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講:利益章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講:利益章

  講解:純祥法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是法然上人從經、論、釋的要文裏選擇出來組成的一部著作,前幾章次第是:1. 二門章舍聖歸淨,法然上人要我們放棄聖道,選擇淨土教“了生死”;2. 二行章舍雜歸正,修行有專行和雜行,專行是依阿彌陀佛選擇的本願念佛之行,也就是17願和18願,與專行相對的是雜行,除本願行外都是雜行;3. 本願章依大經,修行淨土教的方法來源于《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的本願,本願是核心,所以第叁章也是核心,本願章按次第組成,就是本願的因願文、成就文、利益文,即得往生的利益放在本願章裏;4. 叁輩章依大經,佛法法門廣大,衆生根基不同,依《無量壽經》有叁輩往生,上輩舍家棄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中輩做一些燒香、飯食沙門的修行,下輩也有發菩提心的修行,叁輩無論怎樣修行,根本上都是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到往生,前面所有內容全部都指向選擇本願念佛。現在學第五章:利益章

  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是引《無量壽經》往生利益經文,淨土教是以獲得往生爲利益,獲得往生也就是成就信心現生住于正定之聚。

  善導禮贊雲: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這是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裏的偈子,叫念佛皆生之偈,皆生就是全部生往淨土,念佛全部都會生往極樂世界,開章先引佛語經文再引祖師解釋文。

  問:念佛之外舉菩提心等功德,何不歎彼等功德,唯獨贊念佛功德乎?

  《選擇集》主要就是引導我們正確選擇,教法上要選擇淨土教,修行上要選擇念佛,法然上人像導師一樣幫你分析選擇,佛法裏法門無量,到底選擇哪種修行給你帶來最大的利益呢?就是依《無量壽經》不斷從各個方面顯明選擇本願念佛的利益,接著叁輩念佛往生章裏産生的疑問,《無量壽經》叁輩裏有很多種修行方法,如發菩提心、禅定、忍辱、布施六波若蜜,爲什麼提到了其他的修行,沒有贊歎其他修行的功德,而唯一贊歎念佛的功德呢?

  答:聖意難測,定有深意。且依善導一意而謂之者。

  聖意就是佛意,凡夫妄想紛飛,跟佛的距離很遠,佛的深意我們是不能知道的。《無量壽經》裏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佛的智慧功德,阿羅漢和緣覺想去測度一下無量光的深淺也沒有辦法,何況我們還只是凡夫,我們測不出來,我跟大家一起來學習淨土的經典,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學,即使說知道,實際也不是我知道的,是祖師作了解釋的,並不能說真的知道佛意,聖意難測就可以放在所有的話裏,佛說的話定有深意,佛意是唯佛獨明了,我們沒機會遇到佛,佛的深意又不能直接的知道,所以學佛法老師非常重要。大乘佛法一般依菩薩解釋,大菩薩比較接近佛,他們的解釋是我們跟佛接近的媒介,祖師裏也有很多人是菩薩示現,如日本的高僧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示現,近代的印光大師是也大勢至菩薩的化現,永明延壽禅師是阿彌陀佛的化現,法然上人特別欽佩善導大師,不管在哪個地方,首先是先引佛說,然後就主依善導大師,這裏講的比較寬松,並沒有說只有善導才是唯一正確的,暫且依善導大師的說法。

  佛意雖唯欲正直說念佛之行,而一往隨機說菩提心等諸行,分別叁輩淺深不同。

  佛意難測,這裏的佛意是指釋迦牟尼佛的佛意,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依善導大師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也是想把念佛的利益說出來,但一往隨機,要跟誰說話還要看一下對方的接受情況,不是直接表白就叫隨機,隨著不同人和機緣講,有的人喜歡當菩薩,就要贊歎菩薩,有的人則很想增長智慧,每個人的願望不一樣,不能很固執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佛是想直接說念南無阿彌陀佛好,法藏菩薩的本願也是這個,但要隨衆生不同根基,叁輩淺深有不同,就說了發菩提心、燒香散花、飯食沙門這些修行。

  于諸行者既舍而不歎,置而不可論者。唯就念佛一行,既選而贊歎,思而容分別者也。

  佛的講經說法有隨自意說,有隨他意說,隨諸行的意思說的那些,比如說對想當菩薩的人就說菩提心很殊勝,對想出家的人可能就是贊歎出家的功德,《觀經》的中品裏就有講出家,佛是對機說法,我們聽話要聽全了,像到商場買東西,開始會跟你說這個也很好、那個也不錯,念佛也很好、菩提心也很好、出家也很好,但到最後佛還是會把他的自意說出來: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其有得聞,彼佛名號,就是聽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這裏就沒有說,其有得聞發菩提心的歡喜踴躍,就把其他的修行全部放下了,最後歸一到還是念佛的利益最大,乃至一念就得大利,利益具足無上功德。這是跟修其他法門得到的利益相比,又一次的顯明你要念佛。

