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九讲:三心章,深心三(信心文化)▪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有差别的,《观无量寿经》以十九愿为主,十九愿的人对阿弥陀佛是欣慕,跟本愿的信心不一样,本愿信心是决定深信四十八愿。十九愿的人是发愿要跟阿弥陀佛较量个高低的,当然这不是坏事,我们没有资格去较量,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发愿,我们都是被救济的穷人。当然从佛的角度来讲,他是用不着你去帮忙的,极乐净土已经搞好了,你完全接受就好了。“使人欣慕”定位不一样,信心的程度就不同。

  有些净土教的弘扬者讲起净土来,是怎么怎么的好、那些菩萨有多好多好,我们要向菩萨学习,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就是欣慕法藏菩萨。菩萨已经看破了,我们也要看破;菩萨放下了,你看破了也要放下;不看破放不下来的,放下了才能自在,确实是这样的步骤,真正的来过就要这样。能看破还是很厉害的,我们就是没有这种看破的眼睛,就要老实一点,承认看不破,相信有人能看破,这是不一样的立场。这些也跟现在的社会问题有关,自己没什么钱,就过没有钱的日子,不要非得过富人的日子,那何必呢?特别是欣慕得有点发疯,不守本位,连穷的日子都过不下来,那欣慕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现在做不了菩萨,没有看破、放下的智慧、德行,那就相信有人有,相信也是有作用的,至少可以往生。我这辈子做不了,下辈子总行了,虽然迟了一点,但比较现实。你不服气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能还辗转落得更远,不现实嘛。你光看那些菩萨多好多好的,不好好的认识一下自己,就是脚根不着地,把自己都丢了,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你要是能脚根着地,法藏菩萨说你穷没有关系,我把我的给你,你转了种性马上就正定聚了,你就都有了。我们学佛法要是有信心,就没有太多的嫉妒,不仇富、也不嫌贫,就意味着我们相信有菩萨,对菩萨有恭敬,但是也不是没有自我,这叫分寸、真实。比较而言,有欣慕资格的,有好处,也有不好之处,从净土教信心的角度讲,是方便。《观经》的深信是分支,《大经》的深信是总说。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阿弥陀经》的信心

  《小经》的深信跟前面的二个比较,是十方的恒沙诸佛证明、劝你,一切凡夫一日、七日念佛就好,这事别人证明不了。虽然有成就是事实,但是有信心不容易,产品特殊,识货的太少。这个世界就是很奇怪,这个地方也不怎么样,所以历来圣人都很稀少,都是假圣人多、伪道德多、伪君子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已经习惯假货,因为自己都是做假高手,所以感应到的都是假的,但很多人不认识真的,假货也可以欺骗一通。信心也是这样,真正的能够证得信心成就的,将来也不会很多,我们世界有六十七亿,这也不多,但只要有,就有真货,就可以用。就像金字塔,有信心的就是塔尖上的,假的就是下面的砖头瓦块。

  净土教的殊胜处,本身安立的是凡夫立场,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是等级森严。中国人历来都是很有阶级性的,人就是有高低上下,内心深处就认可很多层次的阶级划分,这主要是道德上的阶级。以后大家都没有什么了,都差不多、都是穷人、都是没有什么修养的人,大家都是真正精神上的无产阶级。念佛人首先做个榜样,深信自己是罪的、恶的,都是等着阿弥陀佛来救济的,这是真正的与时俱进的文化、最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这是三经的深信,三经的深信皈依到佛的身上,就是就人立信。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信心有很多层面,善导大师最后指向到底信什么,就是要我们“一心唯信佛语”,唯信佛语就是皈依佛。净土法门重点就是三皈依,唯信佛说的话,不顾身、心性命,佛说让你怎样,你就怎样。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心二意,我自己的体会,凡夫都是很固执的,反正谁的话都不愿听,至少我就感觉到不喜欢听别人的话,别人指挥不太服气,即使再恭敬的人让我干事情,还是要愿意才去干。我们就是非常的固执、自私、刚硬、傲慢,不是那么柔顺的人,这种人都是要经过很多的痛苦之后,才会发现听佛的话是非常好的。就像有的父母非常好,小孩子越听话就越少遭点罪。“佛心者,大慈悲是。”绝对不会害你,而且方向不会错。但是我们听吗?其实我们对佛的话也是不听的。很多人是不想听,即使是想听也不行,习气太差了,你明知道是好的,要照着去做肯定有好处,但就是任性不信,这就是我们的局限。所以不能成就至诚心、光明心,就是不能够决定依行的缘故。

  其实 “信”不是理解了这个话,是要身体力行。佛就只有一点,让你念佛往生净土。“唯信佛语,不顾身命”,佛语就是要你命的,“南无阿弥陀佛” 不要多,就是要你皈命。但我们要命就不行了,这一下子本钱太大,就舍不得,这怎么能行呢?所以我们是其他人的话还容易听,佛的话是不容易听的。我们检讨自己,一天到晚没有几个念头听佛的话,都是自己瞎撞,撞破了头也还是觉得要按照自己的来,不是按照佛的来。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佛遣舍者即舍”,首先你要知道,佛让你舍什么?不知道就不会放下,佛告诉我们放下这个娑婆世界、放下自己的愿望,这就是随顺佛愿。我们放下这个世界,那这放下太大了,要舍下自己的苦乐是不行的。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一种被动的,我们实际上舍不掉,你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被动的舍,不舍也舍了。“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所以念佛就是真实行,“去处即去”就是沿着信心白道,舍掉东方去西方,这样才叫“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三个随顺。

  佛是有教导的,很多人诵经,想了解佛教,了解跟随顺是两码事,你都不了解,佛意就更搞不清楚。很多人糟糕就糟糕在佛教没有搞清楚,连真实教都不知道,《无量寿经》是真实教。“善导独明佛正意,矜哀定散与逆恶”,独明就意味着很多人不明白,佛正意就是要完全依阿弥陀佛的愿力,光明名号才显因缘,你都不知道,就随顺不了。人与人之间都是这样,你都不了解我的心意,即使是完全听我的,实际上也不对头,你了解了他,才能随顺他。佛心里的想法,本来是让你信心得往生,很多人就说要看破放下。这不是让你做的事情,你搞错了位置,这就没有了解佛意嘛,就没办法随顺。他也很想听佛的话的,一定要听!但搞错了,那听什么听?所以佛教的正意是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你自以为是,那不知道去哪里了,就建立不了信任。

  要知道在世间生活里,如果你的亲人、朋友没有能力了解你的意思,你就没办法要求他,他已经尽全力了,你就不要再赶鸭子上架,那没有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痛苦就是他怎么不按照我的要求呢?你就没有想到,你的心意他怎么知道呢?凡夫的心意相互之间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何况佛的心呢?所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随顺佛愿”,“意”、“愿”是有次第的,从“教”进入到“意”,“愿”是更高级的善巧方便。“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悲是通过“愿”来落实的,是有次第的方法。就像你了解了一个人的意思,了解后还有怎么去做,还有落实的方法,有完善的系统。虽然我们的信心不是大智慧,但是与真实相通,了解了当然就有自信心,就能够如实的去随顺佛法。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整理:如意审核:纯祥师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九讲:三心章,深心三(信心文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