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最虚妄的一种,佛经里经常打的比方就是人得了色盲病,他所看见东西的颜色就不正常。这就是虚妄的病态,跟我们平常的感官都不相应,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把他想象出来,本来兔子不长角,但是别的东西长了角,兔子也是存在的,把这两个东西搭在一起,就变成了兔子角,其实没有。我们如果按照通常的认知,也觉得“遍计所执”是完全、低层次的虚妄,凡是这种想法,肯定就是虚妄的,但是这也是一种习气。要说完全虚妄、像梦一样,但在做梦时并不是完全没有,兔子虽然没有角,人在打妄想时,把兔子安上角,这个东西就完全在你的想象之中,这显然就是妄想了。现在很多人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玩各种游戏,把自己想象成国王啊,什么的,这个就是最低程度的妄想。

  虚妄②: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就是因缘而生的妄想,比如这个粉笔和黑板大家都看得到,按照凡夫的境界来看是因缘所生的、实有的、真正存在的、正常的。我们一般说的真实是可以用的,不是梦里面的东西。粉笔有实在的感觉,也能够写字,我们能够住在这上面,跟前面那个相比,说起来比较牢固。做兔子角的梦,必须维持那个状态,如果一出来马上就没有了。相对来讲,这个状态按照世俗人的执着,比较真实,但是实际这种存在也是通过感观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现象,都是通过我们的心念,这在更高级的状态里其实也不是真实。佛经里经常讲水,我们看起来是水,到天人那里就转变了,就是琉璃。所以,你看见的也不是真正存在的,但是对于我们人来讲就是一个坚固的习气,大家都可以共用,都认为是那样的。

  3.佛是最终极的真实性

  我们首先要知道,你所念的佛不是龟毛兔角,要把你的想象区分开了。很多人说极乐世界可能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因为现在人的妄想很丰富,做大型网络游戏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虽然不是完全的龟毛兔角,但也有点相似性。我们念佛,首先要确定佛是真正存在的,不是你的想象。但是这比较难划定,因为我们连界限都划不清楚,搞不懂哪跟哪儿。这是佛法里面的一种划法,这二个是不同程度的虚妄。佛不是缘起性、不是生灭性,佛是世间最终极的真实,真正的真实性。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生灭心不断的堕在这种龟毛兔角的妄想之中,因为“我”都是不存在的,我们随时就是生生灭灭,随时执着“我”的存在,这就是一个妄想。在有“我”的妄想的所有环节里,都容易起执着,这是我看见的、这是我们的教室,完全都在虚妄中执着、在虚妄中运行,而且这个妄想的速度非常快,你都不认知的。

  源信法师说“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不要在你那里确定,我这“一念”肯定就是对的。你这“一念”都已经是六千个生灭了,都不知道打了多少妄想了?所以你任何的念头不要确定肯定是正确的,有人问我这样想对不对呀,那肯定是妄想!如果去审定的话,我们就是处在妄念之外没有真实的心,因为凡夫整个世界显现的,所起的念头、所观照的全部都是妄念,没有真念头。所以你本质上就是妄念,没有真实念,包括念佛时的心都是这样的,注意,如果来审视自己念佛的这个心,也全都是妄念的性质,所以“妄念之外别无心也”。“别无心”就是没有真实心,然后一直到临终都是妄念凡夫。我们是被这种很强大的相续轮回的业力所推动,这就是妄念的推动力量,从生到死一直都在妄念当中运行,如果从微观的观察角度来讲,没有一念是清净真实的。

  4.“妄”+“念”+“佛”=信心念佛

  念佛时要知道,你是用妄念的心来念佛,由于这种心是虚妄的,我们对佛的名号和愿力的性质,其实是不了解的。所以佛通过名号因缘、愿力光明因缘摄你往生,你就获得了信心。这个信心就是从佛的真实中回向来的真实心,所以这个信心与你的妄心是不一样的。“妄”、“念”、“佛”放在一起,我们在声声念念中念这个佛,凡夫的性质本来就是虚妄的,你通过佛的回向获得信心,信心就是佛的光明,说起来就是佛的心给了你,你就在生灭之中有一种真实心,所以佛不是念。

