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一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一二千年以來影響我們漢地,最吸引我們的佛法核心的東西就是禅宗的“開悟”,它的源頭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當時人天大衆雲集,釋尊拈花微笑,對著大衆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教外別傳”,咐囑摩诃迦葉。後代的佛法,特別是我們漢傳佛教,很多人想要得到就是佛說的“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就是他要見到這個“涅槃妙心”,所以後代的人都集中在“開悟”這一點上。一二千年來我們佛教的集中點都在這一個地方,如果比喻佛教有一個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那他就想去采取這顆明珠,也就是佛的心,不論是佛教的高僧還是普通的信衆,不分男女老少,他接觸到佛教,基本上都是以這個爲凝聚點。
佛在這個法會上面說他把這個“正法眼”咐囑給大迦葉,他就成爲禅宗的初祖,後來從迦葉到菩提達摩,他已是二十八代祖師,然後再傳到我們中國來,一代傳一代,再傳到五祖弘忍禅師,弘忍再傳給六祖惠能大師,它一直以來都是單傳的,而從六祖以後就成爲遍天下的了,這個是我們中國佛教的一個核心。這種影響勢力一直延續到現在,你象我們念《金剛經》就是受這個影響,我們天天做早晚功課,結尾都有一句話“摩诃般若般羅密多”,做這個功課回向,等于都有一個歸宿處。摩诃般若般羅密多,大智慧到彼岸,這個大智慧你怎麼樣來進入呢?就是要把佛給迦葉尊者的“正法眼藏”也就是佛心獲得。所以說不單是一個禅宗,實際上後代,千百年來我們整個中國佛教,漢傳佛教都是以這個爲核心,所以住持佛法的人就是獲得了正法眼的人,就是開悟的祖師,佛法就是這樣子傳承的。
那麼隨著越來越接近末法,是不是我們也可以得到佛教佛法的核心呢?“禅”,佛說他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他這是一種咐囑,代代傳承的叫做祖師。如果說“禅”後來成爲我們中國佛教的核心,那麼淨土宗則是所有佛法的歸宿之處,叁乘佛法十個宗派無論是大乘小乘,禅宗、律宗、密宗、他所有的歸宿都在淨土,淨土是共有的。那麼淨土教的一個核心,心中的心,所要給我們的利益就是以阿彌陀佛爲核心。那麼阿彌陀佛呢?他把他的寶藏咐囑給十方的諸佛如來,在第十七願中,阿彌陀佛誓願讓十方世界的無量諸佛,稱揚贊歎他的名字,這也是一種咐囑。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把他悟得的正法眼、涅槃妙心,傳給迦葉尊者。在《金剛經》中說“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阿彌陀佛呢?是咐囑諸佛,他把什麼東西咐囑給諸佛呢?把他這個“名號”咐囑給諸佛。
那麼淨土宗阿彌陀佛把“名號”咐囑給十方佛,那麼十方諸佛對著人天大衆,釋迦牟尼佛對著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稱揚贊歎淨土的不可思議功德,阿彌陀佛的清淨平等,國土的莊嚴。那麼他與我們有什麼關系,最後落在我們身上的是一個什麼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十八願”的內容。
這一條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也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真實教的核心。禅宗是教外別傳,傳的是佛心。那淨土教呢?是真實教,它裏面要傳給你的是什麼呢?《佛說無量壽經》裏面釋迦牟尼佛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佛說如果佛教所有的經都滅掉的話,那就只留下這一本,也就是指我們現在學的這個《佛說無量壽經》,這個就是最真實的佛教。那麼在這最真實的佛教中你所能得到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因爲這個願裏面它有我們修學佛法的“成果”,果就在這個地方,你得到了這個“果”,也就得到了佛法全部的利益。這就相當于禅宗的開悟,見到了佛心。
而十八願它要給我們的是什麼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對于我們修學佛法念佛想“往生”的人來說,這個願裏面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你能得到往生,也就是寶貝中的寶貝,極樂世界所有的寶藏都在這個地方,你得到了這個其它的就都得到了。當然凡事都有一個因緣法,是你情我願,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就象釋迦牟尼佛把正法眼藏傳給迦葉尊者,後代很多有智慧的人勇猛尋求,但對不想要的人來說,“開悟”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意義,因此再珍貴的東西對于不想要的人來說也沒有價值了,往生也同樣如此。
凡是來修學佛法,特別是來聽淨土教的人,對自己心願的“目標”要明確,我修學淨土教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是爲了往生。前提是你先要有“往生的願望”,然後發起勤求,最後獲得“往生決定”。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意思就是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通十八願,他們全部都收攝在十八願這一條願中。阿彌陀佛咐囑十方諸佛,把他的“名號”對著人天大衆做回向,那麼我們通過“名號”得到的就是“往生”的利益,這是相當簡單,說起來淨土教是一個極簡單的事情。
這條願文裏面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簡單在哪?就在這個 “乃至十念”, “乃至”一個意思是少至、下至的意思,阿彌陀佛說如果你少至十念(念佛),你不能夠往生到我的西方極樂淨土,那我就不成佛。“乃至”的另一個意思則是“一多包容”的意思,他不是說非要你十念,甚至說只要你“乃至”一念念佛,你不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佛說我就不成佛。反過來看,既然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我們現在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只要“乃至”一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必生極樂淨土。
從禅宗來看他的獲得也很簡單,佛根本連話都沒有說,只是拈起花,迦葉尊者笑了一下就得到了。後代有人來問開悟的人,什麼是佛?祖師說“你就是佛”,他立刻就開悟了,他就成佛了。因此最珍貴的東西,最大的寶貝往往就是最簡單容易獲得的。爲什麼呢?
