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四講:叁心章,至誠心二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四講:叁心章,至誠心二

  講解:純祥法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前幾章講選擇本願念佛外在的因緣方法,“叁心章”開始講念佛內在的用心,心與身、口、意統一,要內外一致。“至誠心”是“至”者真、“誠”者實,如果不統一,外在做得有多好,即使不間斷地努力也不能達成願望,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還是雜毒之善,也是不能往生的,爲什麼呢?

  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那,叁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真實。

  念佛到“心”這裏就很具體,“至誠心”的標准是以阿彌陀佛的因地作爲比較對象,淨土是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的時候,“乃至”就是一直,包括了“一念”和“一刹那”,這裏有二個層次,“一念”是更粗一點的,“一念”裏面還有很多“刹那”,“刹那”是更短暫的時間單位。“諸法刹那生,諸法刹那滅;刹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在最細微的程度裏,心念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在變遷,法藏菩薩行菩薩行時,身口意叁業皆是一刹那、一刹那的真實心中做。我們就差得太遠了,都觀察不到心的刹那性質,靈利有點觀照的還是這一念起來,過去了,才想到剛才在想什麼,沒有觀照的,自己想什麼,根本不知道。有些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念就說妄想太多,其實他不念佛時,從來都不知道妄想有很多的,念了佛就像缰繩去攏野馬,一放開就不知道它有多野,真要用繩攏住,就發現有多難。如果不修學佛法,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放逸、多麼的散亂,通過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會觀照到妄想很多,發現自己的不統一,因爲妄想不是隨著自己來控製,不讓想還是亂想。

  念佛是延著願望去約束心,但心的動力非常強大,跑得很快,心的流速要止住,就像要止住四十裏寬河流的流動,長江和黃河很寬的地方還沒有四十裏寬,通過修行才發現自己是多麼被動,你會初步的認知到妄想多、不自在、苦惱。煩惱一擾亂,心就不安定,讓我們感覺到痛苦,沒有修學的人就是痛苦慣了,從來沒有安定下來的體驗。修學佛法,稍微仔細就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有些人跑到禅堂裏打一下坐、到寺院做功課、在佛前一甯定,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不自主,進一步才會發現有很多亂七八糟不清淨染汙的妄想,如果不修學,很多人過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感覺,因爲從來沒有修正過心。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建設淨土,一刹那、一刹那都是真實心中做。真實是極高的標准,我們就是無始以來到現在從來沒有真實過,一念、一刹那都沒有真實過,這是最要命的。即便叁業急走急作狠狠的修行,也還是雜毒之善,問題就是內在不真實。佛法裏禅宗的開悟、密宗的即身成佛都是要見到真實,哪怕是一念真實,見到真實就開始清淨,就能夠莊嚴淨土。凡夫的本質就是虛假,沒有一點真實,所做的都是雜毒之善,雖然有心,都是妄心,體現爲妄想紛飛,妄想紛飛是在沒有真實基礎之上呈現的力量。我們在沒有真實的情況下,即使很努力的修行,也是不能得到出世間的聖果,只得到一些世間的果報,它是善,是雜了毒的善。我們是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不是天堂,也不是來輩子怎麼樣,就必須以佛的心爲標准,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佛的心一念一刹那都是真實的,我們的心是一念一刹那都不真實,二者完全相反,這就是凡、聖的區別,法藏菩薩身口意叁業的運行都是在真實的基礎上運行,他的真實性和清淨性是我們不具備的。

  “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真實。”“趣”是建設淨土的方向,“求”就是自利利他,要建設淨土攝受衆生、名聲充滿十方世界,全部都是真實的。心中怎麼樣的“施爲趣求”就得怎樣的果,因果非常複雜,衆生的心非常多,作爲也很多,所以衆生無邊、世界無邊,業力所呈現的也是無有邊際,主要的性質就是虛妄。從“心”上對照名號,念佛就是要把念頭念到“南無阿彌陀佛”上,外在先統一到念頭,能念的是我們,所念的是名號,能念的口被心所指揮,心有主體,可以一念念的運行。你信了名號,在心的上面跟佛的心相對,名號是佛的身口意叁業,不是單純的六個字,念佛的叁業所修,佛的身口意就在你的身口意相對的地方,你用身口意叁業去念佛,佛的身口意叁業就在你身口意裏面,你的雖然不真實,但是佛的真實,這才是往深裏念了,這個要求已經超出了世間普通的標准。想往生極樂世界,才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會跟阿彌陀佛的身口意在一起,雖然我們跟他有區別、有虛妄,但由于你的叁業跟佛不相舍離,佛的攝受力量就是親緣、近緣、增上緣,會體現在我們的身、心上,會幫助到我們,這是最需要著重的地方。

