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一講:叁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
講解:純祥法師
佛是滿足大悲願故、實語故
《選擇本願念佛集》從淨土叁經深信下來,有兩種信心“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二者決定深信彼佛四十八願”,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就人立信”,“人”指釋迦牟尼佛,因爲佛是滿足大悲願故、實語故。信心的關鍵應該建立在“就人立信”上,從“人”那裏建立信心,這是信心的依止。信有能信和所信,所信的人,指的是佛;能信的是指衆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信心的建立有兩種:“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爲什麼要分成兩種?因爲人在性質上有點不同,有的人傾向于對“人”的信任、有的人傾向于對“法”的信任,“就行立信”就是講念佛的方法。
就人立信——了解佛的性質和衆生的性質
雖然我們一直在講信心,但是大多數人沒有理解信心的性質和怎樣建立信心,這就導致“就人立信”聯系不上。普通人的信心是以現實中的人爲主,說起來向內可能還是相信自己、向外比較相信講課的老師,但最大的可能還是妄想執著,這是不容易破除的一個關口,歸根到底還是相信自己。因爲相信講課的人也不容易,有些人以爲相信了佛或者是老師,實際上也不是,你還是在妄想之中。
我們不太理解妄念的性質,凡夫的性質是心念不斷的在打妄想,好多蓮友通過修學就感受到自己打很多妄想,這可以觀察得到。但是執著比較難觀察,妄想打起來之後,接下來再確定妄想就是執著。比如自己判斷跟別人的關系時,覺得別人對我挺好,其實這就是一個念頭,也就是一個妄想,其實人家對你不怎麼好,但你認定了,確定之後就是執著,更多的人是活在妄想和執著裏;再比如已經老了,但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別人不喜歡我們,也覺得別人喜歡;自己本來是一個很壞的人,但自己打妄想還覺得挺好,然後進一步確定自己是個好人,所有的運行都沈浸在這裏面,沒有從妄想的執著裏有所增上。包括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信心、信了佛,實際上也不是真的,沒有建立真正的信心,還覺得知道了佛的願,確立相信自己是一個惡人。如果只是表面上確定,就沒有真正的確定,這樣覺得自己真正的信佛了,其實這也屬于妄想。
我們對信心的體性和依止搞不清楚,妄想的力量就非常大。橫川法語裏講“妄念原是凡夫本體”,雖然很簡單,但是我們在這個陷阱裏根本出不來。首先我們所有的念頭都在打妄想,然後接下來就是確定這個妄想,再賦予它價值,就是一天到晚在做妄想執著這種事。爲什麼佛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因爲你任何的想法都是妄想、你的確定不是正確的見解。“妄”就是虛妄、不真實的,信心就不屬于這個範圍。好多人的信心其實就是妄想固執,包括覺得信了、通過佛願有了信心,其實這不是真正的信心;你對老師的信任也不是,也是虛妄的成份很大、不真實。
當你確實發現以前沒有發現的問題時,才有進步,如果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過程裏,總覺得自己挺好,並沒有真正發現自己很不好,這也是虛妄的成份多。很多人念佛的時候,提醒自己,哎呀,我是個罪惡生死凡夫,我有很多罪呀,然後就承認了。當然總的承認也不錯,但要放在具體的因緣裏,就都不承認了。心想,我怎麼就這麼惡呢?覺得我還是比別人好、比別人還更有信仰什麼的,就不是確定自己真的是罪惡生死凡夫。
生起對佛的親近心
如果這樣就人立信,就會對佛沒有感覺,當然,這很難。我們對佛不要說生起信心,生起興趣都是非常難的,我們容易生起跟自己比較接近的人的興趣,比如某個有名的法師、或者一些比較好的人,容易對他們生起信心。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裏,比較容易對一些高僧有興趣,比如近代的弘一大師、太虛法師、過去的高僧、藏傳佛教的高僧。當然,如果能夠跟高僧的感情接近那還不錯。感情是很難作假的,喜歡,就會從心底裏面親近,感覺確實很好,你就會對他有信心。
如果對佛有喜愛、有信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天天念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可能是離得很遠很遠的。問到“就人立信”,竟然都對不上號,就說明離得太遠了點。真實情況可能還是在很強烈的妄想和執著之中,沒有好好的去念佛,因爲妄想執著特別強,導致所講的東西全部被你的妄想執著所轉動了。妄想的力量就像有色眼鏡一樣,把一切東西全部都想得非常美好,都打妄想了,妄想就是最大的神通。講得再如何如何的,一到妄想這裏,就沒有真正跟所學的內容相應,都轉成你自己的妄想去了。這個情況值得我們反省,不要悠哉悠哉的,覺得我真的學的很好了、很有信心了,從落實在我們這邊看,可能不是這種情況。我們對佛哪怕生起一點點真正喜愛之心,都是不得了的,就世間福報來講,也是大大的不得了了。這好比跟世間的國家主席沾點親戚,那還了得?親戚就是一種因緣建立的感情,你要跟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有親近感,是比擦什麼香水都要香的,但如果沒有那麼香,就承認沒有。