阿彌陀佛爲我們立下了真正的誓言,他想要給我們的東西(真正的利益),但是他怎麼給我們呢?他“選擇”了一個方式,那就是“念佛”。對著我們這些凡夫,阿彌陀佛爲我們選擇了“念佛”這一方式,它有一個方式的,這點與禅宗不同。而這個方式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佛說無量壽經》裏面提到的,是有樣子的,它跟《金剛經》不同,因爲我們不是在修禅。但是一提到“念佛”很多人就會想到我要念佛念到什麼樣的程度,要念一天、七天,閉關、念到一心不亂,反而把它弄複雜了,其實在“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裏面就顯示得很清楚了?
在十七願裏阿彌陀佛咐囑十方諸佛,讓他們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名字。那麼我們需要做什麼呢?我們的修行就是念佛,往生的修行就是念佛,這個是阿彌陀佛爲我們選擇的,而且極爲簡單(容易)少至(下至)十念,如果你要是不能往生,他(阿彌陀佛)就不成佛。所以只要你是想往生,這個事情就可以很簡單、容易的達成。
在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說即使是這個世界上最壞的人幹盡了壞事,做了五逆十惡的人(五逆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到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勸導,讓他去用心念佛,而這時他心裏障礙很大,沒有定力,無法用心念佛,善知識就勸他合掌至心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但這前面有一個條件就是“至心”,這個必定墮地獄的人,他至心具足十念他就乘著阿彌陀佛誓願的力量臨終往生了。這是釋迦牟尼佛金口親喧,往生是這樣子的,方式簡單。
既然佛的誓願能讓我們簡單和容易的達成往生,那爲什麼很多念佛的人沒有因爲這一念就往生了?好多人念了幾十年,念了一輩子,他也沒往生?那問題出在哪裏呢?首先要確定一點“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經文如是,這是佛的誓願,這是可以確定的。但是爲什麼好多人念了佛沒有往生呢?天親菩薩對這個做解釋的時候說,“你這念佛是不如實的修行,這一念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我們這個“心”和跟這個“名號”所表達的意思不相應、不同。那這個名號所要表達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念南無阿彌陀佛形象是簡單的,而且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沒有把條件設得很高,沒有說讓我們念一天、兩天、念十天、二十天或者是念一輩子,它只把這個條件設爲“乃至十念”,少至十念。?
但是這個“乃至”的意思不只是“少”的意思,他包含著多和少,少到一念,多到一生(一輩子,一生一世從你遇到開始)。這個念佛是爲了往生的,少到一念,多到一輩子,所以十八願就叫“念佛往生願”。通過念佛這種方式,你得到阿彌陀佛給你的咐囑,阿彌陀佛給你的寶貝,阿彌陀佛給你的這個方式與釋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相比,是極簡單的。你看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呢,只要你能稱念,不管是男女老少,上智下愚,都可以得到,你看“南無阿彌陀佛”誰都會念,都能夠做到,就都可以得到往生的利益。由阿彌陀佛傳下來,傳給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再傳給我們,你就得到了。?
這個“相”是簡單的,但是更多的人都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都落到這裏面去了。這個“相”雖然簡單,但…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