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講: 叁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講: 叁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

  

講解:純祥法師

  淨土叁部經全部以信心爲核心,真實的信心就是深信之心,但是有隱顯的差別,《無量壽經》最直接,《觀經》和《阿彌陀經》是間接的。“二種深信”的信心是其他兩經的歸宿,《阿彌陀經》的深信是“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叁部經全部歸于佛,因爲叁部經能說的人是釋迦牟尼佛,要信經上所說就要相信說話的人,就是“就人立信”。所以“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我們跟佛結緣是通過佛經,佛經也就是佛的語言,佛語就是佛教,通過佛教去領會佛意,佛的真意再集中就是佛願,就是佛語→佛教→佛意→佛願的次第關系,要通過這樣的過程落在佛願上,逐漸深入。跟人的交往也是,通過說話了解他的心意,日久就知道他的願望,所謂日久見人心,願望就是核心,就像樹的主幹。信心是“深信彼佛四十八願”,念佛最後要念到佛的願望上來,叁部經也是都歸到佛願上,佛願就是佛心的主幹,你最後隨順到佛願,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了。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衆生也。何以故?佛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

  善導大師考慮到我們信心難以建立,聽佛的話、隨順佛的願望會不會把我給坑了?我們會有這樣的懷疑,所以接下來講,“一切行者”就是我們每個人,要依淨土叁部經所講,“深信”的人,絕對不會誤導你,絕對不會!爲什麼不會坑你、害你?因爲佛的大悲已經滿足了,這是最主要的理由。大悲滿足的作用是落實在我們身上的,因爲我們需要大悲、需要拔出煩惱痛苦、需要出六道輪回、需要成佛。要落實就要有充足的力量,如果沒有力量,就像我們雖然對子女也是很愛護和慈悲的,但是力量很差、智慧不足、還有自私,這就意味著承擔不了拔除他痛苦的責任。這是拿我們與佛相比較,“佛是滿足大悲”是我們念佛學經的原因,信心歸宿就在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佛的性質就是有滿足了的大悲心,除了佛以下的,全部都不行,因爲他們沒有滿足大悲心,這是我們皈依佛的原因。這是很容易理解、也是很現實的,佛在願行上滿足了大悲心、還是說實語的,這樣才可以依靠佛的悲願力,可以從他講的話上面産生信心。

  除了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義,未能決了;

  除了佛以外的,智慧、行持都沒有圓滿。跟佛相比,菩薩、高僧也不行,還有煩惱障和所知障兩種障礙沒有徹底清除,沒有滿足大悲心就意味著沒有圓滿,還有這二個障礙,所以多厲害的人、多高級的菩薩都不能跟佛比。因爲佛已經滅度了,引導我們的善知識很多都是凡人和聖人,就是高僧、大德、菩薩們,但是善導大師說,他們“縱使去測量諸佛的教義”都不能夠決定,局限就在這裏。因爲他們還在“學地”,他們還是學生,願望還沒有圓滿、智慧還不足。這樣去解釋佛經、測量傳達諸佛的教意,都不能夠決了。

  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爲定也。

  如果像天平一樣的去衡量教義的輕重,最後決定也要請佛來證明。凡聖如果要測量佛經,用量東西做比方,他測量是八兩,是不是八兩?要請佛證明是不是,不能由他說了算。所以,佛經上佛的教義哪個圓滿、哪個不圓滿;哪個往生報土、哪個往生化土,菩薩不是真正知道。那麼在做出一些判斷的時候就不能夠自作主張,最後要請佛證爲定。善導大師就是這樣做的,他給《觀無量壽經》作解釋時就發願,請諸佛作證。這不是小事情,是“了生死”成佛道的大事,要拿命往上壓的,壓錯了就徹底完蛋,就要非常慎重。

  我們現在就遇到很多問題,現在信息很發達,佛經可以讀到很多,解釋佛經的善知識也很多,都有各自的“平章”,有的說四兩、有的說六兩、有的說八兩,這搞糊塗了,到底幾兩?所以你就不能夠止在善知識這裏,最後要請佛來證誠,怎麼請佛?就要依佛經。如果看不懂佛經,淨土教法然上人就引導我們專依善導大師,因爲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無量壽經》時說,我解釋這部《觀無量壽經》的發心就是楷定古今,一字一句都不能增減,跟佛經一樣,就是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本人親說一樣。所以我們學淨土教,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依善導大師的解釋。

  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

  善導大師說的“如是”的意思,就是與佛說的相應,如果善知識所講的,你要依佛經對照,跟佛經有距離就是不如是。不過學佛法有一個難處,就是自己好難衡量,因爲自身沒有智慧,讀佛經也很難讀得懂,所以基本依止善知識,那麼善知識所說的到底隨不隨佛意,你也搞不清楚,這就有點撞運的感覺。如果遇到的善知識正好跟你的緣分比較好,你跟佛的緣分成熟了,可能佛意就圓滿一點;不然的話,可能不知道偏到哪裏去了。善導大師說的依止歸宿是“就人立信”,這個“人”就是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人、善知識都不行,如果稱量佛意的善知識解釋佛經時不可佛意,那麼“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