  善源老师的回向偈说“佛即非念兮本愿慈摄”,佛不是念,佛是本愿,是由佛的本性中所起的,愿心就是由于本愿的心住持了你的心,你获得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真实心,信心就属于真实的心、清净的心。名号就是至心,至心就是清净的心,他不是我们这种生灭刹那流转的心。佛通过名号把清净心回向给我们,我们就具备了这种信心,然后你再信心念佛。所以信心念佛与凡夫的妄念念佛有本质上的不同,信心本身已经改变了你心的性质。

  “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即使是获得了信心的人,心起念头的时候,由于对佛不理解,源于习气的原故,你肯定还是会起怀疑心的,你不了解,肯定就会阻住产生怀疑。“不起一念”就指在心念上面对佛都不起一念疑心,这是非常厉害的,就不是普通人具有的性质了。即使是很多佛来跟你说,都不被他所破坏。

  就人立信——一佛一切佛

  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

  善导大师讲了理由,我们会搞糊涂,前面说“报佛化佛,辉光吐舌”来跟你说不能往生,好像考验你一样,但是又说“一佛一切佛”,“一佛”就是“一切佛”。好多人问,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区别?“一佛一切佛”就是一即一切,这就不是我们妄念的境界了,是华严的不可思议境界。由于我们对“一佛一切佛”不能够理解信受,显然后面的“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的道理就会有障碍,这几方面就是佛的知见、佛的解、佛的行、佛的证悟、还有佛的果位,佛的大悲心是没有差异的,就是平等正觉。我们由于智慧差的缘故,还会在这里分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就是有生灭、有妄想的凡夫,妄想分别就把佛分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实在佛那里是没有的,但是在我们这边就有。所以你要能够理解信受“一佛一切佛”,就不存在什么考验的问题了,就过了关了。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所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佛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如果你不理解,善导大师还讲了一下道理,“如似”就像制度一样,佛跟佛之间是不会打仗的,每一个佛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这个佛说的跟那个佛说的完全是两回事,那是你听错了、理解不对。比如释迦牟尼佛说要我们行十善,弥勒菩萨来绝对不能说要我们杀生,那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弥勒如来那里说你们不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在这呆着,这也是不可能的!佛那里是没有矛盾的。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无量寿经》,要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另外的佛竟然跟你说不是这样的,那两个佛岂不打起来了?所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就人立信——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阿弥陀经》里,十方佛都给你作劝说、证明,就是能够往生!释迦牟尼佛来化导我们,也就是十方佛都在化导我们。释迦牟尼佛做到的事情也包含了十方佛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要在这里面比东比西的,觉得释迦牟尼佛好像本事就要差一点,就不如阿弥陀佛,其实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有同一性的,可以说是一尊佛。

  我们说一佛就不能够是两个佛了,其实说两个佛是也可以的。凡夫就是这样,说一个就是执着一个、说两个就是两个。我们就是妄想凡夫,不能够透达实相境界,就是没有智慧的缘故才执着分别,没有办法。所以佛就借着我们的执着、分别让我们往生,但在获得信心的这个地方,你也不要太去分别了,所以“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这些内容蛮多,先大致说一下,信心是很重要的地方,这里了结在“就人立信”上。由于我们因缘上没有见到佛,佛法的善知识普遍都劝导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诸佛,但大家的整体因缘里面,不管是莲友、出家人、在家人都劝导我们往生净土,其实显现的性质是接近的。只是这些显现的劝导没有像佛劝说的这么究竟圆满,但都是劝导我们往生西方。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能体会到,只要信佛的人,往生西方的思想,整个佛教界是统一的,没有人反对,这一点是一致的。但是这个地方诸佛来证明,就不只是这个,他说一日、七日;一念、十念,决定往生,这是佛的劝导证明。

  好!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学到这里。

  录音:白莲花整理:随顺如意审核:纯祥法师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