  很多人情感上並不是很親近阿彌陀佛,情感上的親近才是真正的親近,有些人喜歡誦經,有些人喜歡參禅,有的人喜歡念咒,有喜歡文殊菩薩的,還有喜歡觀世音菩薩的,喜歡的東西受業力的影響。對念佛人來說,我們的老師就是阿彌陀佛,應該跟他最親近,如果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就會知道,阿彌陀佛肯定比文殊菩薩厲害,文殊菩薩有的,阿彌陀佛全都有,就不用再去找其他人要,心裏真的確定了阿彌陀佛就是無上摩尼寶藏,聞到名號就會歡喜踴躍,沒有誰能超過他的,這時無論是外道來誘惑你,還是佛法中其他的法門再來影響你,你自然的就想,我已經得到最好的了,我什麼都去找我的老師,找我的阿彌陀佛,就不會去找地藏菩薩呀,文殊菩薩呀,去找禅宗、密宗,反正阿彌陀佛這裏都有。對佛沒有信心就很容易動搖,哎呀,《無量壽經》念了好像沒有什麼感應,念南無阿彌陀佛可能還是有些問題沒有幫我解決,還是念念《法華經》吧,念念《金剛經》吧,還是念念觀世音菩薩吧,這是我們經常的情況,這麼一想就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放下南無阿彌陀佛去念地藏王菩薩或者文殊菩薩,你這時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顯然不如對地藏王菩薩或者文殊菩薩。信心在修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不能心中決定,一方面我們的貪心挺多,所以需求也多,有很多的想法要滿足;另一方面問題也多,有很多的困難要解決,遇到困難可能這個可以幫你,那個也能幫你,就涉及到選擇問題。

  《選擇本願念佛集》不斷在說本願念佛的利益最大,跟其他的佛菩薩和善法比,念佛跟菩提心相比,菩提心好還是念佛好呢?對凡夫來講顯然是念佛好,念佛,佛即是菩提,念佛本身就把菩提心攝在裏面了,不是說念佛了就不要菩提心了,但在凡夫的境界裏只能抓住一個,換個名字就不認識了,念佛就是最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是顯明念佛與諸行的功德較量,凡夫的分別念隨時處在較量裏,到底是跟著阿彌陀佛還是跟著別人,隨時都在較量,一看那個好就跑去看了,可能把阿彌陀佛就給忘了,我們對佛的信心想來確實沒有那麼純淨,不像阿彌陀佛對我們這樣,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著我們,時刻不舍棄我們,我們就是見異思遷,隨時就被牽跑掉了。

  念佛叁輩有二意:一隨“觀念淺深”而分別,二以“念佛多少”而分別。“淺深”者,如上所引:“若如說行,理當上上”是也。

  在叁輩章裏說到念佛分成叁輩,諸行也分成叁輩,依善導大師,念佛叁輩有二種層次,境界有淺有深,善導大師有神通,專門有較量功德,他一指佛像,佛像就能放光,我們凡夫念佛就沒有感應,同樣念佛是有差別的,雖然在佛那邊是一樣的,但是感應不同,所以有淺深的差別。

  “多少”者,下輩文中既有十念乃至一念之數,上、中兩輩,准此隨增。《觀念法門》雲:“日別念一萬遍佛,亦須依時禮贊淨土莊嚴事。大須精進,或得叁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當知叁萬已上,是上品上生業;叁萬已去,是上品已下業。既隨念數多少,分別品位是明矣!

  念佛也有多少之分,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裏有講修行念佛的多少,每天特別念一萬遍南無阿彌陀佛,而且亦須依時,就像做早晚功課一樣,禮拜贊歎淨土的莊嚴就是誦經,有的念叁萬六萬十萬,依念佛的多少來說往生的品位,每天念叁萬以上的就是上品上生的業,我們有個老居士每天就念叁萬聲南無阿彌陀佛。淨土教有時的說法特別具體,像“念聲是一”,念佛一聲就是一念,這裏幹脆直說日念幾萬聲就是上品的業、中品的業。對我們這種愚癡的凡夫來說,特別計較這些,很明確就按照念叁萬,念一萬,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麼念下去,這就是依念佛的多少來分品位。

  今此言“一念”者,是指上念佛願成就之中所言“一念”,與下輩之中所明“一念”也。願成就文中雖雲一念,未說功德大利;又下輩文中雖雲一念,亦不說功德大利;至此一念說爲“大利”,歎爲“無上”,當知是指上一念也。

  《無量壽經》裏有好幾個地方提到“一念”,成就文中的一念是: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下輩的往生也有提到乃至一念、十念,那時沒有提到念佛有多大的功德,到利益文裏專門提到乃至一念就有無上的最大利益,所以知道成就文中的一念與下輩中的一念都是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的一念。

  此“大利”者是對小利之言也,以菩提心等諸行爲小利,以乃至一念而爲大利。“無上功德”是對有上之言,以余行而爲有上,以念佛而爲無上。既以一念爲一無上,當知以十念爲十無上,又以百念爲百無上,又以千念爲千無上,如是展轉,從少至多,念佛恒沙,無上功德,複應恒沙,如是應知。諸願求往生之人,何廢無上大利念佛,強…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講:利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