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讲: 三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
讲解:纯祥法师
净土三部经全部以信心为核心,真实的信心就是深信之心,但是有隐显的差别,《无量寿经》最直接,《观经》和《阿弥陀经》是间接的。“二种深信”的信心是其他两经的归宿,《阿弥陀经》的深信是“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三部经全部归于佛,因为三部经能说的人是释迦牟尼佛,要信经上所说就要相信说话的人,就是“就人立信”。所以“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我们跟佛结缘是通过佛经,佛经也就是佛的语言,佛语就是佛教,通过佛教去领会佛意,佛的真意再集中就是佛愿,就是佛语→佛教→佛意→佛愿的次第关系,要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在佛愿上,逐渐深入。跟人的交往也是,通过说话了解他的心意,日久就知道他的愿望,所谓日久见人心,愿望就是核心,就像树的主干。信心是“深信彼佛四十八愿”,念佛最后要念到佛的愿望上来,三部经也是都归到佛愿上,佛愿就是佛心的主干,你最后随顺到佛愿,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了。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
善导大师考虑到我们信心难以建立,听佛的话、随顺佛的愿望会不会把我给坑了?我们会有这样的怀疑,所以接下来讲,“一切行者”就是我们每个人,要依净土三部经所讲,“深信”的人,绝对不会误导你,绝对不会!为什么不会坑你、害你?因为佛的大悲已经满足了,这是最主要的理由。大悲满足的作用是落实在我们身上的,因为我们需要大悲、需要拔出烦恼痛苦、需要出六道轮回、需要成佛。要落实就要有充足的力量,如果没有力量,就像我们虽然对子女也是很爱护和慈悲的,但是力量很差、智慧不足、还有自私,这就意味着承担不了拔除他痛苦的责任。这是拿我们与佛相比较,“佛是满足大悲”是我们念佛学经的原因,信心归宿就在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佛的性质就是有满足了的大悲心,除了佛以下的,全部都不行,因为他们没有满足大悲心,这是我们皈依佛的原因。这是很容易理解、也是很现实的,佛在愿行上满足了大悲心、还是说实语的,这样才可以依靠佛的悲愿力,可以从他讲的话上面产生信心。
除了佛以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义,未能决了;
除了佛以外的,智慧、行持都没有圆满。跟佛相比,菩萨、高僧也不行,还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两种障碍没有彻底清除,没有满足大悲心就意味着没有圆满,还有这二个障碍,所以多厉害的人、多高级的菩萨都不能跟佛比。因为佛已经灭度了,引导我们的善知识很多都是凡人和圣人,就是高僧、大德、菩萨们,但是善导大师说,他们“纵使去测量诸佛的教义”都不能够决定,局限就在这里。因为他们还在“学地”,他们还是学生,愿望还没有圆满、智慧还不足。这样去解释佛经、测量传达诸佛的教意,都不能够决了。
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
如果像天平一样的去衡量教义的轻重,最后决定也要请佛来证明。凡圣如果要测量佛经,用量东西做比方,他测量是八两,是不是八两?要请佛证明是不是,不能由他说了算。所以,佛经上佛的教义哪个圆满、哪个不圆满;哪个往生报土、哪个往生化土,菩萨不是真正知道。那么在做出一些判断的时候就不能够自作主张,最后要请佛证为定。善导大师就是这样做的,他给《观无量寿经》作解释时就发愿,请诸佛作证。这不是小事情,是“了生死”成佛道的大事,要拿命往上压的,压错了就彻底完蛋,就要非常慎重。
我们现在就遇到很多问题,现在信息很发达,佛经可以读到很多,解释佛经的善知识也很多,都有各自的“平章”,有的说四两、有的说六两、有的说八两,这搞糊涂了,到底几两?所以你就不能够止在善知识这里,最后要请佛来证诚,怎么请佛?就要依佛经。如果看不懂佛经,净土教法然上人就引导我们专依善导大师,因为善导大师在解释《观无量寿经》时说,我解释这部《观无量寿经》的发心就是楷定古今,一字一句都不能增减,跟佛经一样,就是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本人亲说一样。所以我们学净土教,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依善导大师的解释。
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
