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九讲:三心章,深心三(信心文化)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九讲:三心章,深心三(信心文化)

  信心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

  讲解:纯祥法师

  信心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我们怎样理解这二种信心,说说自己对信心的体会?莲友答:因为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原因,才看清自身的丑陋和卑劣,也看清了自己无始劫以来沉没在贪嗔痴的六道中,所以越念佛就越知道。起初根本不理解,也不知道,是阿弥陀佛以他的强缘摄受我,让我慢慢的理解到自身的罪恶、自身的流转,理解到自身无始劫来没有一点出离的缘分,不是南无阿弥陀佛,我永远看不到光亮,看不到明天。从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依阿弥陀佛的摄受力,得以看清了自身,以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法镜,天天的观照自身,多多的去了解南无阿弥陀佛是怎样救度我的。南无阿弥陀佛!

  良心文化和信心文化

  信心是净土教的成就,也是学习佛法能够获得真实成果的核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更扩大来说,信心不单对了生死、出三界、出离轮回是一个成就,对整个世间的运行,也是一个基础,信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以前好几次引过温家宝总理的话,他说信心像黄金一样非常珍贵、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信心在未来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现在社会上还没有认识到信心具有重大价值,没有把建立信心作为追求。我们国家讲文化建设,以前中国人的文化核心是良心,也就是开悟的心,以后的重点就会转向信心。良心和信心的区别在于,《观经》里有至诚心和深心,至诚心类似于过去讲的良心,良心的归属是佛和我们所共有的,他是一种尊贵的心。过去中国文化比较注重,佛法里讲每个人都能成佛,世间法也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禹这样的圣人,圣人的心就叫做良心,中国过去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现在已经不行了,特别是近百年以来,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良心、道德很假,所以过去的核心支柱——良心,已经支持不住了。

  良心背后的真正支柱,其实就是佛教里开悟的心,就是“明心见性”,开悟叫开示悟入佛知之见,就是开了佛的知见、悟了佛的知见、入了佛的知见,开示悟入简称开悟。开悟了佛的知见就是明心,也叫光明心,“明”就是光明,光明心在“三心”里,就叫做至诚心或至心。儒释道三教里,虽然道教和儒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悟,但也接受光明心,所以中国人过去就讲良心,特别是明朝的王阳明以后,基本上文化核心就是良心。过去佛教的高僧开了悟,是真正的有明心,他的心是有光明的。明心见性和开悟是一个产品,在过去时代,虽然多数人是假的,但还是有人有,说明还有真的。包括儒家讲的那些圣人,王阳明在临死的时候就说:我心光明。所以他是真正的圣人级别,他是有真实的,过去整个的文化就是朝向这个方向,做人要希贤希圣,要成为贤人、要成为圣人,这就是过去文化的核心。

  现在明心已经达不到了,就换成信心,信心是获得光明心的一种方法,从字意上解读信心,就是心要信任“心”,是信“心”。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讲人之初的心是光明的,光明心就是圣人的标志。圣人就是真正的有良心,再转而下之就叫善心,再转下去就叫好人,一层一层的级别。光明心就是明心见性,俗话就是良心,真正的有良心就是要有光明心。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人有真正的良心,良心并不是你想有就有的,所以圣人是稀少的,就是大德高僧是比较少的。信心就是信光明的“心”,而不是信无明的心,心既可以光明、也可以无明。法藏菩萨成就了无量光,他的心是光明心。

  过去的人欣慕菩萨有光明的心、圣人有光明的心,那我也要有,就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就是要希贤希圣。现在的定位不一样,不是自己要有良心或光明心,是相信有光明心。相信有并不代表你就有,相信有圣人,但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圣人;相信有亿万富翁,不代表你就能成,这不是一回事。以前的努力方向就是,彼是丈夫,我亦尔。他能成圣人,我凭什么不能成?就是鼓励所有的人要向圣人学习,都要当好人,这就是良心文化。都要当好人,不是好人也要买好人的账,不能说要去当坏人,这是共世间的部分。

  信心与光明心同在

  我们现在的标准不同了,法藏菩萨之所以让我们去成就信心,而不是成就光明心,首先就是观察到今天的众生不能成就光明心,你达不到。但达不到不代表没有,你要相信我们这里没有、极乐世界有。信“心”的这种方法和过去不同,信心是通过信光明,你就能够即得往生。有光明心你立刻就不是凡人了,种就改了,就是圣人的种子。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光明,真正的相信光明心的存在,你虽然没有,但是由于法藏菩萨发愿把名号回向给你,光明心就能为你所用,成就你的信心。信心以至心为体,至心就是光明,信心跟光明是一起的。

