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就人立信(三)
讲解:纯祥法师
就人立信——仰信佛智
“就人立信”的“人”是指释迦牟尼佛,因为佛是满足大悲的人、如语者、实语者,他是在实相中观察一切事物。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虚妄中的,只有佛才是真实、清净的。其实“就人立信”不只是释迦佛、阿弥陀佛方面,“人”同时也指我们自身,前面就有“建立自心”。同时“就人立信”里由于有四重人的考验,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就人”中的“人”,信心是源于所信的对象,从所信的对象上来说人,信心就是信这个“人”。在两种深信里“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其实这个“自身”也是“人”,“二者深信彼佛”也是“人”,但核心是指佛,这叫“就人立信”。
信心有往生信心、清净信心、决定上上信心、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所以信心还是有差别的。获得往生有同一性,之所以有清净信心跟往生信心的区别,主要是在理解智慧上面有差别。获得了往生信心是信佛的心,信佛,佛是法体的成就、佛的愿力光明有不可思议的一面。不可思议从我们相信的角度来讲叫做“仰信”,“仰”就是有不理解的地方。获得了往生决定信心经验的人,虽然相信了佛的誓愿名号,但这种信有对佛不了解的层面,即使获得了信心也有不清净的性质,由于不了解就有迷,就有污染性,但也是可以获得往生的。很多人不太理解,觉得获得了信心就一定很有智慧、对佛经都知道了,不是这样的。
1.信从闻生是一种体验
信心是一个成就体验,体验跟道理有点不同。在信心成就的因缘里,有些人通过讲说就能够获得,像禅宗的开悟,开悟的情况不一样,最厉害的人,老师只要跟他说一句话,他一下就开悟了,也没有通过学太多的东西和理解,这是根基很成熟的人;有的人要通过一定的参、悟,经过一个过程获得,但都是从因缘上获得,不是光理解了,是体验。往生信心的获得,重点的因缘是“闻其名号”,“闻”不只是一个道理,很多莲友只是接受道理了,但是没有经验,经验和道理不是一回事,有时也很难区分。因为有的人确实就是没有很明显的过程,像刚才讲的有的根基很成熟的人,确实就是一听到,马上就获得了信心。但是有些人没有比较强的往生愿心,只接受道理就觉得可以了,这样是不行的。很厉害的成熟开悟人,他本身就像水已经烧到90多度了,再加把火一下就开了。很多人往生净土的愿望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一听到佛的愿力马上就接受并获得了信心,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经验,这是一个微细的地方,获得信心的真假,还是比较难区分、有一定的困难。
近代的“亲鸾会”就讲一定要经过三愿转入、或“三定死”的经验,就是用一些模式来检验。禅宗的开悟也是这样,哪些是假的,有时自己也不知道。像我们这里,很多人没有信心,但是他也觉得有了信心,是真的还是假的,也比较难区分。日本由于发展得比较成熟,有很多种方式检验真假,当然检验的方式也是根据经典,或者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但往里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未必全部都套得上,每个人也不见得。我们首先要知道信心不单是一个道理,不是你知道了这回事、接受了就可以了,有一个经验,佛法里面叫从因缘上获得的,禅宗叫“外门而入不是家珍”,最主要不是通过思维获得的,如果你说我开始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不是这样的!因为往生愿望的实现,已经超过了道理,不光是思维的问题,信心有超过思维层面的意思。
2.信心经验的获得源于名号
信心经验的获得源于佛的名号,通过佛愿的生起本末获得。但是获得了信心,对于佛法、对于净土的种种方面也未必理解,这很正常。所以即使是获得了信心,也不见得就了解净土。禅宗也是这样,即使开了悟,也不是很了解佛经的内容,这是需要明了的地方。
我们现在的学习出现了一个弊端,就是讲的知识太多了,使得很多莲友的用心跑到知识上面去了,就好像要成为学者一样。净土教在发展到后期确实出现了很多学者,摄入了很多的知识。信心的经验获得以后,能从信心里面能很好的理解佛法,使整个佛教的知识能够融进来。而我们本身就不是学者,也没必要去当学者。学习净土教最主要就是要获得信心成就,往生的愿望生起来没有?其他的知识理不理解不是重要的。当你没有获得信心的时候,获得信心是最重要的,学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信心,佛门里有一句话叫“到老一场空”,你学得整部经书都会背,没有信心,还是得不到往生的。
如果学禅宗开悟了,他不通经的话,讲经也是乱说的。如果你获得了信心后,再好好的学经,从道理上慢慢解释信心是怎么回事,这叫以教来印心。信心是一种经验,他到底是什么,就依佛经来印证,信心就是信佛。对于佛,你还不太了解,就依经教来展开信心里面的内容,这叫以教来印心。
