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一講:叁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P2

  ..續本文上一頁要隨便錯認,很多人是這樣,根本都沒有很強烈的願意往生的心,沒有經過善導大師講的“叁定死”的體驗,連真正願意往生的願望都沒有生起,然後就獲得了往生,這肯定是不真實的,雖然不見得所有的經驗都一樣,但是信心的真實應該也有特性。在真正接受他力的過程裏,有對自己的一個像死了一樣的過程。雖然不見得能夠認知妄想和執著,但是也有它的對治作用。這是第一個對普通解行不同的人,相對還容易對付一點,你會想,這些人跟我修學法門不同,沒必要理會他,會認爲這種人不值得信任,還容易把他推翻,但是後面的就不容易推翻了。

  就人立信——建立清淨信心

  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爲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佛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爲一切所破壞故。

  這是講第二個信心,獲得信心的人有個決定信相。

  我們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高僧,很難說有證得了登地菩薩的,我們信很多法師、信過去的善知識解釋淨土教的說法,比如像淨空法師還有其他一些法師,肯定不能說他是登地的菩薩。凡是立了要達到什麼樣標准的,因爲他引淨土的經論說:如果沒有達到這樣,你就不能往生。就是“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很多人就會說:人家那個法師都這樣說了。因爲你相信他是大法師、他是菩薩,這裏面就有很大的考驗性了。外面的人說,你還是容易推翻的,但是說淨土教的、甚至很有名的法師都這樣講,這裏面善導大師講的是地前菩薩,一地以前的菩薩有些是信位的菩薩,從顯現來說,佛教史上龍樹菩薩是得了一地的菩薩,中國的菩薩通常沒有,智者大師都沒有達到登地,智者的師父都沒有,就是這樣的高僧都沒有,就很難說有登地的菩薩。這些都算起來跟你講,引經論說你不能往生。我們特別容易相信、容易墮在這裏面。

  “若一若多”不是一個,好多個法師可能都是這麼講,“皆引經論”,他也不是自己講,是引經據典的來跟你說“證言不生”,這樣不能往生、這樣也不能往生,你看經上都這麼講了,你就“我亦未起一念疑心”,這可就難了,不是你的力量所能抗衡的,沒有獲得往生信心經驗的人是絕對過不了這一關的。如果過了這一關,就是“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這個名詞不一樣了。獲得了往生,信心的清淨性也還是不太行的,信了佛力,只是仰信,接受了名號、接受了佛的慈悲,但是沒有真正的理解。我雖然相信能夠往生,但是對佛經還是很迷的,就是迷信。如果真的接受了佛的名號、願力的經驗,那怎麼樣都不會動搖!但是不動搖不見得就能理解。在這裏就不一樣了,如果一些法師跟你說,你都不動搖,信心相對來講就比較清淨,從某種意義上級別就提高了,叫“清淨信心”。

  很多人就分不清楚法義的真假,表明你的信心就不清淨。聽這些法師講、聽那些法師講,就不知道哪個法師講的是對的了,然後就亂信,很多人墮在這個階段裏面。“就人立信”在這個時候,你就要相信佛這個人。很多人對佛沒有親近感,那麼在選擇聽法的善知識的因緣上,就存在一定的打賭性。其實老實說你也不知道我到底怎麼樣,如果相信我,肯定還是有一點打賭性的,這裏就涉及到一定的因緣。當我們去接受法義的時候,特別是要做抉擇時,就要從這些善知識裏面選擇一個,變成了信任他比對其他的還更信任一點,但是你未必能理解他,他就一定比其他的法師好嗎?那不見得的,但是在你的信心裏面,他就起到了一個你跟佛之間的介紹人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這個階段不能確定,這也跟你的用心有關系。有的人可能跟佛的機緣成熟了,這時就逼迫著他要選擇一個,很多人不選,就一直處于東一下望兩眼、西一下望兩眼的階段,這個也好、那個也好,好像很好,其實不怎麼樣。很多人拖得時間很長,覺得這個也是善知識、那個也是善知識。不要說我們這種凡夫的心力,人家那些學聖道的,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都有專一性,專一是非常重要的。不專一是很大的弱點,你如果被擾動了,顯然就是信心不清淨,這實際上就是對佛的信心不清淨、對善知識的信心不清淨。

