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落處,就是信佛這個人、信佛的心意。至少最表層要信佛語,只有通過信佛語才能進入到佛教、佛意、佛願裏,如果佛語都不信,那後面都沒有了。佛怎麼說的都不知道,他的心意你上哪去依據呢?所以我們對淨土叁部經核心的佛語多少要知道一點,《無量壽經》的本願文、成就文、付囑文,這些重要的經文我們不斷的重複,你一部經不能記住,但是一些重要的經文要知道並能夠信受,哪怕能夠依止這幾句佛語,就不會錯了,“就人立信”主要指向佛語,這個指導非常的重要。
與佛語相對的就是其他人的話,我們的耳朵根子都很軟,喜歡聽好聽的,別人說幾句好話,你聽得順耳、有道理,就懵了。你覺得有道理,未必。有些人聽經,覺得挺明白,其實你哪裏是明白?我們常說的經文,好難懂的,因爲佛意不是那麼好懂。難處就在你覺得很容易、明白,實際上是沒有明白,明白就好了。很多人聽經,哎呀,這個法師講得好明白,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那是你自己認爲的道理,當然你多少也要聽懂一點,要完全聽不懂,也沒辦法,所以相對于雙方都是困難的。由于好多障礙的緣故,我們有感情、喜歡自以爲是,諸多方面都導致在學佛法的過程中,隨便就落在你的業障裏面去了,而且你都不知道,還覺得在進步、聽明白了。如果完全聽不懂,你還多少知道沒聽懂、沒有什麼觸動、好煩惱,那還沒有掉進坑裏;如果覺得我很進步了、聽懂了,但實際上沒聽懂,還以爲聽懂了,那更壞了。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爲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善導大師“仰勸”,把我們都擡得比較高、勸導你,菩薩的發心跟我們比太不相同,勸有緣往生的人等,“唯可”沒有兩個,專心凝聚你的所有力量去信受奉行。現在菩薩的不相應教太多了,一旦相信了不相應教,就成了障礙,懷疑佛語、懷疑佛意就迷惑,“抱惑”就是自己心裏面有疑惑。有這種情況的就要特別提醒自己,你信心到底在哪裏?信的是誰的話?是不是這樣說的?……這就太多太多了,這是就外面的因緣、就佛說的話來建立信心。因爲信心我們不具備,你要從佛傳達過來的信息上面産生,這是第一個層次。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如果你的信心沒有真正建立,要你建立自心,就面臨著太多的考驗,會遇到“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動搖你。“別”就是分別,本來是這個意思,但一個分成了兩個、叁個就是“別解”;這樣的“行”也是別行,比如在佛的本願上,沒有完全的一以貫之,還是屬于淨土教,只是解得不對頭、行的也差了點。“異學”就不是學淨土叁部經,要麼學密宗的經典、學咒語去了;要麼學《金剛經》《法華經》《地藏經》去了。“異”就別異,“別”還是同中有別,同中分別還是有相同的,“異”已經是不一樣了,可能就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本來阿彌陀佛說我發願就是保證你一定可以往生的,這是正解,如果搞到一定要達到什麼樣、一定要念到多少聲、提了什麼要求,這是“別解”,但這還是淨土教;“異學”是搞到別的地方,見解自然不一樣,《金剛經》《般若經》裏依止的就不是佛願,念佛也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離遠了,離遠的不單是佛教,還有很多外道。
你可能遇到很多人,跟你的說法不一樣,同樣都學《無量壽經》和《觀經》,他的解說有可能是別解、別行;學佛法的同樣可能是異學、異見。因爲所學的不同,見解就不一樣,如果沒有真正建立金剛不動的深信之心,就被他給動搖、傾動了。別人的話也就像扳你信心,勁一大就把你給扳倒了。女衆特別容易犯這個過失,一聽了什麼,馬上就被人家說跑了,心思特別不堅定,很容易聽信別人的話,特別是容易被一些表面上比較有力量、有道理的說法說動;當然沒有建立真正的信心,男衆也一樣,這不分男女。只是在世間的體現裏,男衆顯得堅定一點。真正有金剛信心的人,什麼人來都不好使。
