陀時代有個出家人,信徒送了他一件袈裟,很漂亮,他一直很喜歡,不久他往生了,佛陀叫大家一星期之內不能碰那件袈裟,大家問爲什麼?佛陀說,那位比丘現在變成一只小蟲子住在袈裟裏,一旦動了袈裟,它必定起瞋心,這麼一來,難保他不墮地獄。七天之後,佛爲它說法,告訴它一切法苦、空、無常的道理,小蟲子聽法之後發起宿世的善根,命終之後便往生兜率天去了。所以各位,一個小小的執著可以將衆生緊緊綁住,所以大家要練習,常常問自己,到底怕什麼?到底什麼看不開?到底哪裏無法超越? 第一、對衆生慈悲就是對自己慈悲,發心要利益衆生,最能得到利益的其實是自己。第二、菩提心是成佛度衆生的心,爲什麼叫菩提?覺悟衆生就是我們的父母,我一個人離苦沒有用,大家離苦,我才離苦;覺悟衆生的苦才是我的苦,所以發願成佛,幫助衆生離苦,這叫作菩提心。這世間只要每個人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世間必定有和平,一個人就有辦法影響很多人,尤其是一個領導人,無論是做校長,民意代表,老師,或爲人父母,一個人發大菩提心,全世界都得到加持。第叁,修行要安忍,我們現在必須處處忍耐,哪一天證得空性,稱爲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自由自在,即是法王,一切法得到自在的法王。
第四,要常常思惟如何關愛衆生,不是思惟如何談戀愛,或跟你女兒說不要嫁人了,那是命苦,流浪生死,沒有意義。愛是付出,悲是救苦,每天要思惟這個,不是想如何買房子?如何買車子?那是欲望。第五,衆生是我們安樂跟富裕的主要來源,意思是說,一旦離開衆生,不可能找到快樂,所以各位不能對衆生漠不關心,離人家遠遠的。我發覺有很多人對于出家的觀念不對,他們認爲出家是離開群衆,躲到山上,不跟別人一起,久而久之,看見人不會笑,也不愛這個社會,難怪造成大衆的誤解,都說出家人很消極。如果你過去是爲了薪水而做事,現在爲社會奉獻付出,出離自我自私的欲望而投入服務衆生的行列,這就是出家。
爲了奉獻,我們必須學很多東西。我師父對我的教育是不許閉關的,師父說,自己出家那麼久都還沒閉關,哪輪得到你?他什麼時候閉關?晚上十二點到淩晨二點,一直持續到現在。這段時間是師父的時間,看書打坐,每天如此,所以不能離開衆生,隨時關懷衆生才有生命的經驗。今天有一些做老師的,做父母的,他們教育小孩,有時候是用威權的手段,讓小孩感到害怕,這種方式要盡量避免,因爲容易造成精神方面的疾病;而且他愈怕你,愈在外面亂來,是你不知道而已。第六,要有真誠的笑容與真心的念佛。要將念佛跟笑容放在一起,從內心覺得念佛好歡喜。第七,依照基本的人性,相互依賴是快樂的鑰匙。我們跟衆生是一體的,因爲相互依賴,所以大家要恩情施受,我對你好,你對我好,絕對不惱害衆生。
我從小看我父親做生意,很會賺錢。我家的兄弟都說,以後長大不要做生意,錢賺那麼多很恐怖,而且老是要說假話;父親還曾經被綁架勒索,綁到彰化去,母親抱一堆錢去把他贖回來,好可憐啊!我們這些小孩也跟著不停的搬家,怕被人知道住在哪裏,怕被抓去勒索。所以我從小跟父親說,財産不要給我,二哥也這麼說,財産不要給我,我們兩個要去流浪,所以最後錢都給了我大哥。人世間經常爲錢反目,甚至持刀相向,我叁叔曾經拿著菜刀找父親吵架,也是爲了錢!我們這些小孩躲在一旁發抖,有錢竟然那麼痛苦,結果後來我又娶了個有錢的太太,命更苦!直到我出家之後才開始好命,跟那些惡緣一刀兩斷,再也沒有瓜葛,因爲現在的錢都不是我的,我們只是發動大家快來放生,快來做什麼事情,沒有個人財産的觀念,活得自由自在的,所以各位要培養這種思惟,千萬不要嗜錢如命,不然日子不好過。
那天有個信徒想要去賭大家樂,已經算好一個號碼,他問我:師父,我買大家樂,贏了錢再捐給電視臺,好不好?我說不行,他聽了我的話,沒有買,不久那個號碼真的開出來了,他說師父,我想到就郁卒;我說,你也真是夠了,那種錢你即使給我,我也不敢要,因爲是賭博贏來的,毫無功德可言。給你一千億跟給你一元,只是數目的感覺而已,全屏東,甚至全世界的房子都給你又如何?想通了這一關才是大家樂,如果這一關過不了,那你命苦啊,活在地獄啊;你沒中獎才是大家樂,讓你中了,大家不快樂,要想清楚啊。我們跟這世間互相依賴,你對世界好,世界就對你好;你尊重別人,地位就高;救濟貧窮自然富有,這是很簡單的原理,不必強求。
