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講堂哭訴,沒有人理我,只看見普獻法師坐在客堂,我一直哭訴,法師也一直聽,一個鍾頭以後他問我一句話,吃飯了沒有?她說:我是這樣被他感動的,你看,他耐心聽我講話,還問我吃飽了沒有?若是換成別人早就不耐煩了!普獻法師就這樣度了她。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是啊!換成是我,一定覺得很煩,不可能還問她吃飯了沒有?
經曆過一些事情之後,有時候自己靜靜的思惟,我慈悲心夠嗎?條件好的人很容易生起慢心,認爲自己很有修行!認爲自己讀書第一名!不願意感受別人的痛苦,甚至帶入批判,所以經典上說,菩薩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再壞的人,大家都唾棄他,那個人就是我爸爸,我媽媽,對一切衆生甚至敵人都要生起悲心,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因此可以說,成功的定義在于幫助更多的衆生離苦,成功的人生不是擁有多少,而是幫助了多少。發起真實的菩提心以後,應該關心的是如何滅除生命最大的敵人——我執。學習甚深禅定,運用智慧觀照,所做的一切才是真的菩提資糧。我剛出家的時候,因爲是個大學生,在佛學院又考第一名,但很奇怪,師父每天叫我掃地,叫我掃房間,只要有人住過,就叫我去打掃。因爲慧日講堂是專給男衆挂單的,美國來的,韓國來的,修密宗的,南傳佛教的都有。尤其南傳的出家人一來,我心裏就罵人,味道真難聞,他們怎麼不吃素呢?但是印順導師的心量很大,誰來都可以挂單,沒有分別。
我剛出家不久,分配的職事是打掃房間,每次客人離開,我就要掃房間,撿垃圾,重新鋪枕頭,掃浴室。每一次整理房間我就罵在心裏,這些人沒水准!我每次在別人的地方過夜,一定自己帶枕頭巾,又怕弄髒棉被,另外用一條布擋著;只要進浴室洗澡,我都用自己的東西,離開的時候,地上一根毛都撿起來。我的皈依師父,法振老法師更了不起,他每次理頭發一定鋪一大張紙在地上,一根頭發也不讓它掉進水溝,我們去受戒理頭發,大家用水把頭發沖走就算了,但老法師不這麼做。有一次我問他:老和尚!幹什麼那麼麻煩?他說:你知道嗎?因爲頭發不會爛,一根小小毛發流到水溝裏,蟲子吃了以後不消化,不但汙染環境,也害了小蟲,所以必須將這些頭發包起來,拿出去燒一燒才不會汙染環境。法振老法師現在九十二歲了,依然如此。所以現在我也見賢思齊,剪下來的頭發一定收集起來,不汙染環境。
在佛法中發菩提心、證得空性是非常崇高的理想,因此需要廣大的資糧,這些資糧無非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香燈、打板、供香、排蒲團、助念、掃水溝,任何一件都是。而禮佛、忏悔、供燈、供水、放生、放焰口、施食、布施,也都是資糧。我師父說,誰都可以研究佛經,但資糧如果不圓滿,不容易淨除業障,更不容易證得空性。
記得有一次與聖嚴法師談話,因爲他曾經閉關六年,那時候我也想閉關,就請教他:老和尚,你閉關的時候帶了很多書進去,可以看書半天,打坐半天,很不錯呢!他說:不!閉關那一段時間,每天有一半的時間用來拜忏,特別是大悲忏,若沒有消業障,沒有天天回向,閉不了關的,什麼問題都可能發生。經他這麼一說,我想到剛剛進學院的時候,慧天法師做我們的教務長,他是我的剃度阿阇黎,有一次輪到我晚上起來執事的時候,半夜兩點半,看見老法師在大殿禮拜,他一字一拜《華嚴經》,每天睡得少,做得多,還要改考卷。有一次我忍不住問老法師說:和尚,你這樣睡覺時間夠嗎?我們看了很不忍,你兩點半起床,我們叁點四十分起床,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心裏不好受。他跟我說:你們都是菩薩,我做你們的教務長,原先不敢來,是你們院長真華長老硬要我來,憑我要教你們這些菩薩,哪有辦法!我每天起來拜佛,請佛菩薩加持我,讓我把你們交代的事情做好,他這樣講。他一天睡不到兩叁個鍾頭,又不睡午覺。我在福岩佛學院的那一段時間,院長是厚觀法師,他是留學日本的博士,跟他講話,絕對是他問你問題,他隨時問你叁十七道品,問你大乘小乘的問題,很緊張!我心想,幹脆不要上課,大家都沒事,但是他說:你一離開就是宣布失敗,要隨時被拷問,不能愛面子。雖然我離開學院已經一段時間了,但這些法師、長老的言行,一直是我學習效法的榜樣。
現在我經常在河邊放生,放蒙山,作施食,天天做這些。有人問我:做這些跟空性有關系嗎?我只能回答他:這些都是體悟空性的資糧,我的未來目標是念佛求生西方,所以師父要求我,每天所作的功德要回向西方淨土,供養師父,自己不留。而我學習的曆程呢,從不信楞嚴咒,不信大悲咒,不信經忏法會,到現在什麼都相信。這一過程的最大動力是對一切衆生所生起的悲心,尤其是對衆生苦難的覺受。