這裏面就有幾個層次決定建立自心,很多人就抱住佛說的話,但是不是真正的建立了自心?兩個相互關聯,但也還有差別,要不然善導大師也不會這麼講。開始的階段如果自心沒有建立,就先抱住“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抱住佛的願力,慢慢佛的話就會跟你的心融在一起,後面有幾個層次的信心,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金剛不動搖。所以現在淨土教好多都勸導專修、專念,就是抱住這句話,別的什麼都不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便。開始沒有別的依止情況下,就“南無阿彌陀佛”,什麼都“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順教修行。真正建立了信心,你才能夠順教修行、永遠的去除懷疑。
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雲: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雲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善導大師考慮得非常周到,智慧就像我們的眼光,凡夫的智慧眼光很淺薄、迷惑障礙很大很深。因爲你是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說你一定往生。如果別人引經據典的來告訴你:你有罪,你這個罪障凡夫,就憑你還能往生?你障礙還沒有去除,不得往生!你怎麼對付他?這時善導大師就跟你一個戰壕的戰友了,教你怎麼來對付他,你要打仗就要守住陣地,信心陣地稍微動搖一下就退了,就被別人給奪去了,考驗分成好幾波來。
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雲不生者,行者即報雲: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
要成就信心是需要經過考驗的,要不然就是假的,經過了考驗就過關了。“若有人多引經論證雲不生者”人家說你不能夠往生,你接招直接就是硬對硬:你說不能往生,我就說肯定往生!直接相對,先頂住!在臨到考驗的時候,很多人一下子就退了,那不行!先頂住了,理由往後面再找。爲什麼“不受汝破”?人家武器先進,也是引經據典的來說法,並不是自己亂說,這個經論也是佛說的。這下子壞了,你說相信佛說的話,別人也是用佛語,用你的矛攻你的盾,這怎麼辦?這一下好像佛跟佛打起來了,你總不能說我信這個、不信那個,那到底信不信佛呢?你首先要說:你說的經論我也都仰信。
好多人在這個地方犯毛病,攻擊別人都不是佛教,不能這樣破,明明都是佛經,怎麼說那不是佛教?那不能行的,頂是頂住了,問題是毛病也暴露出來了。既然是有根據的佛說的話,怎麼能說那不是佛教,打法就不太先進。我們說我也相信這是佛經,但是佛說《金剛經》《法華經》《地藏經》的時候,不是跟《觀經》或《無量壽經》一個時候說的、也不是在一個地方說的、也不是對著同樣的人說的,所以利益也不一樣,有好多的不同,雖然同是佛說的話,但是還有這些區別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
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爲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
佛說這些經的時候就不是說《觀經》和《彌陀經》的時候,時不同當然就不一樣。佛講說的那些五戒十善、六度萬行是人天菩薩的解和行,你不要用那個經來量這個經,這是時候不一樣、方法不同的藥方,不能拿那個藥來頂這個藥,因爲不是一個時候說的,對著的人也不一樣。《觀經》定散二善就是爲了現在的一切凡夫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就證明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到最後還是把那些經給否了。我們現在信的是淨土的經典,佛說淨土經典時就不是說那些經的時候,那些經我雖然也信,但時候不同,其實對于我來說也就是沒用,我現在就信佛說的這一段,所以佛的話也要選擇,叫選擇本願。
對人也是這樣子,如果要找一個人說話的毛病,就太多了,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不同的人說,還能找不出毛病來?世間本身就是矛盾的,早上和晚上就是兩回事,兩回事就有矛盾和對立。我們做的很多事情,昨天這樣想,今天就這樣講了,同一個人也不一樣的。
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整理:隨順如意審核:純祥法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講: 叁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