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啓示錄
2006年7月,濟群法師應邀參加支提山華嚴寺“心靈之旅夏令營”,爲營員們作主題開示、答疑解惑及禅修指導。
一·走入佛門
問:學佛與未學佛,生活觀念有很大差別,甚至會出現一些矛盾。怎樣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答:學佛和未學佛,生活觀念和方式確有不同。這種不同,是否就意味著沖突呢?其實未必。社會上,許多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關鍵是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我們身爲佛弟子,對沒有信仰的人,首先要學會尊重,切莫因爲“我有信仰,你沒有信仰”而人爲對立,甚至瞧不起對方。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可尋找適當時機將佛法介紹給他們。但不要強行推銷,否則反而可能引起抵觸情緒。在這個問題上,要有善巧方便,要以別人願意接受的方式去傳播。
有時,我們也可能碰到這樣的問題:因爲信仰而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甚至引起他人的誤解或非議。若有類似困擾,我們可以表現得含蓄一些,但也不必刻意隱瞞。作爲一個公民,有自己的追求,有正當的宗教信仰,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之所以要表現得含蓄一些,主要是爲別人著想,不希望他們誤解,更不希望他們因誤解而造作口業。從我們自身來說,完全可以按自己選擇的方式理直氣壯地生活。
問:佛與衆生的根本差別在哪裏?如何跨越?
答:佛與衆生之間,在一般人的感覺中,似乎有著天淵之別。事實上,距離並不是那麼遙遠。《六祖壇經》有句話,叫做“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佛,爲覺悟之義。在迷的狀態,就是衆生;而在悟的狀態,那就是佛。
從迷到悟,雖是一念間,但要跨越這一念,轉變這一念,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人都知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說,難道只是把手中的屠刀放下,就能解決問題嗎?
佛經記載:有位梵志求見佛陀,兩手各拿一朵花。佛陀說,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再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放下。但是,佛陀還讓他放下……兩手空無一物時,還要放下什麼?就是放下內心的執著,這才是我們要放下的關鍵。如果內心還有執著,即使將外在的一切都放下,仍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佛法修行,重點是解決心理問題,所謂轉迷成悟,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所以說,佛與衆生之間的平等,是本質上的平等;差別,則是顯現上的差別。
問:是否只有通過坐禅才能觀察自己的心?
答:坐禅並不是唯一的方式,通過反省,也能觀察我們的心。當然,反省能夠觀察到的層面比較有限。通過坐禅,則能培養觀照力,對內心有更深層的認識。
我們的心往往非常混亂,常聽得有人說:平時也沒察覺自己有多少妄想,可一打坐,妄想反而不絕如縷。爲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並不是因爲打坐時妄想比平時更多,而是因爲以往從來沒有觀照內心的習慣,雖然妄想紛飛,卻不知不覺。
通過禅修,我們才有能力觀照內心。就像點燃的蠟燭,必須在無風狀態下,才能照清周圍景象。而在風中搖曳的燭光,是無法將四周朗照分明的。坐禅,不僅能幫助我們觀照內心,止息妄想,還能以此消除負面情緒。
問:看過法師的《佛教徒的人生態度》,您在文中提到:要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請問佛教對此是怎樣定義的?我們又該怎樣去做?
答:價值觀離不開人生觀,而正確人生觀的建立,需要佛法智慧的指引。價值觀是探討人活著的意義。人應該怎麼活著才有意義?佛教認爲:人身的價值,一是令自己覺悟,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一是令他人覺悟,幫助衆生圓成無上菩提。
怎樣才能做到這兩點呢?關鍵是修學佛法。佛法認爲,每個生命都蘊涵著無限寶藏。但我們卻爲無明所惑,每天在煩惱、妄想中虛度年華。一旦開發這個寶藏,就能成就無量智慧,無量慈悲。不僅自己開心自在,還有能力幫助普天下所有的人。所以說,正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修學佛法的基礎上。
問:有人說學佛要“一門專修”,但四弘誓願又說“法門無量誓願學”,當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
答:開始學佛,其實不必考慮“一門專修”或“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種都爲時過早。重要的是打好基礎,主要有叁方面:一是修習皈依,以此培養對叁寶的信心;二是修習發心,以此確定人生的目標;叁是受持戒律,以此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了這些基礎之後,應一門深入,依某一宗派修學,樹立正見,修習禅觀,體證佛法。然後,爲利益更多的衆生,才能“法門無量誓願學”。
二·心之種種
問:佛教中將“生氣”稱爲什麼?怎樣阻止這種情緒在內心蔓延,盡量不去生氣?