  光明心讲我就是圣人,我就是佛,没有什么外在的佛,光明心跟信心相比,是不一不二的,万法归于心,心归于光明;万法归一,一归光明。信心则不同,一分为二,有我、有佛,是“南无”“阿弥陀佛”二边。至诚心和光明心直接就上到“空”,没有一、二;信心在表达上一定是二边的,这就是法门不同。你一方面要相信佛心是光明的、一方面就要相信自己是无明的。在无明的世界里你就是罪恶生死凡夫,像太极图一样有黑有白,你这边都是黑咕隆咚的,佛那边就是白的,一切好的方面就归于佛,归于光明,不好的方面就归于我们。这叫二法,但二是不离开的,所以信心叫做无二心,是一种不可思议状态,是二个,他还跟光明在一起,因为你已信有光明,所以是无二之心,但又不是一个心,这是信心的性质。

  信心与光明心一脉相承

  光明就是佛心,信心就是信佛,光明是智慧,智慧叫做觉性,就是觉知、觉心。觉心就是心的真正光明发生了作用。信心显然不是其它任何的因缘所产生的,有一个根,信心的根扎在哪里呢?他不能从其它的任何因缘上产生,只能从“闻其名号”上获得,通过佛的愿力光明才能成就。这个信心跟平常所说的不太一样,温家宝总理也说信心、西方的宗教也说信心,对于每个人说来,信心内容有所不同。净土教的信心是通过“闻其名号”产生的,由这个因缘你就能够获得往生,这是一个特殊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没有几个人有真正信心,只有念佛成就的人才是有真正信心的人,如果没有通过这个因缘,就没有信心。如果用这个准绳来衡量,世间人就没有真正的信心,因为信心是光明的,能够照见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有公正,没有光明就没有信心的基础,所以现在的人就很没有道德、做假。

  信心成就不单对佛法有很大的利益,在世间上也将是今天人类幸福生活的一个基础,过去中国文化里建立了良心文化,以后就是信心文化,信心最值得追求,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价值。就像王阳明过世后,皇帝说他很了不起,让他入孔庙与孔子供在一起,他也是正牌的圣人了,中国人叫不朽。现代人已经不买账,他这个圣人已经不行了,虽然现在不行,但在过去一千多年中,中国人还是非常尊崇圣人的,因为确实有他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干嘛牌子能卖一千多年呢?其实不止一千多年,过去的文化一直就是圣人的文化。以后就是信心文化,其实信心跟光明心是一个源头,一个归属于佛,一个是你自己拿到了,只是定位的不同;一个是一,一个是二;一个是我要去证入圣人,一个虽然我不是圣人,但是我相信有圣人,这是因缘的变化。

  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心而悟道,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就是光明心自然现前。佛自己证到,成了圣人,还说不但我能成为圣人,所有的人都能成,只要离开了妄想执着,马上跟我一样。所以禅宗就说,你就是没有开悟的佛。我们现在开不了悟,但是你要相信有佛,跟别人的差别就是定位的问题。过去的人不但相信有佛,而且能够成佛,这是他的因缘。你这一生不太能成佛了,需要投生一把,往生以后再来成佛,因为你这辈子的种不够,佛菩萨就改造你一下,换一条命就行了,所以这二个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当然你不服气非要这一生来过,要是真有本事还行,没有本事还是老实一点,没有必要去撒谎,不行就是不行,老实人就是知道自己不行。这是善导大师依《无量寿经》解释的“二种深信”,是信心最根本的解释,大家要深入的去体会这二个深信。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观经》的信心

  前面没有说释迦佛,意味着“二者深信”是依法藏菩萨的愿,所以信心是弥陀教。这里讲《观经》的深信,祖师有智慧就是厉害,要言不凡,一句话就把所有的一部经全概括了。我们好多人说话抓不住要领,讲一件事情啰里啰嗦也讲不明白,没有概括力。概括当然要有眼光才行,没眼光看不清楚,就讲不明白。善导大师讲《观经》也是决定深信,深信释迦佛讲的三福九品往生,三福是因,九品就是有往生的这么多情形,要深信上品的人能往生、五逆十恶的人也能够往生。

  因为相信不容易,所以很多弘扬净土教的人,虽然相信往生净土,但是不能够相信这么恶的人一下子就能往生。其实相信什么人能不能往生,不由你说了算,佛说了三福九品、定善和散善能往生就能往生。“证赞”是证明和赞叹彼佛,就是《观经》的真身观佛,观极乐世界正报和依报的种种庄严。“使人欣慕”要注意,前面的信心就是根本的本愿,结论是决定往生。十九愿叫欣慕愿,这…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九讲:三心章,深心三(信心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