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四讲:三心章,至诚心二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四讲:三心章,至诚心二

  讲解:纯祥法师

  《选择本愿念佛集》前几章讲选择本愿念佛外在的因缘方法,“三心章”开始讲念佛内在的用心,心与身、口、意统一,要内外一致。“至诚心”是“至”者真、“诚”者实,如果不统一,外在做得有多好,即使不间断地努力也不能达成愿望,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还是杂毒之善,也是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念佛到“心”这里就很具体,“至诚心”的标准是以阿弥陀佛的因地作为比较对象,净土是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的时候,“乃至”就是一直,包括了“一念”和“一刹那”,这里有二个层次,“一念”是更粗一点的,“一念”里面还有很多“刹那”,“刹那”是更短暂的时间单位。“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在最细微的程度里,心念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在变迁,法藏菩萨行菩萨行时,身口意三业皆是一刹那、一刹那的真实心中做。我们就差得太远了,都观察不到心的刹那性质,灵利有点观照的还是这一念起来,过去了,才想到刚才在想什么,没有观照的,自己想什么,根本不知道。有些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念就说妄想太多,其实他不念佛时,从来都不知道妄想有很多的,念了佛就像缰绳去拢野马,一放开就不知道它有多野,真要用绳拢住,就发现有多难。如果不修学佛法,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放逸、多么的散乱,通过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会观照到妄想很多,发现自己的不统一,因为妄想不是随着自己来控制,不让想还是乱想。

  念佛是延着愿望去约束心,但心的动力非常强大,跑得很快,心的流速要止住,就像要止住四十里宽河流的流动,长江和黄河很宽的地方还没有四十里宽,通过修行才发现自己是多么被动,你会初步的认知到妄想多、不自在、苦恼。烦恼一扰乱,心就不安定,让我们感觉到痛苦,没有修学的人就是痛苦惯了,从来没有安定下来的体验。修学佛法,稍微仔细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些人跑到禅堂里打一下坐、到寺院做功课、在佛前一宁定,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不自主,进一步才会发现有很多乱七八糟不清净染污的妄想,如果不修学,很多人过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从来没有修正过心。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建设净土,一刹那、一刹那都是真实心中做。真实是极高的标准,我们就是无始以来到现在从来没有真实过,一念、一刹那都没有真实过,这是最要命的。即便三业急走急作狠狠的修行,也还是杂毒之善,问题就是内在不真实。佛法里禅宗的开悟、密宗的即身成佛都是要见到真实,哪怕是一念真实,见到真实就开始清净,就能够庄严净土。凡夫的本质就是虚假,没有一点真实,所做的都是杂毒之善,虽然有心,都是妄心,体现为妄想纷飞,妄想纷飞是在没有真实基础之上呈现的力量。我们在没有真实的情况下,即使很努力的修行,也是不能得到出世间的圣果,只得到一些世间的果报,它是善,是杂了毒的善。我们是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天堂,也不是来辈子怎么样,就必须以佛的心为标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佛的心一念一刹那都是真实的,我们的心是一念一刹那都不真实,二者完全相反,这就是凡、圣的区别,法藏菩萨身口意三业的运行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运行,他的真实性和清净性是我们不具备的。

  “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趣”是建设净土的方向,“求”就是自利利他,要建设净土摄受众生、名声充满十方世界,全部都是真实的。心中怎么样的“施为趣求”就得怎样的果,因果非常复杂,众生的心非常多,作为也很多,所以众生无边、世界无边,业力所呈现的也是无有边际,主要的性质就是虚妄。从“心”上对照名号,念佛就是要把念头念到“南无阿弥陀佛”上,外在先统一到念头,能念的是我们,所念的是名号,能念的口被心所指挥,心有主体,可以一念念的运行。你信了名号,在心的上面跟佛的心相对,名号是佛的身口意三业,不是单纯的六个字,念佛的三业所修,佛的身口意就在你的身口意相对的地方,你用身口意三业去念佛,佛的身口意三业就在你身口意里面,你的虽然不真实,但是佛的真实,这才是往深里念了,这个要求已经超出了世间普通的标准。想往生极乐世界,才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会跟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在一起,虽然我们跟他有区别、有虚妄,但由于你的三业跟佛不相舍离,佛的摄受力量就是亲缘、近缘、增上缘,会体现在我们的身、心上,会帮助到我们,这是最需要着重的地方。