善导大师说的“如是”的意思,就是与佛说的相应,如果善知识所讲的,你要依佛经对照,跟佛经有距离就是不如是。不过学佛法有一个难处,就是自己好难衡量,因为自身没有智慧,读佛经也很难读得懂,所以基本依止善知识,那么善知识所说的到底随不随佛意,你也搞不清楚,这就有点撞运的感觉。如果遇到的善知识正好跟你的缘分比较好,你跟佛的缘分成熟了,可能佛意就圆满一点;不然的话,可能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善导大师说的依止归宿是“就人立信”,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人、善知识都不行,如果称量佛意的善知识解释佛经时不可佛意,那么“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
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这是很重要的地方,也是非常容易掉到坑里的地方。我们比较注重人情,很多时候对法师、对善知识产生了信心,信心里面很多是带有感情的,就不是那么铁面无私。有时觉得善知识说的跟佛有点距离,也不去计较,像一家人,论情不论理,为了维护善知识的面子、地位不好意思说,善知识跟佛说的不是一回事,也就浑伦伦的过去了,这种事情太多了。居家过日子也是这样,你其他的方面可以这样,但佛法不得了,因为本钱下得太大了。如果不是为“了生死”,像做生意一样,那也就另当别论。但要“了生死”就不能这样,就是要来点无情的了,所以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听佛的、要么听善知识的;要么随顺佛语、要么随顺你的感情。
我遇到一些人就是非常尊重他的老师、善知识,他不理会佛经,说老师就是这样说的,我就这样信,那就没什么说的了,人的感情发作起来就像发了洪水,什么都冲趴下了,这就是害自己。这是皈依佛必须要过的一关,不过这一关好难过,真正过了就很容易相信佛的话了。“就人立信”就是指向佛,在所有的人里面只选择佛做皈依,不是任何其他的人,一旦维护了别人,违背的就是佛。所以要问一问自己,在你的心中,佛是不是第一善知识呢?恐怕很多人不是的,这个真不容易。佛是第一善知识,因为是满足大悲的人、实语的人,任何人跟佛是不能比的。你一旦这样,就没什么客气,遇上什么样的人,你都是佛的弟子。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不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
这样你就进入到佛所有言说的正确的教法里,其他的就不见得是“正教、正义”,“教”就是语言的载体、“义”就是法的实质义,都是从佛的语言上说的,这就是佛真正的金口宣说、决定说。其他人说的话,没办法跟佛抵抗,不能听别人的论是论非,菩萨和人天都不能够说东说西的“定其是非”,这主要对菩萨来说。我们比较难取舍的就是,在某些时候菩萨是帮佛的,但可能也妨碍了你跟佛的亲近,他不是故意做假,这个假比较接近真,菩萨跟佛很相似,但他不是佛,所以凡事都是有利、有弊。菩萨已经有很好的智慧、很好的慈悲、有发愿,很接近佛,值得赞叹。但是要看跟谁比?如果跟我们比就称扬、赞叹厉害!但要跟佛放在一起,他就是假货。这时就需要我们选择一个,到底是听菩萨的还是听佛的?就是要听佛的!念佛法门的障碍反而是很多菩萨,这就是善导大师解释这本经的原因。很多菩萨的解说与佛经不相应,且是蛮厉害的高僧大德,这是客观现实。因为虽然是菩萨,他还在学地、智行未满,他也不是有意要害别人,但他测量佛的教义测得不太准、解释得不正确。所以善导大师就一刀切下来“就人立信”,你就信佛说的,任何人说的都要以佛的为标准。最后还嘱咐一句“应知”,应该知道是这样的。
很多人学习佛法,佛到底怎么说的根本不知道,只知道听某个法师怎么讲、某个善知识怎么讲,以为这就是佛意了,这是很多人都犯的毛病。善知识这么讲,但这后面还要有一个,就是佛经上也是这么讲的,就可以依照。所以亲鸾上人讲:我老师法然上人这样跟我讲的→善导大师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法藏菩萨的誓愿就是这样说的。只要后面的不倒,前面的才立得住,后面的倒掉了,有你的老师没有佛,佛经一拿过来没有这样讲,你的老师就不是真正圆满的,可能你自己感觉还挺不错。
因为很多的教法不是根本上的错误,菩萨不圆满不是根本上教你恶法,比如像念佛,平生业成可以往生到报土,不用很辛苦,佛愿就是已经完全做好了、满足了的。到菩萨那里,觉得我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都不怎么行,他测量佛的教义,在信心上有些是信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佛的功德还没有知道、信心也不到达,传达时就会把佛的威神功德给打了折扣,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在学习时,认识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在很多环节上障碍难以清除,好多人就是听一个老师讲经,佛经自己也读不懂,佛意也就不懂,觉得老师讲的怎么听怎么的如理,别的老师怎么讲也不知道,自己离善知识很远,信心就更差了,很多人就落入到方便的信心、方便的教化、方便的行持之中去了。《无量寿经》里说,诸小行菩萨往生的很多、往生真实报土的人很少,就是指向完全以佛为归,叫“就人立信”。
信心有能信和所信两…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讲: 三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