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差別的,《觀無量壽經》以十九願爲主,十九願的人對阿彌陀佛是欣慕,跟本願的信心不一樣,本願信心是決定深信四十八願。十九願的人是發願要跟阿彌陀佛較量個高低的,當然這不是壞事,我們沒有資格去較量,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發願,我們都是被救濟的窮人。當然從佛的角度來講,他是用不著你去幫忙的,極樂淨土已經搞好了,你完全接受就好了。“使人欣慕”定位不一樣,信心的程度就不同。
有些淨土教的弘揚者講起淨土來,是怎麼怎麼的好、那些菩薩有多好多好,我們要向菩薩學習,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是欣慕法藏菩薩。菩薩已經看破了,我們也要看破;菩薩放下了,你看破了也要放下;不看破放不下來的,放下了才能自在,確實是這樣的步驟,真正的來過就要這樣。能看破還是很厲害的,我們就是沒有這種看破的眼睛,就要老實一點,承認看不破,相信有人能看破,這是不一樣的立場。這些也跟現在的社會問題有關,自己沒什麼錢,就過沒有錢的日子,不要非得過富人的日子,那何必呢?特別是欣慕得有點發瘋,不守本位,連窮的日子都過不下來,那欣慕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現在做不了菩薩,沒有看破、放下的智慧、德行,那就相信有人有,相信也是有作用的,至少可以往生。我這輩子做不了,下輩子總行了,雖然遲了一點,但比較現實。你不服氣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可能還輾轉落得更遠,不現實嘛。你光看那些菩薩多好多好的,不好好的認識一下自己,就是腳根不著地,把自己都丟了,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你要是能腳根著地,法藏菩薩說你窮沒有關系,我把我的給你,你轉了種性馬上就正定聚了,你就都有了。我們學佛法要是有信心,就沒有太多的嫉妒,不仇富、也不嫌貧,就意味著我們相信有菩薩,對菩薩有恭敬,但是也不是沒有自我,這叫分寸、真實。比較而言,有欣慕資格的,有好處,也有不好之處,從淨土教信心的角度講,是方便。《觀經》的深信是分支,《大經》的深信是總說。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阿彌陀經》的信心
《小經》的深信跟前面的二個比較,是十方的恒沙諸佛證明、勸你,一切凡夫一日、七日念佛就好,這事別人證明不了。雖然有成就是事實,但是有信心不容易,産品特殊,識貨的太少。這個世界就是很奇怪,這個地方也不怎麼樣,所以曆來聖人都很稀少,都是假聖人多、僞道德多、僞君子多。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我們已經習慣假貨,因爲自己都是做假高手,所以感應到的都是假的,但很多人不認識真的,假貨也可以欺騙一通。信心也是這樣,真正的能夠證得信心成就的,將來也不會很多,我們世界有六十七億,這也不多,但只要有,就有真貨,就可以用。就像金字塔,有信心的就是塔尖上的,假的就是下面的磚頭瓦塊。
淨土教的殊勝處,本身安立的是凡夫立場,跟過去不一樣,過去是等級森嚴。中國人曆來都是很有階級性的,人就是有高低上下,內心深處就認可很多層次的階級劃分,這主要是道德上的階級。以後大家都沒有什麼了,都差不多、都是窮人、都是沒有什麼修養的人,大家都是真正精神上的無産階級。念佛人首先做個榜樣,深信自己是罪的、惡的,都是等著阿彌陀佛來救濟的,這是真正的與時俱進的文化、最有時代特色的文化。這是叁經的深信,叁經的深信皈依到佛的身上,就是就人立信。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信心有很多層面,善導大師最後指向到底信什麼,就是要我們“一心唯信佛語”,唯信佛語就是皈依佛。淨土法門重點就是叁皈依,唯信佛說的話,不顧身、心性命,佛說讓你怎樣,你就怎樣。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叁心二意,我自己的體會,凡夫都是很固執的,反正誰的話都不願聽,至少我就感覺到不喜歡聽別人的話,別人指揮不太服氣,即使再恭敬的人讓我幹事情,還是要願意才去幹。我們就是非常的固執、自私、剛硬、傲慢,不是那麼柔順的人,這種人都是要經過很多的痛苦之後,才會發現聽佛的話是非常好的。就像有的父母非常好,小孩子越聽話就越少遭點罪。“佛心者,大慈悲是。”絕對不會害你,而且方向不會錯。但是我們聽嗎?其實我們對佛的話也是不聽的。很多人是不想聽,即使是想聽也不行,習氣太差了,你明知道是好的,要照著去做肯定有好處,但就是任性不信,這就是我們的局限。所以不能成就至誠心、光明心,就是不能夠決定依行的緣故。
其實 “信”不是理解了這個話,是要身體力行。佛就只有一點,讓你念佛往生淨土。“唯信佛語,不顧身命”,佛語就是要你命的,“南無阿彌陀佛” 不要多,就是要你皈命。但我們要命就不行了,這一下子本錢太大,就舍不得,這怎麼能行呢?所以我們是其他人的話還容易聽,佛的話是不容易聽的。我們檢討自己,一天到晚沒有幾個念頭聽佛的話,都是自己瞎撞,撞破了頭也還是覺得要按照自己的來,不是按照佛的來。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佛遣舍者即舍”,首先你要知道,佛讓你舍什麼?不知道就不會放下,佛告訴我們放下這個娑婆世界、放下自己的願望,這就是隨順佛願。我們放下這個世界,那這放下太大了,要舍下自己的苦樂是不行的。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對于我們來講,就是一種被動的,我們實際上舍不掉,你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被動的舍,不舍也舍了。“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所以念佛就是真實行,“去處即去”就是沿著信心白道,舍掉東方去西方,這樣才叫“隨順佛教、隨順佛意、隨順佛願”,叁個隨順。
佛是有教導的,很多人誦經,想了解佛教,了解跟隨順是兩碼事,你都不了解,佛意就更搞不清楚。很多人糟糕就糟糕在佛教沒有搞清楚,連真實教都不知道,《無量壽經》是真實教。“善導獨明佛正意,矜哀定散與逆惡”,獨明就意味著很多人不明白,佛正意就是要完全依阿彌陀佛的願力,光明名號才顯因緣,你都不知道,就隨順不了。人與人之間都是這樣,你都不了解我的心意,即使是完全聽我的,實際上也不對頭,你了解了他,才能隨順他。佛心裏的想法,本來是讓你信心得往生,很多人就說要看破放下。這不是讓你做的事情,你搞錯了位置,這就沒有了解佛意嘛,就沒辦法隨順。他也很想聽佛的話的,一定要聽!但搞錯了,那聽什麼聽?所以佛教的正意是要有善知識的引導,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你自以爲是,那不知道去哪裏了,就建立不了信任。
要知道在世間生活裏,如果你的親人、朋友沒有能力了解你的意思,你就沒辦法要求他,他已經盡全力了,你就不要再趕鴨子上架,那沒有用的。人與人之間的痛苦就是他怎麼不按照我的要求呢?你就沒有想到,你的心意他怎麼知道呢?凡夫的心意相互之間都沒有幾個人知道,何況佛的心呢?所以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隨順佛願”,“意”、“願”是有次第的,從“教”進入到“意”,“願”是更高級的善巧方便。“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悲是通過“願”來落實的,是有次第的方法。就像你了解了一個人的意思,了解後還有怎麼去做,還有落實的方法,有完善的系統。雖然我們的信心不是大智慧,但是與真實相通,了解了當然就有自信心,就能夠如實的去隨順佛法。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整理:如意審核:純祥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九講:叁心章,深心叁(信心文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