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相”是不離“心”的。其實我們大家都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從外表樣子看幾乎是共相的,好象沒有什麼差異,念佛的聲音不過只是男女老少的差別,但是這個“心”的差別就大了。由于我們現在的人都是屬于目光短淺,沒有什麼心思的,所以這個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就很重要了。這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方式是阿彌陀佛爲我們選擇的,樣子極爲簡單,但是重點要落在“稱念”的用心上面。?

  

所以這條願的願文它不只是“乃至十念”,這一個樣子,一個相,前面還有什麼?前面還“至心信樂,欲生”有這叁種心,不是一個心,而是叁個心,這個就難了。阿彌陀佛說如果我成佛的話,十方衆生這個念佛的心是“至心”(第一個),“信樂”(第二個),“欲生”(第叁個),所以這條願也叫“本願叁心之願”。

  

我們念佛要了解這叁種心,當然我們現在還活著不錯,爲什麼這麼說呢?這是跟誰比呢?與臨終五逆十惡的人比,那五逆十惡的人他沒有時間研究“至心、信樂、欲生”,來不及了,他就直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了,他就只有等到去了極樂世界再去弄明白了。

  

但是我們在這裏念佛,你爲什麼沒有往生呢?好多人說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發願,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阿彌陀佛的誓願,不知道往生很簡單,不知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內容。那你現在你知道這個內容了,其實就是念佛必生淨土的,很簡單。但是很多人說我念了,我怎麼感覺我沒有往生呢?那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們拿你的感覺和想法和這個叁心對照一下,爲什麼沒有往生呢?

  

至心,就是真實心,全無虛僞的至誠之心。這個至誠心是用觀經裏面的說法,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在上品上生章裏面,告訴阿難尊者,說“具叁者心,必生彼國”,哪叁種心呢?這裏沒有談到十念,而是說具叁心者就定生。如果我們兩部經(大經與觀經)對照來學習,可以發現其實這兩個叁心是一樣的,觀經叁心是指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學的這個四十八願,這個地方是法藏比丘因地作菩薩的時候的發願說的,說的人不同這是兩者差別,但是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一個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另一個是至心(對應至誠心),信樂(對應深心),欲生心(對應回向發願心)(對應詳見表一)。釋迦牟尼佛說得很直白,“具叁心者必生彼國”。第一是真實心,全無虛僞的至誠心,第二呢,信樂之心,無疑之心,歡喜愛樂之心,第叁呢,是願往生淨土之心。

  

表一 叁心對照表

  

大經

  

觀經

  

法藏比丘因地作菩薩時說的

  

釋迦牟尼佛說的

  

至心

  

至誠心

  

信樂

  

深心

  

欲生

  

回向發願心

  

我們再來看四十八願的願文的這個地方“設我得佛”,所有的願都歸到這個地方,他的核心就是要成佛。所以說所有的“設我得佛”就都歸到十八願上來了,十八願的“設我得佛”才是真的,真中之真。前面的第十七條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提到的是十方諸佛,只有到十八願的時候,阿彌陀佛才站在我們前面了,他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設我得佛,一個是佛,十方衆生就是指我們,一個是我們。下面就是說到叁心了,如果我法藏比丘成佛,十方衆生首先是內心真實相信,這就是至誠心和信心,然後說歡喜愛樂意欲轉生到我的淨土來。阿彌陀佛說他成佛了,我們內心就真實歡喜愛樂。那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那我們來照一下自己的心,我是不是內心歡喜愛樂呢?很真實的願意相信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這世界上有幾十億人,也都是十方衆生之一,他們都歡喜愛樂嗎?他都是至心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嗎?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的情形,這就好象與阿彌陀佛的誓言不一致,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好象並沒有歡喜愛樂欲生淨土的心。那是爲什麼呢?