第八,佛早已證得正等正覺,但是看見衆生苦,大悲心自然流露,不忍心入涅槃。衆生是覺性的領受者及受惠者,沒有衆生苦,不可能有人成佛。第九,相互依賴是自然的基本法則,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緣滅,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它只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已,希望大家努力在學校及生活中實踐,學生才不會接受錯誤的教育——蚊子打死它,壞人要槍斃他,吃牛肉才有營養等等,造成衆生無量無邊的痛苦。第十,沒有任何物質值得人愛。今天撿到一顆鑽石,沒什麼!但如果透過這個而讓人感受到愛,那才有意思,所以我們需要深層的宗教情操,人類因爲慈心跟悲心,一切物質才具有建設性,才能産生美好的結果。如果不了解這一道理,必定變成金錢的奴隸,房子的奴隸,感情的奴隸。第十一,別人對我們的恩情及尊重都是快樂的來源,所以我們要感念衆生之恩,帶給衆生快樂。
第十二,生而爲人,都有潛力成爲一個快樂和慈悲的人,不能把快樂建立在衆生的痛苦之上;有快樂,沒有悲心是不行的。你開電動玩具店,去殺魚,去釣蝦,雖然快樂,但沒有慈悲心,我們必須成爲既快樂又有悲心之人。第十叁,好的行爲稱作善行,一定帶來內在的力量,大家要增加內在的慈悲,多布施,多幫助別人。第十四,深層的人類價值在哪裏?關懷與奉獻。我們要開發生命的教育,必須要有關懷跟奉獻,這就是人類的基本價值。第十五,爲了要在我們的內心、家庭及社區中製造快樂的氣氛,我們必須了解快樂的根本在我們的內心;如果具足善心,悲心,有慈愛,那麼足以影響全世界;若是決定做一個快樂又有慈悲的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衆生必定蒙受利益。第十六,修行人越用心思爲別人著想,越能圓滿自己的願望。大乘佛法的道理很簡單,不爲自己煩惱,只爲衆生著想,自然消業障,自然增長智慧,這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世︱法︱世︱範─慈悲無障礙
我師父的一位信徒,是個教授,有一天,他急著找我師父幫忙他父親過世的事情,但師父剛好出國,他展轉找到我,想請我幫忙:「海濤師父!你師父不在,我爸爸剛舍報,想麻煩你來做一場法事,放個焰口,或放個大蒙山,可以嗎?」我說:「對不起,我不會放蒙山。」我說這個話絲毫不覺得抱歉,因爲當時我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觸的環境使我認爲不會放蒙山是理所當然的,結果那位教授開始罵人:「你出什麼家,這個都不會,喀!」電話挂斷,我氣死了,一肚子委屈。師父回來後,我向他報告這件事,師父說:「他罵得沒錯,你出了家,不會放蒙山,出什麼家?你以爲讀書就行了?」爲了這個事情,我想了很久。時間過了六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又碰見那位教授,這次我主動向他合掌說對不起:「六年前是我不對,那本來是我的責任,我應該做而沒有做。」因爲我當時認爲,放蒙山是趕經忏的人在做的;梁皇、水陸,是愛錢的人在辦的,我清高得很,幹什麼做這一些?現在回想起來,錯了,如我師父說的:悲心不夠。
還有一次,我在辦公室當知客,一位信徒打電話找師父,我說老和尚在睡覺,不要吵他好嗎?她一聽就挂掉了。後來師父知道了這件事,他說:如果那個女人是你媽媽,你會這樣說嗎?不管我有沒有睡覺,她打電話來就是想求離苦,你不幫她,也要安慰她,不要覺得她煩你,或是煩老和尚。還有一次,我在臺北慧日講堂作知客,一位菩薩跑來問我:師父,你知道普獻法師在哪裏嗎?我說:爲什麼特別要找普獻法師呢?後來師父告訴我:她是普獻法師的大護法,普獻法師在阿根廷,在巴西建道場,都是她護持的,對人家要客氣一點!有一天這位菩薩又來了,她看我閑著,便開始和我閑聊,她說:我告訴你爲什麼我們對普獻法師特別好,有一次我先生在外面搞外遇,我心裏很苦,跑到你…
《愛與慈悲的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