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随便错认,很多人是这样,根本都没有很强烈的愿意往生的心,没有经过善导大师讲的“三定死”的体验,连真正愿意往生的愿望都没有生起,然后就获得了往生,这肯定是不真实的,虽然不见得所有的经验都一样,但是信心的真实应该也有特性。在真正接受他力的过程里,有对自己的一个像死了一样的过程。虽然不见得能够认知妄想和执着,但是也有它的对治作用。这是第一个对普通解行不同的人,相对还容易对付一点,你会想,这些人跟我修学法门不同,没必要理会他,会认为这种人不值得信任,还容易把他推翻,但是后面的就不容易推翻了。
就人立信——建立清净信心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佛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这是讲第二个信心,获得信心的人有个决定信相。
我们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高僧,很难说有证得了登地菩萨的,我们信很多法师、信过去的善知识解释净土教的说法,比如像净空法师还有其他一些法师,肯定不能说他是登地的菩萨。凡是立了要达到什么样标准的,因为他引净土的经论说:如果没有达到这样,你就不能往生。就是“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很多人就会说:人家那个法师都这样说了。因为你相信他是大法师、他是菩萨,这里面就有很大的考验性了。外面的人说,你还是容易推翻的,但是说净土教的、甚至很有名的法师都这样讲,这里面善导大师讲的是地前菩萨,一地以前的菩萨有些是信位的菩萨,从显现来说,佛教史上龙树菩萨是得了一地的菩萨,中国的菩萨通常没有,智者大师都没有达到登地,智者的师父都没有,就是这样的高僧都没有,就很难说有登地的菩萨。这些都算起来跟你讲,引经论说你不能往生。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容易堕在这里面。
“若一若多”不是一个,好多个法师可能都是这么讲,“皆引经论”,他也不是自己讲,是引经据典的来跟你说“证言不生”,这样不能往生、这样也不能往生,你看经上都这么讲了,你就“我亦未起一念疑心”,这可就难了,不是你的力量所能抗衡的,没有获得往生信心经验的人是绝对过不了这一关的。如果过了这一关,就是“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这个名词不一样了。获得了往生,信心的清净性也还是不太行的,信了佛力,只是仰信,接受了名号、接受了佛的慈悲,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我虽然相信能够往生,但是对佛经还是很迷的,就是迷信。如果真的接受了佛的名号、愿力的经验,那怎么样都不会动摇!但是不动摇不见得就能理解。在这里就不一样了,如果一些法师跟你说,你都不动摇,信心相对来讲就比较清净,从某种意义上级别就提高了,叫“清净信心”。
很多人就分不清楚法义的真假,表明你的信心就不清净。听这些法师讲、听那些法师讲,就不知道哪个法师讲的是对的了,然后就乱信,很多人堕在这个阶段里面。“就人立信”在这个时候,你就要相信佛这个人。很多人对佛没有亲近感,那么在选择听法的善知识的因缘上,就存在一定的打赌性。其实老实说你也不知道我到底怎么样,如果相信我,肯定还是有一点打赌性的,这里就涉及到一定的因缘。当我们去接受法义的时候,特别是要做抉择时,就要从这些善知识里面选择一个,变成了信任他比对其他的还更信任一点,但是你未必能理解他,他就一定比其他的法师好吗?那不见得的,但是在你的信心里面,他就起到了一个你跟佛之间的介绍人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不能确定,这也跟你的用心有关系。有的人可能跟佛的机缘成熟了,这时就逼迫着他要选择一个,很多人不选,就一直处于东一下望两眼、西一下望两眼的阶段,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好像很好,其实不怎么样。很多人拖得时间很长,觉得这个也是善知识、那个也是善知识。不要说我们这种凡夫的心力,人家那些学圣道的,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都有专一性,专一是非常重要的。不专一是很大的弱点,你如果被扰动了,显然就是信心不清净,这实际上就是对佛的信心不清净、对善知识的信心不清净。
原因的归结处是“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你能立住脚跟的原因,不在于哪个人,在于佛经上的话。我们每一次学《无量寿经》都在念成就文,那么几个字要言不凡,是非常不容易契入的。因为那是成就信心、现在获得往生的教证,就是根据。很多人讲临终往生,因为他是不太知道成就文。成就文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话说得并不多,其他的三辈、九品可能说的还蛮多,说信心这一段,就这么一点话,但“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过你真正要追求的过程里,要去确定佛真的是这样说的,我跟你所讲说的,也是佛经上的,你如果比较较真,就要确定这个话确实是佛说的,然后就会去跟佛较真。
其实更多的人是说了一万遍的话也还不在意,我们就是为了证明佛说的这句话“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讲来讲去就是跟你说这句话、在这句话上确定下来,“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就往生了。我们绕了太大的弯子了,讲了很多很多,你只要集中在这一句话上面,确认这句话是不是真的?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果确定了,就是“决定了义”,“了义”成就的“了义”,然后就“不为一切所破坏”,至少我自己在这个过程里面是这样的。
凡夫都是这样,对善知识没有那么容易相信,但是你不相信就好好的用心,好好的去念佛、看经典,左对右对经上讲的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很多人连往生信心都没有,就谈不上清净信心了。其实信心只要有一个,就全有了,因为信心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在佛那边回向过来都是一样的,但在显现的方面上智慧度还是有差异,往生信心和清净信心就是差异。有些人即使有了信心,但经过别人这么一考验,他虽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往生,但被法师左引右引的引糊涂了,还觉得人家引得很有道理,至少对别人能不能往生可能未必有那么坚定,说起来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即使是自己有经验,相信自己能往生,也就不行,所以经验跟经典的相应也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二破。
就人立信——建立决定上上信心
纵使初地以上,十地以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第三破是“决定的上上信心”,信心可以说是程度不同的,相同的一面都是往生决定,但是遇到不同的考验,你的显现就不一样了。这不是普通人了,是“初地以上,十地以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都是大菩萨这么说,说你通过念“南无阿弥陀佛”,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往生这个事情可能打点折扣。很多善知识也会这样,因为他不是佛,多少说的会有点含糊。比如说还是要修点菩提心好、还是要有点智慧,就会模模糊糊的给你加进一点东西,不会说得那么肯定。不像佛说的就是“乃至一念”就“即得往生”,所以很好的善知识比较难得。
现在信息发达,我也看了很多藏传佛教的法师所讲的净土教,藏传佛教都是转世上师,他们是比较殊胜的,对净土教普遍都尊重,都相信能往生,但是说现在就能往生,凡夫“乃至一念”就能有信心,就没有那么肯定了。他一不肯定,很多人就认为,哎呀,人家是大菩萨,是从极乐世界来的,说的还有错?那么你说的可能就不行了。
而你是“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这是“不生一念疑心”,我们是念念疑心,每一念都是怀疑的。如果你经受住了这种考验就不得了了,佛逐渐的在你心里面就坐得越来越稳了,那些人的位置通通都让出去了,就“增长我决定上上信心”。要不然,你一会儿信佛、一会儿信别的修行者,念《法华经》《金刚经》《地藏经》的就过来了,坐在你这里,你就人立信就信他去了;或者信一个大法师,哎呀,那个怎么怎么样的,就信他去了;又讲个大菩萨,你又信他去了。这很容易的,我们凡夫众生就是妄想、执着没有皈依处,信心都是不经量的。
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整理:随顺如意审核:纯祥法师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一讲: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