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九講:叁心章,深心叁(信心文化)
信心文化(與時俱進的文化)
講解:純祥法師
信心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我們怎樣理解這二種信心,說說自己對信心的體會?蓮友答:因爲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原因,才看清自身的醜陋和卑劣,也看清了自己無始劫以來沈沒在貪嗔癡的六道中,所以越念佛就越知道。起初根本不理解,也不知道,是阿彌陀佛以他的強緣攝受我,讓我慢慢的理解到自身的罪惡、自身的流轉,理解到自身無始劫來沒有一點出離的緣分,不是南無阿彌陀佛,我永遠看不到光亮,看不到明天。從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中,依阿彌陀佛的攝受力,得以看清了自身,以南無阿彌陀佛作爲法鏡,天天的觀照自身,多多的去了解南無阿彌陀佛是怎樣救度我的。南無阿彌陀佛!
良心文化和信心文化
信心是淨土教的成就,也是學習佛法能夠獲得真實成果的核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更擴大來說,信心不單對了生死、出叁界、出離輪回是一個成就,對整個世間的運行,也是一個基礎,信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以前好幾次引過溫家寶總理的話,他說信心像黃金一樣非常珍貴、像太陽一樣充滿光明。信心在未來對我們的生活會産生重大影響,現在社會上還沒有認識到信心具有重大價值,沒有把建立信心作爲追求。我們國家講文化建設,以前中國人的文化核心是良心,也就是開悟的心,以後的重點就會轉向信心。良心和信心的區別在于,《觀經》裏有至誠心和深心,至誠心類似于過去講的良心,良心的歸屬是佛和我們所共有的,他是一種尊貴的心。過去中國文化比較注重,佛法裏講每個人都能成佛,世間法也講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堯、舜、禹這樣的聖人,聖人的心就叫做良心,中國過去文化的核心就是這個。現在已經不行了,特別是近百年以來,中國人已經認識到良心、道德很假,所以過去的核心支柱——良心,已經支持不住了。
良心背後的真正支柱,其實就是佛教裏開悟的心,就是“明心見性”,開悟叫開示悟入佛知之見,就是開了佛的知見、悟了佛的知見、入了佛的知見,開示悟入簡稱開悟。開悟了佛的知見就是明心,也叫光明心,“明”就是光明,光明心在“叁心”裏,就叫做至誠心或至心。儒釋道叁教裏,雖然道教和儒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悟,但也接受光明心,所以中國人過去就講良心,特別是明朝的王陽明以後,基本上文化核心就是良心。過去佛教的高僧開了悟,是真正的有明心,他的心是有光明的。明心見性和開悟是一個産品,在過去時代,雖然多數人是假的,但還是有人有,說明還有真的。包括儒家講的那些聖人,王陽明在臨死的時候就說:我心光明。所以他是真正的聖人級別,他是有真實的,過去整個的文化就是朝向這個方向,做人要希賢希聖,要成爲賢人、要成爲聖人,這就是過去文化的核心。
現在明心已經達不到了,就換成信心,信心是獲得光明心的一種方法,從字意上解讀信心,就是心要信任“心”,是信“心”。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講人之初的心是光明的,光明心就是聖人的標志。聖人就是真正的有良心,再轉而下之就叫善心,再轉下去就叫好人,一層一層的級別。光明心就是明心見性,俗話就是良心,真正的有良心就是要有光明心。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什麼人有真正的良心,良心並不是你想有就有的,所以聖人是稀少的,就是大德高僧是比較少的。信心就是信光明的“心”,而不是信無明的心,心既可以光明、也可以無明。法藏菩薩成就了無量光,他的心是光明心。
過去的人欣慕菩薩有光明的心、聖人有光明的心,那我也要有,就以他們爲榜樣,向他們學習,就是要希賢希聖。現在的定位不一樣,不是自己要有良心或光明心,是相信有光明心。相信有並不代表你就有,相信有聖人,但不代表你就能成爲聖人;相信有億萬富翁,不代表你就能成,這不是一回事。以前的努力方向就是,彼是丈夫,我亦爾。他能成聖人,我憑什麼不能成?就是鼓勵所有的人要向聖人學習,都要當好人,這就是良心文化。都要當好人,不是好人也要買好人的賬,不能說要去當壞人,這是共世間的部分。
信心與光明心同在
我們現在的標准不同了,法藏菩薩之所以讓我們去成就信心,而不是成就光明心,首先就是觀察到今天的衆生不能成就光明心,你達不到。但達不到不代表沒有,你要相信我們這裏沒有、極樂世界有。信“心”的這種方法和過去不同,信心是通過信光明,你就能夠即得往生。有光明心你立刻就不是凡人了,種就改了,就是聖人的種子。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通過阿彌陀佛的願力光明,真正的相信光明心的存在,你雖然沒有,但是由于法藏菩薩發願把名號回向給你,光明心就能爲你所用,成就你的信心。信心以至心爲體,至心就是光明,信心跟光明是一起的。