  我們更多的時候根本沒有念佛,沒有想往生佛的淨土,我們的施爲趣求不是想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想究竟解脫,發心有問題時,再去起行、做業,全部都不知道往哪裏跑了。一定要審定自己沒有真實心和清淨心,一旦信自己的念頭和願望就不會去念佛,我一再講要信佛、念佛,很多人不得力的原因就是內在心底裏對自己的想法和佛的名號之間沒有安立好,要麼覺得自己是清淨的、願望是真實的,你在哪個地方有問題發現不了,就障礙住了佛的加持,因爲你認假作真,好像暫時的停在那裏,要麼願不真,要麼是信的叁個間斷,不淳一,不決定,不相續,橫的、豎的方面都有障礙。

  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言自利真實者,複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製舍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製舍諸惡,我亦如是也。

  “真實”裏有“自利真實”和“利他真實”,“自利真實”是真實厭離、抑製、放舍自己的和其他人的諸惡及穢國的正報和依報,行住坐臥任何時候想同一切菩薩。“製舍諸惡”主要就是舍惡,佛才是真實的、善的;其它的就是不真實、都是惡的。“製舍自他諸惡”是極難的事情,要自己去製舍,肯定不覺得心中所願很惡,都認爲是好的,如果心中所願都是惡,就不會去願。活在娑婆世界上總是有心願的,心願裏所認爲的、所追求的肯定認定是好的,不然哪裏有追求的動力呢?我們所願的就是不真實的心中所生起來的惡,實際上我們的願就是惡,即使是好的願望,由于本質不真實,它的汙染性也就決定了惡性。俗話說“叁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志”就是志願,再怎麼沒有能耐的人,不能讓他放棄自己的志向,這好像代表了他的尊嚴和人生意義。念佛人跟世間人相比,有其痛苦的一面,因爲念佛是奪掉你的志向,要往生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所有志向全部都要奪掉,就要抑製、放舍你的志向,所以比較用心念佛肯定會有難過的一面,修學過程中會感受到,在沒有達到更高以前,肯定是很難融通的,要往生極樂世界,在這裏追求的東西,至少沒有那麼大的動力了,真的去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願望裏面就沒有這些東西。

  “製舍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諸惡”,我們世間所有的起行,如果跟念佛相比,其實都是惡的;“穢國”,整個娑婆世界就是汙穢的。真實厭離、抑製、放舍太難了,我也覺得難得不得了,凡夫再怎麼樣不可能沒有想法,所以靠自己是不行的,爲什麼我們要自始至終依靠佛力,若依自己的心行,是決定不行的,就是“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這是我們的本質,曠劫流轉的凡夫改變不了這個性質,活在娑婆世界裏,一天到晚的作爲,沒有什麼善行可說,哪裏是“製舍自他諸惡及穢國”?我們在這裏還是想得名得利的,沒有說真正什麼都放得下了,什麼都是如夢似幻了,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反而覺得這個世界還是很真實的,畢竟還是要吃呀、用呀、天氣冷了還是要保暖呀,明顯的有愛、有恨、有貪、有嗔,這是我們的困境。如果說個體差異,也只是強一點和弱一點而已,有的人貪嗔特別強、愛恨分明,修學佛法的人可能會小一點、忍受力強一點,不去追求太多的錢,但也不能沒錢;不去追求太好的享受,但也不能沒有享受。

  如果按每一句話對照,就會發現“至誠心”有多麼的不容易,要想做到“叁心”,我們實際上就是不具備,而且是“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製舍諸惡”,我們不是製舍,是要建立這個願望,一定要好好的在這個世界上混、要出人頭地,這哪裏是製舍呢?父母很少希望讓自己的小孩子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人家會說這人有問題、有毛病,所以這裏是很諷刺、很顛倒的世界,正兒八經的事沒有人真正的去追求,而顛倒的追求,大家全部認同,衆生的本質就是顛倒夢想。從這個角度說,佛是很難很難念的,不是一般的難念,因爲這裏是衆生的國度,不是佛國境土,我們是這裏的主人,佛到這裏是來做客的,這裏由我們作決定,所以這個世界的老大都是凡夫,不是佛。念佛像照鏡子似的去照自己,我們一天也沒有想舍掉這個世界的念頭,如果想舍掉,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了,還要記得佛的願力,想佛就是讓我往生淨土的,不是讓我在這兒呆著的,或者感到這世界太難過了,什麼時候苦得不得了時,突然想到了,哎呀!這地方不能呆了,那這種時候極少呀,大多數的時候還是沈浸在要搞得好一點上面,這就是我們的狀態,“自利真實”,我們都想自利的,但實際上做不到,都談不上有真實心,都是虛妄、不淨的。

  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在勤修凡人和聖人的各種善中,世間的一些善法還是有一些,畢竟是人,還是有一些身口意的調製,但這些善比較表面、粗層次。我們的外表越來越華麗,看得是眼花缭亂,裝飾自己的本事還是挺厲害的,內在的卻越來越不咋樣,面子上做得像模像樣容易一點,裏面做好就要難了,現在外在的善越來越薄,裏面的更不用說了,依佛法凡人的善都搞不來、都懶得理會,聖人的善更不知道,“勤修”就是真實忻求向往。我很喜歡讀一些菩薩、聖者…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四講:叁心章,至誠心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