  我们更多的时候根本没有念佛,没有想往生佛的净土,我们的施为趣求不是想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想究竟解脱,发心有问题时,再去起行、做业,全部都不知道往哪里跑了。一定要审定自己没有真实心和清净心,一旦信自己的念头和愿望就不会去念佛,我一再讲要信佛、念佛,很多人不得力的原因就是内在心底里对自己的想法和佛的名号之间没有安立好,要么觉得自己是清净的、愿望是真实的,你在哪个地方有问题发现不了,就障碍住了佛的加持,因为你认假作真,好像暂时的停在那里,要么愿不真,要么是信的三个间断,不淳一,不决定,不相续,横的、竖的方面都有障碍。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

  “真实”里有“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自利真实”是真实厌离、抑制、放舍自己的和其他人的诸恶及秽国的正报和依报,行住坐卧任何时候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主要就是舍恶,佛才是真实的、善的;其它的就是不真实、都是恶的。“制舍自他诸恶”是极难的事情,要自己去制舍,肯定不觉得心中所愿很恶,都认为是好的,如果心中所愿都是恶,就不会去愿。活在娑婆世界上总是有心愿的,心愿里所认为的、所追求的肯定认定是好的,不然哪里有追求的动力呢?我们所愿的就是不真实的心中所生起来的恶,实际上我们的愿就是恶,即使是好的愿望,由于本质不真实,它的污染性也就决定了恶性。俗话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就是志愿,再怎么没有能耐的人,不能让他放弃自己的志向,这好像代表了他的尊严和人生意义。念佛人跟世间人相比,有其痛苦的一面,因为念佛是夺掉你的志向,要往生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所有志向全部都要夺掉,就要抑制、放舍你的志向,所以比较用心念佛肯定会有难过的一面,修学过程中会感受到,在没有达到更高以前,肯定是很难融通的,要往生极乐世界,在这里追求的东西,至少没有那么大的动力了,真的去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愿望里面就没有这些东西。

  “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诸恶”,我们世间所有的起行,如果跟念佛相比,其实都是恶的;“秽国”,整个娑婆世界就是污秽的。真实厌离、抑制、放舍太难了,我也觉得难得不得了,凡夫再怎么样不可能没有想法,所以靠自己是不行的,为什么我们要自始至终依靠佛力,若依自己的心行,是决定不行的,就是“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是我们的本质,旷劫流转的凡夫改变不了这个性质,活在娑婆世界里,一天到晚的作为,没有什么善行可说,哪里是“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我们在这里还是想得名得利的,没有说真正什么都放得下了,什么都是如梦似幻了,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反而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很真实的,毕竟还是要吃呀、用呀、天气冷了还是要保暖呀,明显的有爱、有恨、有贪、有嗔,这是我们的困境。如果说个体差异,也只是强一点和弱一点而已,有的人贪嗔特别强、爱恨分明,修学佛法的人可能会小一点、忍受力强一点,不去追求太多的钱,但也不能没钱;不去追求太好的享受,但也不能没有享受。

  如果按每一句话对照,就会发现“至诚心”有多么的不容易,要想做到“三心”,我们实际上就是不具备,而且是“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们不是制舍,是要建立这个愿望,一定要好好的在这个世界上混、要出人头地,这哪里是制舍呢?父母很少希望让自己的小孩子赶快往生极乐世界,人家会说这人有问题、有毛病,所以这里是很讽刺、很颠倒的世界,正儿八经的事没有人真正的去追求,而颠倒的追求,大家全部认同,众生的本质就是颠倒梦想。从这个角度说,佛是很难很难念的,不是一般的难念,因为这里是众生的国度,不是佛国境土,我们是这里的主人,佛到这里是来做客的,这里由我们作决定,所以这个世界的老大都是凡夫,不是佛。念佛像照镜子似的去照自己,我们一天也没有想舍掉这个世界的念头,如果想舍掉,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了,还要记得佛的愿力,想佛就是让我往生净土的,不是让我在这儿呆着的,或者感到这世界太难过了,什么时候苦得不得了时,突然想到了,哎呀!这地方不能呆了,那这种时候极少呀,大多数的时候还是沉浸在要搞得好一点上面,这就是我们的状态,“自利真实”,我们都想自利的,但实际上做不到,都谈不上有真实心,都是虚妄、不净的。

  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

  在勤修凡人和圣人的各种善中,世间的一些善法还是有一些,毕竟是人,还是有一些身口意的调制,但这些善比较表面、粗层次。我们的外表越来越华丽,看得是眼花缭乱,装饰自己的本事还是挺厉害的,内在的却越来越不咋样,面子上做得像模像样容易一点,里面做好就要难了,现在外在的善越来越薄,里面的更不用说了,依佛法凡人的善都搞不来、都懒得理会,圣人的善更不知道,“勤修”就是真实忻求向往。我很喜欢读一些菩萨、圣者…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四讲:三心章,至诚心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