  

首先看這個至心,至心就是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到底什麼樣叫真實心?善導大師給我們解釋說“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心中作,”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自身是沒有真實心的。佛法是心法,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就是在這個“用心”上,而我們實際的情況是不善用心,只是擺樣子,因此善導大師就針鋒相對地說“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僞,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叁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衆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你的樣子再精進,如果你的心不真實,那就是虛假之心,你是不可能念佛念到淨土去的。藕益大師也說即使你“念得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如果沒有心,也還是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好象念佛機整天念,但是它也往生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能光擺樣子,要用心,念佛著重要落到“心”的上面。

  

在佛教中有很多種層次的善法,這個心我們常常講唯心,心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叁皈依的心和五戒的心就不一樣,因爲五戒的心裏面就持守五戒,十善又不同,初果的阿羅漢跟所有的凡夫就不一樣了,開悟的和沒有開悟的也不一樣,從樣子上看都差不多,沒什麼差異的,主要是心不同,就是心有差別。

  

既然我們沒有真實心,那誰有真實心呢?以誰爲標准呢?就是以“阿彌陀佛”爲標准。

  

那麼這個至心的標准,要至到什麼樣呢?就是要至到法藏菩薩發願的這個樣子,就是他怎麼樣用心來建設淨土的。他的這個至心有個相,叫一念、一刹那,身口意業都是真實心,沒有一點貪嗔癡的,是一念、一刹那都是沒有貪嗔癡的想法,這種心叫至心。如果你能具備這樣的心,那你就有,不然你就是沒有。其實就是以阿彌陀佛爲標准?阿羅漢、得了神通、修了禅定、乃至什麼小菩薩的標准都不行。法藏菩薩是一位高才勇哲,與世超群,是發四十八願的大菩薩,以他的至心做標准。而我們的心是什麼樣的呢?善導大師說,我們的心不能“外現賢善精進”,我去念佛,我去做布施,我去受戒,我去修行,不能夠“外現賢善,內懷虛假”,怎麼是虛假呢?你如果不是一念、一刹那都不起貪嗔癡的話,那你就是內懷虛假。你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說的那個,一念一刹那,“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就都是雜毒之善。釋迦牟尼佛說“具叁心者必生彼國”,那你就不具備至心第一個心。

  

但是反過來說,我們無法具備第一個心,那麼往生要是這麼難,那還誰能往生呢?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佛的誓願到底是什麼呢?說五逆十惡最壞的人他臨終的時候,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那這裏面就存在一個問題了,那他到底有沒有這個至心呢?如果從他自己的角度來講,他顯然是沒有的,他一輩子都是做壞事的,一輩子做五逆十惡的,他臨終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這裏出現了一個矛盾?爲什麼他自己並沒有至心,他十聲稱念,他卻往生了呢?因此這個“乃至十念”,十念的這個相和至心、信樂、欲生的叁種心他們是綁在一起的。什麼叫綁在一起呢?

  

先說至心,至心從哪來呢?就從“設我得佛”來。“設我得佛”有“因果”。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正覺就是佛,佛就是名號?法藏菩薩誓願十方諸佛、臨終五逆十惡的人稱念這個名號,讓我們“乃至十念”的念佛。由信心稱念名號因緣成就“至心”,所以“至心”以名號爲體。所以說念佛這個樣子簡單,但是這個心呢?我們自己是沒有象法藏菩薩一樣的真實心,讓我們達到他那樣的真實心的程度,無論是哪一輩子,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自己無法具備那樣的真實心,那五逆十惡的人就不能往生,我們也無法往生了。這個問題是法藏菩薩早就預料到了的,所以法藏菩薩成爲阿彌陀佛之後,他給我們選擇了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方式,這個名號的體中具有這個“至心,所以這個“至心”不是我們的,而是阿彌陀佛通過名號回向給我們的。

  

而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一點。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說“我沒有文化,我業障深重,我沒有信心,我也沒有至誠心,實際上你沒有至誠心,那只是你沒有,但是並不表示真沒有,因爲佛號裏面有,正因爲佛號裏面有,所以五逆十惡的人也能夠往生,那我們就更不用擔心了。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佛爲我們選擇的名號裏面是有秘密的,名號裏面是有寶藏的,佛爲我們選擇了這個簡單容易的念佛方式是要將他的心轉向我們的心,這個轉向環節是大家要注意了解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們的心要去和阿彌陀佛的心去碰撞,這才是念佛,你要去了解阿彌陀佛的至誠心,這叫將心比心,你這才叫念了佛了,你不能光擺樣子,當然念佛的樣子是最好的樣子,是芬陀利花的樣子,但是是不是真正的芬陀利花呢,那只有阿彌陀佛知道,那只有你知道。

  

南無阿彌陀佛。

  

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