  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

  這是很重要的地方,也是非常容易掉到坑裏的地方。我們比較注重人情,很多時候對法師、對善知識産生了信心,信心裏面很多是帶有感情的,就不是那麼鐵面無私。有時覺得善知識說的跟佛有點距離,也不去計較,像一家人,論情不論理,爲了維護善知識的面子、地位不好意思說,善知識跟佛說的不是一回事,也就渾倫倫的過去了,這種事情太多了。居家過日子也是這樣,你其他的方面可以這樣,但佛法不得了,因爲本錢下得太大了。如果不是爲“了生死”,像做生意一樣,那也就另當別論。但要“了生死”就不能這樣,就是要來點無情的了,所以就面臨著一個選擇,要麼聽佛的、要麼聽善知識的;要麼隨順佛語、要麼隨順你的感情。

  我遇到一些人就是非常尊重他的老師、善知識,他不理會佛經,說老師就是這樣說的,我就這樣信,那就沒什麼說的了,人的感情發作起來就像發了洪水,什麼都沖趴下了,這就是害自己。這是皈依佛必須要過的一關,不過這一關好難過,真正過了就很容易相信佛的話了。“就人立信”就是指向佛,在所有的人裏面只選擇佛做皈依,不是任何其他的人,一旦維護了別人,違背的就是佛。所以要問一問自己,在你的心中,佛是不是第一善知識呢?恐怕很多人不是的,這個真不容易。佛是第一善知識,因爲是滿足大悲的人、實語的人,任何人跟佛是不能比的。你一旦這樣,就沒什麼客氣,遇上什麼樣的人,你都是佛的弟子。

  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衆不問菩薩人天等不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

  這樣你就進入到佛所有言說的正確的教法裏,其他的就不見得是“正教、正義”,“教”就是語言的載體、“義”就是法的實質義,都是從佛的語言上說的,這就是佛真正的金口宣說、決定說。其他人說的話,沒辦法跟佛抵抗,不能聽別人的論是論非,菩薩和人天都不能夠說東說西的“定其是非”,這主要對菩薩來說。我們比較難取舍的就是,在某些時候菩薩是幫佛的,但可能也妨礙了你跟佛的親近,他不是故意做假,這個假比較接近真,菩薩跟佛很相似,但他不是佛,所以凡事都是有利、有弊。菩薩已經有很好的智慧、很好的慈悲、有發願,很接近佛,值得贊歎。但是要看跟誰比?如果跟我們比就稱揚、贊歎厲害!但要跟佛放在一起,他就是假貨。這時就需要我們選擇一個,到底是聽菩薩的還是聽佛的?就是要聽佛的!念佛法門的障礙反而是很多菩薩,這就是善導大師解釋這本經的原因。很多菩薩的解說與佛經不相應,且是蠻厲害的高僧大德,這是客觀現實。因爲雖然是菩薩,他還在學地、智行未滿,他也不是有意要害別人,但他測量佛的教義測得不太准、解釋得不正確。所以善導大師就一刀切下來“就人立信”,你就信佛說的,任何人說的都要以佛的爲標准。最後還囑咐一句“應知”,應該知道是這樣的。

  很多人學習佛法,佛到底怎麼說的根本不知道,只知道聽某個法師怎麼講、某個善知識怎麼講,以爲這就是佛意了,這是很多人都犯的毛病。善知識這麼講,但這後面還要有一個,就是佛經上也是這麼講的,就可以依照。所以親鸾上人講:我老師法然上人這樣跟我講的→善導大師是這樣說的→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的→法藏菩薩的誓願就是這樣說的。只要後面的不倒,前面的才立得住,後面的倒掉了,有你的老師沒有佛,佛經一拿過來沒有這樣講,你的老師就不是真正圓滿的,可能你自己感覺還挺不錯。

  因爲很多的教法不是根本上的錯誤,菩薩不圓滿不是根本上教你惡法,比如像念佛,平生業成可以往生到報土,不用很辛苦,佛願就是已經完全做好了、滿足了的。到菩薩那裏,覺得我這麼辛苦做了這麼多,都不怎麼行,他測量佛的教義,在信心上有些是信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佛的功德還沒有知道、信心也不到達,傳達時就會把佛的威神功德給打了折扣,這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在學習時,認識這一點特別重要,當然在很多環節上障礙難以清除,好多人就是聽一個老師講經,佛經自己也讀不懂,佛意也就不懂,覺得老師講的怎麼聽怎麼的如理,別的老師怎麼講也不知道,自己離善知識很遠,信心就更差了,很多人就落入到方便的信心、方便的教化、方便的行持之中去了。《無量壽經》裏說,諸小行菩薩往生的很多、往生真實報土的人很少,就是指向完全以佛爲歸,叫“就人立信”。

  信心有能信和所信兩…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講: 叁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