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一讲: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一讲: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

  讲解:纯祥法师

  佛是满足大悲愿故、实语故

  《选择本愿念佛集》从净土三经深信下来,有两种信心“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二者决定深信彼佛四十八愿”,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就人立信”,“人”指释迦牟尼佛,因为佛是满足大悲愿故、实语故。信心的关键应该建立在“就人立信”上,从“人”那里建立信心,这是信心的依止。信有能信和所信,所信的人,指的是佛;能信的是指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信心的建立有两种:“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为什么要分成两种?因为人在性质上有点不同,有的人倾向于对“人”的信任、有的人倾向于对“法”的信任,“就行立信”就是讲念佛的方法。

  就人立信——了解佛的性质和众生的性质

  虽然我们一直在讲信心,但是大多数人没有理解信心的性质和怎样建立信心,这就导致“就人立信”联系不上。普通人的信心是以现实中的人为主,说起来向内可能还是相信自己、向外比较相信讲课的老师,但最大的可能还是妄想执着,这是不容易破除的一个关口,归根到底还是相信自己。因为相信讲课的人也不容易,有些人以为相信了佛或者是老师,实际上也不是,你还是在妄想之中。

  我们不太理解妄念的性质,凡夫的性质是心念不断的在打妄想,好多莲友通过修学就感受到自己打很多妄想,这可以观察得到。但是执着比较难观察,妄想打起来之后,接下来再确定妄想就是执着。比如自己判断跟别人的关系时,觉得别人对我挺好,其实这就是一个念头,也就是一个妄想,其实人家对你不怎么好,但你认定了,确定之后就是执着,更多的人是活在妄想和执着里;再比如已经老了,但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别人不喜欢我们,也觉得别人喜欢;自己本来是一个很坏的人,但自己打妄想还觉得挺好,然后进一步确定自己是个好人,所有的运行都沉浸在这里面,没有从妄想的执着里有所增上。包括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信心、信了佛,实际上也不是真的,没有建立真正的信心,还觉得知道了佛的愿,确立相信自己是一个恶人。如果只是表面上确定,就没有真正的确定,这样觉得自己真正的信佛了,其实这也属于妄想。

  我们对信心的体性和依止搞不清楚,妄想的力量就非常大。横川法语里讲“妄念原是凡夫本体”,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们在这个陷阱里根本出不来。首先我们所有的念头都在打妄想,然后接下来就是确定这个妄想,再赋予它价值,就是一天到晚在做妄想执着这种事。为什么佛让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因为你任何的想法都是妄想、你的确定不是正确的见解。“妄”就是虚妄、不真实的,信心就不属于这个范围。好多人的信心其实就是妄想固执,包括觉得信了、通过佛愿有了信心,其实这不是真正的信心;你对老师的信任也不是,也是虚妄的成份很大、不真实。

  当你确实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时,才有进步,如果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过程里,总觉得自己挺好,并没有真正发现自己很不好,这也是虚妄的成份多。很多人念佛的时候,提醒自己,哎呀,我是个罪恶生死凡夫,我有很多罪呀,然后就承认了。当然总的承认也不错,但要放在具体的因缘里,就都不承认了。心想,我怎么就这么恶呢?觉得我还是比别人好、比别人还更有信仰什么的,就不是确定自己真的是罪恶生死凡夫。

  生起对佛的亲近心

  如果这样就人立信,就会对佛没有感觉,当然,这很难。我们对佛不要说生起信心,生起兴趣都是非常难的,我们容易生起跟自己比较接近的人的兴趣,比如某个有名的法师、或者一些比较好的人,容易对他们生起信心。我在学习佛法的过程里,比较容易对一些高僧有兴趣,比如近代的弘一大师、太虚法师、过去的高僧、藏传佛教的高僧。当然,如果能够跟高僧的感情接近那还不错。感情是很难作假的,喜欢,就会从心底里面亲近,感觉确实很好,你就会对他有信心。

  如果对佛有喜爱、有信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天天念佛,其实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可能是离得很远很远的。问到“就人立信”,竟然都对不上号,就说明离得太远了点。真实情况可能还是在很强烈的妄想和执着之中,没有好好的去念佛,因为妄想执着特别强,导致所讲的东西全部被你的妄想执着所转动了。妄想的力量就像有色眼镜一样,把一切东西全部都想得非常美好,都打妄想了,妄想就是最大的神通。讲得再如何如何的,一到妄想这里,就没有真正跟所学的内容相应,都转成你自己的妄想去了。这个情况值得我们反省,不要悠哉悠哉的,觉得我真的学的很好了、很有信心了,从落实在我们这边看,可能不是这种情况。我们对佛哪怕生起一点点真正喜爱之心,都是不得了的,就世间福报来讲,也是大大的不得了了。这好比跟世间的国家主席沾点亲戚,那还了得?亲戚就是一种因缘建立的感情,你要跟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有亲近感,是比擦什么香水都要香的,但如果没有那么香,就承认没有。