  原因的歸結處是“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你能立住腳跟的原因,不在于哪個人,在于佛經上的話。我們每一次學《無量壽經》都在念成就文,那麼幾個字要言不凡,是非常不容易契入的。因爲那是成就信心、現在獲得往生的教證,就是根據。很多人講臨終往生,因爲他是不太知道成就文。成就文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話說得並不多,其他的叁輩、九品可能說的還蠻多,說信心這一段,就這麼一點話,但“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過你真正要追求的過程裏,要去確定佛真的是這樣說的,我跟你所講說的,也是佛經上的,你如果比較較真,就要確定這個話確實是佛說的,然後就會去跟佛較真。

  其實更多的人是說了一萬遍的話也還不在意,我們就是爲了證明佛說的這句話“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講來講去就是跟你說這句話、在這句話上確定下來,“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就往生了。我們繞了太大的彎子了,講了很多很多,你只要集中在這一句話上面,確認這句話是不是真的?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如果確定了,就是“決定了義”,“了義”成就的“了義”,然後就“不爲一切所破壞”,至少我自己在這個過程裏面是這樣的。

  凡夫都是這樣,對善知識沒有那麼容易相信,但是你不相信就好好的用心,好好的去念佛、看經典,左對右對經上講的是不是這樣的意思。很多人連往生信心都沒有,就談不上清淨信心了。其實信心只要有一個,就全有了,因爲信心是沒有什麼差異的,在佛那邊回向過來都是一樣的,但在顯現的方面上智慧度還是有差異,往生信心和清淨信心就是差異。有些人即使有了信心,但經過別人這麼一考驗,他雖說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往生,但被法師左引右引的引糊塗了,還覺得人家引得很有道理,至少對別人能不能往生可能未必有那麼堅定,說起來不是那麼理直氣壯。即使是自己有經驗,相信自己能往生,也就不行,所以經驗跟經典的相應也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二破。

  就人立信——建立決定上上信心

  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雲:釋迦佛指贊彌陀,毀呰叁界六道,勸勵衆生,專心念佛,及修余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第叁破是“決定的上上信心”,信心可以說是程度不同的,相同的一面都是往生決定,但是遇到不同的考驗,你的顯現就不一樣了。這不是普通人了,是“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都是大菩薩這麼說,說你通過念“南無阿彌陀佛”,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就能往生這個事情可能打點折扣。很多善知識也會這樣,因爲他不是佛,多少說的會有點含糊。比如說還是要修點菩提心好、還是要有點智慧,就會模模糊糊的給你加進一點東西,不會說得那麼肯定。不像佛說的就是“乃至一念”就“即得往生”,所以很好的善知識比較難得。

  現在信息發達,我也看了很多藏傳佛教的法師所講的淨土教,藏傳佛教都是轉世上師,他們是比較殊勝的,對淨土教普遍都尊重,都相信能往生,但是說現在就能往生,凡夫“乃至一念”就能有信心,就沒有那麼肯定了。他一不肯定,很多人就認爲,哎呀,人家是大菩薩,是從極樂世界來的,說的還有錯?那麼你說的可能就不行了。

  而你是“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這是“不生一念疑心”,我們是念念疑心,每一念都是懷疑的。如果你經受住了這種考驗就不得了了,佛逐漸的在你心裏面就坐得越來越穩了,那些人的位置通通都讓出去了,就“增長我決定上上信心”。要不然,你一會兒信佛、一會兒信別的修行者,念《法華經》《金剛經》《地藏經》的就過來了,坐在你這裏,你就人立信就信他去了;或者信一個大法師,哎呀,那個怎麼怎麼樣的,就信他去了;又講個大菩薩,你又信他去了。這很容易的,我們凡夫衆生就是妄想、執著沒有皈依處,信心都是不經量的。

  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整理:隨順如意審核:純祥法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一講:叁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