光明心講我就是聖人,我就是佛,沒有什麼外在的佛,光明心跟信心相比,是不一不二的,萬法歸于心,心歸于光明;萬法歸一,一歸光明。信心則不同,一分爲二,有我、有佛,是“南無”“阿彌陀佛”二邊。至誠心和光明心直接就上到“空”,沒有一、二;信心在表達上一定是二邊的,這就是法門不同。你一方面要相信佛心是光明的、一方面就要相信自己是無明的。在無明的世界裏你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像太極圖一樣有黑有白,你這邊都是黑咕隆咚的,佛那邊就是白的,一切好的方面就歸于佛,歸于光明,不好的方面就歸于我們。這叫二法,但二是不離開的,所以信心叫做無二心,是一種不可思議狀態,是二個,他還跟光明在一起,因爲你已信有光明,所以是無二之心,但又不是一個心,這是信心的性質。
信心與光明心一脈相承
光明就是佛心,信心就是信佛,光明是智慧,智慧叫做覺性,就是覺知、覺心。覺心就是心的真正光明發生了作用。信心顯然不是其它任何的因緣所産生的,有一個根,信心的根紮在哪裏呢?他不能從其它的任何因緣上産生,只能從“聞其名號”上獲得,通過佛的願力光明才能成就。這個信心跟平常所說的不太一樣,溫家寶總理也說信心、西方的宗教也說信心,對于每個人說來,信心內容有所不同。淨土教的信心是通過“聞其名號”産生的,由這個因緣你就能夠獲得往生,這是一個特殊産品。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現在沒有幾個人有真正信心,只有念佛成就的人才是有真正信心的人,如果沒有通過這個因緣,就沒有信心。如果用這個准繩來衡量,世間人就沒有真正的信心,因爲信心是光明的,能夠照見一切事物的本質,就有公正,沒有光明就沒有信心的基礎,所以現在的人就很沒有道德、做假。
信心成就不單對佛法有很大的利益,在世間上也將是今天人類幸福生活的一個基礎,過去中國文化裏建立了良心文化,以後就是信心文化,信心最值得追求,沒有什麼比這個更有價值。就像王陽明過世後,皇帝說他很了不起,讓他入孔廟與孔子供在一起,他也是正牌的聖人了,中國人叫不朽。現代人已經不買賬,他這個聖人已經不行了,雖然現在不行,但在過去一千多年中,中國人還是非常尊崇聖人的,因爲確實有他的價值,如果沒有價值,幹嘛牌子能賣一千多年呢?其實不止一千多年,過去的文化一直就是聖人的文化。以後就是信心文化,其實信心跟光明心是一個源頭,一個歸屬于佛,一個是你自己拿到了,只是定位的不同;一個是一,一個是二;一個是我要去證入聖人,一個雖然我不是聖人,但是我相信有聖人,這是因緣的變化。
禅宗有個著名的公案,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心而悟道,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就是光明心自然現前。佛自己證到,成了聖人,還說不但我能成爲聖人,所有的人都能成,只要離開了妄想執著,馬上跟我一樣。所以禅宗就說,你就是沒有開悟的佛。我們現在開不了悟,但是你要相信有佛,跟別人的差別就是定位的問題。過去的人不但相信有佛,而且能夠成佛,這是他的因緣。你這一生不太能成佛了,需要投生一把,往生以後再來成佛,因爲你這輩子的種不夠,佛菩薩就改造你一下,換一條命就行了,所以這二個是一脈相承的,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當然你不服氣非要這一生來過,要是真有本事還行,沒有本事還是老實一點,沒有必要去撒謊,不行就是不行,老實人就是知道自己不行。這是善導大師依《無量壽經》解釋的“二種深信”,是信心最根本的解釋,大家要深入的去體會這二個深信。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觀經》的信心
前面沒有說釋迦佛,意味著“二者深信”是依法藏菩薩的願,所以信心是彌陀教。這裏講《觀經》的深信,祖師有智慧就是厲害,要言不凡,一句話就把所有的一部經全概括了。我們好多人說話抓不住要領,講一件事情啰裏啰嗦也講不明白,沒有概括力。概括當然要有眼光才行,沒眼光看不清楚,就講不明白。善導大師講《觀經》也是決定深信,深信釋迦佛講的叁福九品往生,叁福是因,九品就是有往生的這麼多情形,要深信上品的人能往生、五逆十惡的人也能夠往生。
因爲相信不容易,所以很多弘揚淨土教的人,雖然相信往生淨土,但是不能夠相信這麼惡的人一下子就能往生。其實相信什麼人能不能往生,不由你說了算,佛說了叁福九品、定善和散善能往生就能往生。“證贊”是證明和贊歎彼佛,就是《觀經》的真身觀佛,觀極樂世界正報和依報的種種莊嚴。“使人欣慕”要注意,前面的信心就是根本的本願,結論是決定往生。十九願叫欣慕願,這…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九講:叁心章,深心叁(信心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