  念佛在我们这边真不是容易的事情,佛大慈悲不舍,来念我们,但是我们跟他的距离,确实是蛮遥远的。通过对佛愿的忆念、对名号的称念,慢慢、慢慢的有个接近的过程,然后感觉到佛这个人确实不错,慢慢生起了亲近心,过程有点像谈恋爱。本能的有这种亲近佛、对佛生起好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现在就可以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在你的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感觉?你的心里面一想到佛时,有没有一点温暖和依靠的感觉?连这个都没有,佛说的话顶什么用呢?我们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业障很深重,对佛非常不容易生起喜欢的,相比较来说,对高僧或者对菩萨还是要容易一点。很多人对观世音菩萨容易亲近,觉得像慈母一样,更容易依赖;对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就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好像佛有无情的一面,这样就比较难接近。

  凡夫本性虚妄不实

  “就人立信”要先知道“人”,连“人”都不知道,信心从哪里来呢?然后对“人”必须有暖意、有喜欢,这样对他说的话才会在意。因为我们按照自己的情感为主,如果再经过你的一番分析,全部都转成妄想、执着,不剩什么东西了,所以学很久,力量都非常弱。可能是注重讲课,没有特别注重念佛,虽然说念佛有自力的嫌疑,不念,业障在我们这边也确实是蛮重的。佛的愿大慈大悲,你“闻其名号”,对佛的功德哪怕是“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感受到,就不得了了。在没有欢喜之前,不能老演戏,不能老是做假,信心基本上就围绕着佛这个人的功德深入、展开。

  念佛不是很空洞的,释迦牟尼佛有愿、有人格,人格很重要的。“佛是满足大悲人”佛有佛的人格。不过我们这年头,确实是人不人格无所谓,大家以经济实力为主,妄想执着太强烈,人不人格管它,连普通人的人格都不懂得尊重价值,那佛的人格呢?上节课重点讲了“佛是满足大悲的人”,可能也完全没有对上号。为什么不以菩萨,而要以佛为归?对我们来讲,一下子超越太多了,我们现在连对好人、对天人、对阿罗汉、对菩萨都没有暖意,那还会对佛有暖意呀?现在重点是谁对我们好,我们就跟他走,佛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是超越的方法,但在超越的里面又有不超越的地方,信佛按照正常的来讲,包含了前面的这些,就是对菩萨、对善肯定是有所喜爱和信受的。

  以后还是要多提点问题来互相的沟通,不说就遮掩住了自己的弱点,不知道真正的情况。一遮掩就解决不了问题,不要怕暴露问题,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暴露就暴露,这有什么?不要觉得自己怎么怎么样的,我们就是妄想凡夫。你不说,就是叫做覆藏,就是垃圾桶盖住了而已,那没必要。

  就人立信——建立往生信心

  在“就人立信”之后再进行选择,遇上解行不同的人来破,说你不能往生,怎么样来对待他?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这样告诉我们“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释迦牟尼佛救度众生的经典跟其他经典所说的时机不同,这也就是刚才强调的。在通常是有一定次第的,如果连对善人、对菩萨都没有喜欢,怎么能直接就喜欢佛呢?但是也确实有这种可能,因为你确实跟佛有缘,这是佛怜悯我们。你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佛的慈悲功德你感受到了,这就是特殊的,所以,说这个经的时候就不是说其他经的时候,你就能获得信心往生,这个方法就是佛的慈悲的方法。

  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注意下面有几个对比,解行不同的人来妨碍我,最后的结果是“唯增长成就我往生的信心”。本来信心如果成就了,是没有什么增不增长的。但是在别人来妨难、考验你有没有信心的情况下,你不被他所破坏,你的信心就等于经受住了考验,在你这边就好像有一种增长的意思。

  很多人的信心是不经考验的,当别解、别行的人说你不解空相、按照《法华经》的标准来量,你怎么能往生呢?就一下子不行了。如果人家来说,你不动摇,“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因为信心成就首先就是要得到往生,信心在前面,往生在后面。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关系,就是在没有获得往生成就之前,要有往生的愿望,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往生,什么时候得到了往生呢?获得了信心跟获得了往生是同时的,主要就是通过佛愿的摄持,最后达到接受了他力,接受他力的同时就获得了信心,也就得到了往生,其实信心就是得往生。其他的标准都不是,得到往生才是,得往生恰恰是二十五有的凡夫众生都可以得到的,搞其他的都未必能得到,愿意往生是可以得到的。往生的信心跟智慧、德行、多闻、持戒都没什么关系,接受了佛力,就得到了往生。

  但是这也不…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一讲: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