我師父曾經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們學院一位教授和尚生病,需要人照顧,有沒有人願意去?沒有,大家都想趕快讀完佛學院,想要如何如何,沒人肯去,但師父主動發心,自願去幫忙,一去去了七個月,他說:好在有這一次的機會,他內心收獲很多。師父說了這件事情之後讓我想到,爲什麼玄奘大師碰到生病的老比丘,照顧他叁個月?爲什麼悟達國師遇見生病的老和尚?或許這一切都是佛菩薩示現的,而如果我們舍棄這一些因緣,一切以自我爲中心而想達到生命的覺醒,可能困難重重。所以我目前的修行是在忙碌複雜的人際關系中,創造美好的因緣,使大家同證菩提。雖然事情永遠做不完,但我現在知道,佛菩薩無障礙,阿彌陀佛無障礙,觀世音菩薩無障礙,只要你是真心爲衆生,慈悲無障礙。你替別人想,別人替你想;你替衆生想,佛菩薩就替你想。
當然,我們也要扪心自問,做這些事情是爲了自己,還是真心爲別人?曾經有人打電話問我,海濤法師!我看你有很多VCD,爲什麼老是把自己的相片印在上面?是不是太著相了?我跟他解釋:不知道你同不同意,我們面對事情的觀感不一樣,同樣一張VCD,一張沒有印我的相片,一張有印我的相片,結果是不一樣的,人家一定拿有我相片的那一張,不拿沒相片的那一張,我只能告訴你,雖然上面印了相片,但不是我想凸顯自己,而是利用我的色身,利用我的聲音,希望對方歡喜聽聞佛法,就如同佛菩薩示現莊嚴的外表一樣,不是世間人所想的那樣——我喜歡亮相,喜歡別人注意我。
我個人以爲,佛教是當今救世的良藥,尤其物質文明愈是發達,衆生的苦愈劇烈。所以現在國外學佛的人士,都是一些所謂高壓力或高收入的知識份子,因爲當人們窮的時候,沒有人肯去想這些問題,賺錢就好。一旦有了錢才知道他精神空虛很久了,很多煩惱沒辦法解決,于是開始追求宗教,設法解決心裏的問題,而能夠有效對治的,就是佛法。我們自己了解善惡因果,但許多人不知道!
我待在福岩佛學院的時間雖然不久,但老和尚告訴我一句話:離開學院就算了,滾滾紅塵才是真正的道場;有苦難的地方,有人的地方,有衆生的地方才是你真正的道場。在那邊可以實踐菩提心,可以培養慈悲心,雖然現在沒有足夠的能力,但是有佛菩薩的力量,你念他的名字,誦他的經典,持他的咒語,他的力量必定能展現出來。那一天,弘度法師告訴我叁句話,他說修行一開始是自得其樂;進一步是助人快樂;第叁、是同生極樂。願大家都得到解脫,願大家把心量擴展到最大最大。
見︱賢︱思︱齊─持戒的典範
我們曾經在法會中講過《佛說齋戒經》。這是佛爲了韋耶夫人誠心求戒而說的。受持齋戒的功德相當殊勝,但大家求戒的動機必須正確,不可以人來了,心裏還惦記著家庭事業,或想著齋戒一結束要如何享樂,甚至希求來生的福報,這種心態稱爲「牧牛齋」,像放牛的人一樣,一心一意只挂念明天的水草,除此之外,再也沒有高遠的目標。另一種齋戒叫「尼犍齋」。這一種情況是受戒的時候似乎很認真,但完全無心探求齋戒的真實意義,他們講究的是表面功夫,使人認爲他們有修行,但齋戒結束後,依然故我,所有不該犯的毛病,一樣也不缺,這叫作「尼犍齋」。簡單的說,那是一種重視表象,不重視實質內涵的齋戒。
佛陀在這一部經中,不直接宣說齋戒的真實意義,而先說明有所謂的「牧牛齋」及「尼犍齋」,用意是希望佛弟子必須審查自己的用心,是不是也犯了相同的毛病?如果有的話,那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或許有人要問:佛法教育世人斷惡修善,照理說,應當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持續不斷才對,爲什麼製定一個月六天,爲什麼等到諸天善神巡視人間,審查善惡的時候才修善?這不也像「尼犍齋」一樣的意思嗎?這個問題是這樣:佛所製的八關齋戒,鼓勵在六齋日的時候受持,不表示平常可以放逸,可以爲非作歹。五戒是佛弟子的根本大戒,必須終身秉持,這是不放假的,在五戒的基礎上,于六齋日加受八關齋戒,希望利用這些日子對自我的要求更進一步,多修一分清淨心,多修一分人天福報,多種一分出家的因緣。比方說,平常的時候,老師認真教書,學生認真上課,但教育部的官員偶爾到學校巡視、審查,這時候,老師及學生都比平常更加認真,道理是一樣的。不是說官員不來,老師不必教書,學生也不必上課了。所以《梵網經菩薩戒》中才有一條「不敬好時戒」,要佛弟子懂得精進,增上功德。
簡單說,八關齋戒是爲了使佛弟子能進一步精進道業而設的。或許有人要問:對于沒有持受五戒的人來說,這又有什麼意義?大家要知道,這個意義也是非同小可。很多人雖然不能持續修善,但也要有機會讓他暫時離開惡業。佛告訴我們,衆生都有佛性,衆生都有如來之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果他可以一天暫時放下惡業,持戒清淨,難保他將來成佛不比你快。所以佛說,如果能受持八條清淨的戒律,內心修習六念,這叫「佛法齋」。
古印度時候有…
《愛與慈悲的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