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二講 叁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二講

  就人立信()

  講解:純祥法師

  就人立信——仰信佛智

  “就人立信”的“人”是指釋迦牟尼佛,因爲佛是滿足大悲的人、如語者、實語者,他是在實相中觀察一切事物。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虛妄中的,只有佛才是真實、清淨的。其實“就人立信”不只是釋迦佛、阿彌陀佛方面,“人”同時也指我們自身,前面就有“建立自心”。同時“就人立信”裏由于有四重人的考驗,這些人也可以說是“就人”中的“人”,信心是源于所信的對象,從所信的對象上來說人,信心就是信這個“人”。在兩種深信裏“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其實這個“自身”也是“人”,“二者深信彼佛”也是“人”,但核心是指佛,這叫“就人立信”。

  信心有往生信心、清淨信心、決定上上信心、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所以信心還是有差別的。獲得往生有同一性,之所以有清淨信心跟往生信心的區別,主要是在理解智慧上面有差別。獲得了往生信心是信佛的心,信佛,佛是法體的成就、佛的願力光明有不可思議的一面。不可思議從我們相信的角度來講叫做“仰信”,“仰”就是有不理解的地方。獲得了往生決定信心經驗的人,雖然相信了佛的誓願名號,但這種信有對佛不了解的層面,即使獲得了信心也有不清淨的性質,由于不了解就有迷,就有汙染性,但也是可以獲得往生的。很多人不太理解,覺得獲得了信心就一定很有智慧、對佛經都知道了,不是這樣的。

  1.信從聞生是一種體驗

  信心是一個成就體驗,體驗跟道理有點不同。在信心成就的因緣裏,有些人通過講說就能夠獲得,像禅宗的開悟,開悟的情況不一樣,最厲害的人,老師只要跟他說一句話,他一下就開悟了,也沒有通過學太多的東西和理解,這是根基很成熟的人;有的人要通過一定的參、悟,經過一個過程獲得,但都是從因緣上獲得,不是光理解了,是體驗。往生信心的獲得,重點的因緣是“聞其名號”,“聞”不只是一個道理,很多蓮友只是接受道理了,但是沒有經驗,經驗和道理不是一回事,有時也很難區分。因爲有的人確實就是沒有很明顯的過程,像剛才講的有的根基很成熟的人,確實就是一聽到,馬上就獲得了信心。但是有些人沒有比較強的往生願心,只接受道理就覺得可以了,這樣是不行的。很厲害的成熟開悟人,他本身就像水已經燒到90多度了,再加把火一下就開了。很多人往生淨土的願望比較強,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一聽到佛的願力馬上就接受並獲得了信心,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經驗,這是一個微細的地方,獲得信心的真假,還是比較難區分、有一定的困難。

  近代的“親鸾會”就講一定要經過叁願轉入、或“叁定死”的經驗,就是用一些模式來檢驗。禅宗的開悟也是這樣,哪些是假的,有時自己也不知道。像我們這裏,很多人沒有信心,但是他也覺得有了信心,是真的還是假的,也比較難區分。日本由于發展得比較成熟,有很多種方式檢驗真假,當然檢驗的方式也是根據經典,或者是善導大師的解釋,但往裏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未必全部都套得上,每個人也不見得。我們首先要知道信心不單是一個道理,不是你知道了這回事、接受了就可以了,有一個經驗,佛法裏面叫從因緣上獲得的,禅宗叫“外門而入不是家珍”,最主要不是通過思維獲得的,如果你說我開始想來想去想不明白,後來我終于想明白了,不是這樣的!因爲往生願望的實現,已經超過了道理,不光是思維的問題,信心有超過思維層面的意思。

  2.信心經驗的獲得源于名號

  信心經驗的獲得源于佛的名號,通過佛願的生起本末獲得。但是獲得了信心,對于佛法、對于淨土的種種方面也未必理解,這很正常。所以即使是獲得了信心,也不見得就了解淨土。禅宗也是這樣,即使開了悟,也不是很了解佛經的內容,這是需要明了的地方。

  我們現在的學習出現了一個弊端,就是講的知識太多了,使得很多蓮友的用心跑到知識上面去了,就好像要成爲學者一樣。淨土教在發展到後期確實出現了很多學者,攝入了很多的知識。信心的經驗獲得以後,能從信心裏面能很好的理解佛法,使整個佛教的知識能夠融進來。而我們本身就不是學者,也沒必要去當學者。學習淨土教最主要就是要獲得信心成就,往生的願望生起來沒有?其他的知識理不理解不是重要的。當你沒有獲得信心的時候,獲得信心是最重要的,學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信心,佛門裏有一句話叫“到老一場空”,你學得整部經書都會背,沒有信心,還是得不到往生的。