念佛在我們這邊真不是容易的事情,佛大慈悲不舍,來念我們,但是我們跟他的距離,確實是蠻遙遠的。通過對佛願的憶念、對名號的稱念,慢慢、慢慢的有個接近的過程,然後感覺到佛這個人確實不錯,慢慢生起了親近心,過程有點像談戀愛。本能的有這種親近佛、對佛生起好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現在就可以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在你的心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感覺?你的心裏面一想到佛時,有沒有一點溫暖和依靠的感覺?連這個都沒有,佛說的話頂什麼用呢?我們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的。我覺得自己應該是業障很深重,對佛非常不容易生起喜歡的,相比較來說,對高僧或者對菩薩還是要容易一點。很多人對觀世音菩薩容易親近,覺得像慈母一樣,更容易依賴;對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就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好像佛有無情的一面,這樣就比較難接近。
凡夫本性虛妄不實
“就人立信”要先知道“人”,連“人”都不知道,信心從哪裏來呢?然後對“人”必須有暖意、有喜歡,這樣對他說的話才會在意。因爲我們按照自己的情感爲主,如果再經過你的一番分析,全部都轉成妄想、執著,不剩什麼東西了,所以學很久,力量都非常弱。可能是注重講課,沒有特別注重念佛,雖然說念佛有自力的嫌疑,不念,業障在我們這邊也確實是蠻重的。佛的願大慈大悲,你“聞其名號”,對佛的功德哪怕是“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感受到,就不得了了。在沒有歡喜之前,不能老演戲,不能老是做假,信心基本上就圍繞著佛這個人的功德深入、展開。
念佛不是很空洞的,釋迦牟尼佛有願、有人格,人格很重要的。“佛是滿足大悲人”佛有佛的人格。不過我們這年頭,確實是人不人格無所謂,大家以經濟實力爲主,妄想執著太強烈,人不人格管它,連普通人的人格都不懂得尊重價值,那佛的人格呢?上節課重點講了“佛是滿足大悲的人”,可能也完全沒有對上號。爲什麼不以菩薩,而要以佛爲歸?對我們來講,一下子超越太多了,我們現在連對好人、對天人、對阿羅漢、對菩薩都沒有暖意,那還會對佛有暖意呀?現在重點是誰對我們好,我們就跟他走,佛就是這樣的!所以這是超越的方法,但在超越的裏面又有不超越的地方,信佛按照正常的來講,包含了前面的這些,就是對菩薩、對善肯定是有所喜愛和信受的。
以後還是要多提點問題來互相的溝通,不說就遮掩住了自己的弱點,不知道真正的情況。一遮掩就解決不了問題,不要怕暴露問題,我們本來就沒有什麼,暴露就暴露,這有什麼?不要覺得自己怎麼怎麼樣的,我們就是妄想凡夫。你不說,就是叫做覆藏,就是垃圾桶蓋住了而已,那沒必要。
就人立信——建立往生信心
在“就人立信”之後再進行選擇,遇上解行不同的人來破,說你不能往生,怎麼樣來對待他?善導大師在這裏就這樣告訴我們“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釋迦牟尼佛救度衆生的經典跟其他經典所說的時機不同,這也就是剛才強調的。在通常是有一定次第的,如果連對善人、對菩薩都沒有喜歡,怎麼能直接就喜歡佛呢?但是也確實有這種可能,因爲你確實跟佛有緣,這是佛憐憫我們。你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佛的慈悲功德你感受到了,這就是特殊的,所以,說這個經的時候就不是說其他經的時候,你就能獲得信心往生,這個方法就是佛的慈悲的方法。
唯爲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爲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注意下面有幾個對比,解行不同的人來妨礙我,最後的結果是“唯增長成就我往生的信心”。本來信心如果成就了,是沒有什麼增不增長的。但是在別人來妨難、考驗你有沒有信心的情況下,你不被他所破壞,你的信心就等于經受住了考驗,在你這邊就好像有一種增長的意思。
很多人的信心是不經考驗的,當別解、別行的人說你不解空相、按照《法華經》的標准來量,你怎麼能往生呢?就一下子不行了。如果人家來說,你不動搖,“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因爲信心成就首先就是要得到往生,信心在前面,往生在後面。但是這裏面也有一個關系,就是在沒有獲得往生成就之前,要有往生的願望,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往生,什麼時候得到了往生呢?獲得了信心跟獲得了往生是同時的,主要就是通過佛願的攝持,最後達到接受了他力,接受他力的同時就獲得了信心,也就得到了往生,其實信心就是得往生。其他的標准都不是,得到往生才是,得往生恰恰是二十五有的凡夫衆生都可以得到的,搞其他的都未必能得到,願意往生是可以得到的。往生的信心跟智慧、德行、多聞、持戒都沒什麼關系,接受了佛力,就得到了往生。
但是這也不…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一講:叁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