所以信心是一个成就,再通过提升,正确理解了之后,信心就比较清净,相对应的层次就是地前菩萨的考验。“决定上上信心”的程度就更高了,即使是菩萨来考验你,都不被动摇了。因为考验你的人地位很高了,你的信心都能够抗得住他的考验,说明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是“决定上上信心”了。
信心如果从佛的方面来说,是一样的,在我们这边展开,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历代的净土宗的祖师也有不同信心,有像龙树菩萨这种大菩萨的、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也有像亲鸾大师这样的,所以亲鸾大师说“我的信心跟老师是一样的”。就是往生是一样的,都是从佛那里来,但是要说信心的里面的性质还是有差异的,这里特意的提出来说一下。
就人立信——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
最后一种就是“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就是连一念的怀疑心都不生起,这就非同寻常、程度最高了,即使是那么多佛来说你不能往生,你从心上面也连一念的疑退心都不起。《往生论注》里面提了一下,“念”是一念,“不起一念”就是从心上面生起的一念。
1.凡夫在念念生灭之中
这里说一个基础知识“念”,佛法最小的单位是用“生灭”来划分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原子或者电子组成,就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空间的组成最后分下去,分到差一点就没有了,佛法里面叫邻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一个集团,比如黑板、椅子都是一个集团,像面粉微尘分到最后快没了,佛法里把这个空间单位的微尘叫做邻虚。
我们心的状态处于很快的生灭、生灭之中,有生有灭就有时间概念,生灭按照《往生论注》里昙鸾大师的解说,一百个生灭为一个刹那,六十个刹那就是一念,从最小的单位到一念,心至少有六千个生灭。【1念=60刹那,1刹那=100生灭,1念=6000生灭】一刹那已经是非常快了,是弹指之间,但是一念是六十个刹那。实际上“念”更像一个时间单位,生灭是最小的单位。我们的心念通常只是说刚才想了什么,如果按照生灭来讲,已经经过了六千个生灭了,所以心念非常难以控制。
我们只能观察到念头的刚才想了什么,就是这“一念”,其实这“一念”里已经不是一念了,已经有这么多的过程在里面。所以讲治心犹如治四十里流速的大河,心念的速度由于速度非常的快,一念里面都有六千个生灭,这样使我们根本都观察不到,连看都没看到,刷的一下就过去了。心里面一刹那之中的那个内容你都没有发现,六千个生灭就过去,有好多、好多的内容了,等于是一个集团,像一条大河一样流过,所以人的心念是一个相续的集团。
如果你不去念佛,心的状态就是一念念的。只要是在凡夫的状态里,肯定就是在一生一灭之中,所以我们一天天老了,为什么不能够返老还童呢?凡夫是生了灭、生了灭,心念就是在这样的运行之中,所以就不能够倒转时光。而且你心里念什么,在运行中是做不了主的,由于生起不随你控制,想什么就是一个业力,我们的心已经是一个业果了,妄想纷飞的速度非常快。
2.凡夫在妄念相续的业果之中
圣道修行,感觉刚才起了坏念头,就知道要用“戒”把它止住,不让它继续往下流,这只是“戒”的层次,再高一点就是“觉”。对念头里面的内容有所觉知,就到了“止观”的范围。我们凡夫的性质引源信法师法语“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也就是念头,你的生灭实际上的构成是虚妄的,本质上根本控制不了,你起的念头已经都晚了很多,当你知道念什么的时候,已经是妄念在很快的运行了。所以妄念是我们本质,你是离不开这个性质的。
虚妄①:遍计所执性
“妄”跟“真”相对,所有心念的本质就是生灭性,也就是无常性。从更细微处来看,《唯识学》里有二个术语叫做“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主要用来区分心念的“妄”和“真”。这个遍计的执着性质,由于我们有对“我”的执着,其实“我”本来是没有的,你到哪里找都找不到,虽然说天天都说“我”、感觉也是“我”,但是真正去找,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就是一种没有而执着有,就是虚妄的。这有点像龟的毛、兔子的角一样,或像虚空里面的花。大家知道,兔子是不长角的、龟也没有毛,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想像成兔子有角、龟也长毛,或者人坐久了,一站起来眼冒金星,其实金星是没有的,但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就会眼冒金星。有一些东西不存在,由于病态而显现出来。一般说第一层次的妄想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计有”,“遍计所执性”就…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