  如果學禅宗開悟了,他不通經的話,講經也是亂說的。如果你獲得了信心後,再好好的學經,從道理上慢慢解釋信心是怎麼回事,這叫以教來印心。信心是一種經驗,他到底是什麼,就依佛經來印證,信心就是信佛。對于佛,你還不太了解,就依經教來展開信心裏面的內容,這叫以教來印心。

  所以信心是一個成就,再通過提升,正確理解了之後,信心就比較清淨,相對應的層次就是地前菩薩的考驗。“決定上上信心”的程度就更高了,即使是菩薩來考驗你,都不被動搖了。因爲考驗你的人地位很高了,你的信心都能夠抗得住他的考驗,說明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是“決定上上信心”了。

  信心如果從佛的方面來說,是一樣的,在我們這邊展開,還是有差別的。所以曆代的淨土宗的祖師也有不同信心,有像龍樹菩薩這種大菩薩的、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也有像親鸾大師這樣的,所以親鸾大師說“我的信心跟老師是一樣的”。就是往生是一樣的,都是從佛那裏來,但是要說信心的裏面的性質還是有差異的,這裏特意的提出來說一下。

  就人立信——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回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最後一種就是“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就是連一念的懷疑心都不生起,這就非同尋常、程度最高了,即使是那麼多佛來說你不能往生,你從心上面也連一念的疑退心都不起。《往生論注》裏面提了一下,“念”是一念,“不起一念”就是從心上面生起的一念。

  1.凡夫在念念生滅之中

  這裏說一個基礎知識“念”,佛法最小的單位是用“生滅”來劃分的,我們這個世界是由原子或者電子組成,就是由很小的顆粒組成。空間的組成最後分下去,分到差一點就沒有了,佛法裏面叫鄰虛。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一個集團,比如黑板、椅子都是一個集團,像面粉微塵分到最後快沒了,佛法裏把這個空間單位的微塵叫做鄰虛。

  我們心的狀態處于很快的生滅、生滅之中,有生有滅就有時間概念,生滅按照《往生論注》裏昙鸾大師的解說,一百個生滅爲一個刹那,六十個刹那就是一念,從最小的單位到一念,心至少有六千個生滅。【1念=60刹那,1刹那=100生滅,1念=6000生滅】一刹那已經是非常快了,是彈指之間,但是一念是六十個刹那。實際上“念”更像一個時間單位,生滅是最小的單位。我們的心念通常只是說剛才想了什麼,如果按照生滅來講,已經經過了六千個生滅了,所以心念非常難以控製。

  我們只能觀察到念頭的剛才想了什麼,就是這“一念”,其實這“一念”裏已經不是一念了,已經有這麼多的過程在裏面。所以講治心猶如治四十裏流速的大河,心念的速度由于速度非常的快,一念裏面都有六千個生滅,這樣使我們根本都觀察不到,連看都沒看到,刷的一下就過去了。心裏面一刹那之中的那個內容你都沒有發現,六千個生滅就過去,有好多、好多的內容了,等于是一個集團,像一條大河一樣流過,所以人的心念是一個相續的集團。

  如果你不去念佛,心的狀態就是一念念的。只要是在凡夫的狀態裏,肯定就是在一生一滅之中,所以我們一天天老了,爲什麼不能夠返老還童呢?凡夫是生了滅、生了滅,心念就是在這樣的運行之中,所以就不能夠倒轉時光。而且你心裏念什麼,在運行中是做不了主的,由于生起不隨你控製,想什麼就是一個業力,我們的心已經是一個業果了,妄想紛飛的速度非常快。

  2.凡夫在妄念相續的業果之中

  聖道修行,感覺剛才起了壞念頭,就知道要用“戒”把它止住,不讓它繼續往下流,這只是“戒”的層次,再高一點就是“覺”。對念頭裏面的內容有所覺知,就到了“止觀”的範圍。我們凡夫的性質引源信法師法語“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也就是念頭,你的生滅實際上的構成是虛妄的,本質上根本控製不了,你起的念頭已經都晚了很多,當你知道念什麼的時候,已經是妄念在很快的運行了。所以妄念是我們本質,你是離不開這個性質的。

  虛妄①:遍計所執性

  “妄”跟“真”相對,所有心念的本質就是生滅性,也就是無常性。從更細微處來看,《唯識學》裏有二個術語叫做“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主要用來區分心念的“妄”和“真”。這個遍計的執著性質,由于我們有對“我”的執著,其實“我”本來是沒有的,你到哪裏找都找不到,雖然說天天都說“我”、感覺也是“我”,但是真正去找,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就是一種沒有而執著有,就是虛妄的。這有點像龜的毛、兔子的角一樣,或像虛空裏面的花。大家知道,兔子是不長角的、龜也沒有毛,但是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想像成兔子有角、龜也長毛,或者人坐久了,一站起來眼冒金星,其實金星是沒有的,但在不正常的狀態下就會眼冒金星。有一些東西不存在,由于病態而顯現出來。一般說第一層次的妄想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計有”,“遍計所執性”就…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二講 叁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