答:生氣,在佛教中稱爲“嗔恨心”。通常,是對我們不願聽見、看見的人或事的反應。尤其是“自我”受到傷害後,我們往往條件反射般地現起這一煩惱。
阻止這種情緒的發生,主要是從平時開始預防。其關鍵,在于淡化自我,並設身處地多爲他人著想。同時,積極修習愛心、慈悲心,以此化解並消除嗔恨。
當嗔心生起時,則應學會觀照自己的心,而非順著這一心理慣性繼續。很多時候,事情剛發生時我們並沒有那麼生氣。但因爲不懂得及時製止,使之在心中不斷蔓延、壯大。事實上,這個嗔心正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所以,當我們面對逆境或受到傷害時,應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隨著嗔心跑。那樣的話,嗔心就會像星星之火般,順著風勢燃燒起來。
問:嫉妒心是一種什麼狀態?當別人嫉妒你時,該如何應對?
答:嫉妒心是一種什麼狀態,我想很多人都有體會。當我們看到別人成績比自己優秀,事業比自己輝煌,就會感到失落或不以爲然,進而甚至會去阻撓、傷害別人。因此,嫉妒也屬于嗔心的表現方式。
如果被別人嫉妒,有兩種應對方式。一是不去理會,這是比較消極的方式;一是對對方抱以同情,盡力給予幫助,以此化解嫉妒心,這是比較積極的方式。
問:什麼是菩提心?有什麼重要意義?如何成就菩提心?
答:菩提心,是我要利益一切衆生的心,這比“解放全人類”的目標更宏大。因爲一切衆生不僅包括人類,也包括動物,包括六道中的一切生命。我們應從內心發願,希望盡自己的所有力量幫助他們解脫痛苦。
發起這一願望,意味著要徹底打開心量。我們不妨想一想:自己心中裝著幾個人?有的或許只有一個,有的或許多幾個,還有的或許裝著更多。發起菩提心,就意味著要把一切衆生納入心中,不論人或動物,不論熟悉或陌生,也不論喜歡或討厭。總之,對于一切衆生,都願給予平等無別的關愛,無私無我的幫助,這就是菩提心。只要還有一個衆生是我們不願幫助的,就不是圓滿的菩提心。
當我們具備這一願望後,便能成就觀音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觀音菩薩並非生來就是菩薩,也是在不斷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完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生命品質。如果我們像佛菩薩那樣胸懷一切衆生,盡力幫助他人,也能完成和觀音菩薩,乃至十方諸佛菩薩同樣的生命品質。
問:每天都會想些亂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靜下來?
答:平常的人,確實會有很多念頭,很多妄想,這也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有關。我們每天要讀書,處理人際關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讓心平靜下來。首先要使它變得簡單一點。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生活及環境盡量簡單。那樣,對心的幹擾能相應減少。
二、培養淡泊的心態。如果對很多東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較清淨。所有念頭都是因爲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則,不論發生什麼,都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迹。
叁、以佛法智慧指導我們的心。對每天經曆的事,都以佛法智慧觀照。看完就把它放下,而不是進一步帶動情緒,這樣就能保持無所得的心,空空蕩蕩,自由自在。
四、有一個修行法門。每天以一定時間誦經、念佛或禅修。
五、生活必須有規律。
若能做到這幾點,心自然能比較穩定,比較清淨。
問:習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當習氣剛剛形成時,怎樣察覺、怎樣對治呢?
答:佛教所說的戒定慧,就是幫助我們改正習氣的具體方法。社會上,幫助吸毒者改正,是讓他們住進戒毒所;幫助犯罪者自新,則是請他們住進監獄中。其實,這些都是“戒”的方式。很多習氣的産生,往往和環境有關。到戒毒所或監獄,就是讓他們在一個特定的、不易引發習氣的環境中改造,使原有的錯誤需求逐漸萎縮。至于佛教所說的戒,則是對個體行爲的自律。通過對不良環境的遠離,達到自律、自治的效果。
持戒之後,須進一步修定。我們的心,之所以會被很多外在事物幹擾,會因誘惑而引發某些不良習氣,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定力,且本身就缺乏獨立性。修定,可以訓練心安住的能力。一旦具備相應力量,妄念就無法對心形成幹擾了,所謂“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而最重要的,則是開顯智慧。生命本具解脫煩惱的能力,欲令習氣斬草除根,關鍵是開發生命內在的無限能量。一旦這種能力得以開發,我們的心就會像虛空那樣廣闊無垠。如是,煩惱習氣就失去立足之地了。
問:我總是做夢,請問法師做夢嗎?您如何克服做夢的心理?
答:如果平時妄想較多,晚上的夢往往也比較混亂。因爲做夢是意識的延續,在睡眠中,意識會繼續活動。而出現最頻繁的,多半是白天纏繞在我們腦海的那些影像,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我自己是很少做夢的,因爲平日就很少把事情擱在心裏。從修行角度來說,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擔當利益社會大衆的事;一方面,又要保持無所得的心。盡管忙于種種事務,但做過就放下,不讓那些事情在內心留下痕迹。這也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必須培養的一種能力。如果不具備這一境界,做事會很辛苦,而且和世人忙…
《心靈啓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