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八講:叁心章,深心二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八講:叁心章,深心二

講解:純祥法師

  

淨土法門念佛行持非常簡單,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現在講到安“心”的部分,就越來越深細、複雜。從追求往生的角度講,不知道“心”的細致內容也可以。從佛發願度衆生的選擇來講,末法時期煩惱很重的衆生,太複雜了不容易接受。我們現在是在行持框架的基礎上往細處學習、往深處進展,學了幾年,沒必要老是重複簡單的知識框架。以前講念佛行,有名號可稱可念,現在講心就有點看不見,顯得細致、繁瑣。能夠聽得懂就仔細聽,聽不懂關系也不大。學習“叁心”,肯定可以增進你對佛願的了解,我們就接著講“叁心”裏的第二種心:“深心”。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種深信”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深心”決定的解釋就是“深信的心”,“深信心”依善導大師“亦有二種”,就是分二個種類,二個種類互相包含。雖然後面還有很多解釋,所有的解釋裏“二種深信”最核心。“二種深信”是相互對應的關系,一者決定深信對應“南無”,者決定深信對應“阿彌陀佛”,信心實際上包含了整個“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是至心體,至心是真實心、清淨心,是遍法界、無處不在。比如我們有心,以筋骨血肉爲身體;至心以名號爲體。至心把“南無”和“阿彌陀佛”二個全部都包容了,既有“南無”、又有“阿彌陀佛”,至心顯現了名號,以名號爲體。信樂心以至心爲體,就是至心顯現爲“南無阿彌陀佛”,信心顯現了至心,其實也包含了“南無阿彌陀佛”。

  

信心以至心爲體

  

至心以名號爲體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一者決定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

  

訓讀信心

  

《教行信證》用二十個字訓讀信心所有的內容,“真實誠滿,極成用重,審驗宣忠,欲願愛樂,歡喜慶賀。”信心有“真”的性質、有“實”的性質、有“誠”的性質、有“滿”的性質、有“極成”、有“用”、有“重”……,最主要就是有真實性。但真實有圓滿不圓滿,比如菩薩真實、但不圓滿,佛就是已經圓滿了,這是差別所在。“誠”是對著真實得圓滿不圓滿來說的,“信”就是信真的、實的、圓滿的,所以信心中是信圓滿的佛。不但圓滿,信心作用,就是“極成用重”。從“審驗宣忠”上還知道,信心具有審查的功能,審驗之後表達忠誠。信心不是迷信,佛教的信心是允許懷疑、允許審查的,這跟其它的教派不一樣。我們如果有問題可以盡量提出來,大家共同探討、研究,佛法不怕懷疑,通過懷疑、審查,可以解除疑問,建立信心,這就是正見。覺得可信就生起了願望,“欲願愛樂”非常的歡喜,所以信心也可以是一種感情,不但有理智上、還有情感的淨化,最後就是“歡喜慶賀”。

  

信心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在梵文佛經裏,信心就包含很多意思。親鸾大師沒有讀梵文就能夠把開顯信心這些內容,跟他體驗有關。信心有審驗的功能,用信心來照“南無”的時候,就是“一者決定深信自身”是照自己。至心以名號爲體,信心以至心爲體,強調信心不是你的什麼心,這一點特別重要。只有從佛回向來的才叫信心,從佛那邊來,信心有“真實誠滿”的意思,真實圓滿只有佛才有,信心是一個特殊的果實。

  

依止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是根據《無量壽經》來解釋的,“決定深信自身”決定就是審查到最後的結果,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到現在爲止,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自己決定是什麼?善導大師的結論是我們理解信心最主要的根據,如果不是善導大師解釋,我們自己是不可能知道的。《觀經》裏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深心”到底是什麼?佛說的意思是什麼?你就是想破了頭也是不會知道的,直接理解佛意非常困難,佛盡管說了,還是不理解,必須有善知識的解釋,而且還是要非常特殊的善知識。通過一部佛經解釋另一部佛經,就是通過《無量壽經》來解釋《觀無量壽經》,善導大師在解釋完《觀經》之後說,這就是楷定古今的,一字一句都不可以加減,跟佛經一樣,這就是我們要依止善導大師的原因。

  

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決定深信自身”是對“自身”的一種界定,“身”也包含“心”。“罪惡”、“生死”、“凡夫”叁個概念裏,“自身”既不是指過去、也不是指未來,是指現在。當你念“南無”的時候,“南無”就是“自身”,自身現在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叁個層次上給你貼的標簽,結論就是無有出離的罪惡、生死、凡夫。

  

要具體的審定自己是有罪的、有惡的、是生死的、是凡夫,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凡夫”對應的是“聖人”;“生死”跟“解脫”相對應,解脫就是了生死、出離了;“罪”對“福”、“惡”與“善”相對。要信自身是有罪的、有惡的,當然也就相信有福、有善。罪、惡、善、福是由誰說?《無量壽經》說五惡、五痛、五燒,《觀經》有叁福九品,要依佛經的標准審定。這句話雖然天天念,我們很難落實,不容易承認自己有罪、有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跟“彼佛”相對應,一個決定深信的是自身,一個決定深信的是彼佛,二個是對應的。“自身是南無”和“彼佛是阿彌陀佛”,自身你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叁個標簽,對應的佛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有願攝受衆生,彼佛四十八願是因,攝受衆生是果。“乘彼願力”就是我們跟他的關系,這是第一個“罪惡”對應“福善”。

  

第二“生死”對應“解脫”,生死作爲一個現象,我們容易相信,但是解脫不容易相信,相信有生死,但不相信有解脫,實際上就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決定相信自身是罪惡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有善惡、因果概念,相信有生死就要相信有解脫,這樣相信生死才有意義。沒有解脫的概念,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比較,相信第二個就很困難。

  

第叁“凡夫”對應“聖人”,聖人包括解脫者、包括一地到十地的菩薩、還包括圓滿的佛。要相信自己是凡夫,也要相信有聖人,不相信有聖人,信自己是凡夫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幾個標簽要貼上還是不容易的,特別你要貼實了,非常不容易。關鍵就是結論:“自身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

  

對 應 關 系

  

  

自身

  

現是(當下)

  

  

  

生死

  

凡夫

  

南無

  

攝受衆生是果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八講:叁心章,深心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