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相”是不离“心”的。其实我们大家都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从外表样子看几乎是共相的,好象没有什么差异,念佛的声音不过只是男女老少的差别,但是这个“心”的差别就大了。由于我们现在的人都是属于目光短浅,没有什么心思的,所以这个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就很重要了。这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方式是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的,样子极为简单,但是重点要落在“称念”的用心上面。?
所以这条愿的愿文它不只是“乃至十念”,这一个样子,一个相,前面还有什么?前面还“至心信乐,欲生”有这三种心,不是一个心,而是三个心,这个就难了。阿弥陀佛说如果我成佛的话,十方众生这个念佛的心是“至心”(第一个),“信乐”(第二个),“欲生”(第三个),所以这条愿也叫“本愿三心之愿”。
我们念佛要了解这三种心,当然我们现在还活着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跟谁比呢?与临终五逆十恶的人比,那五逆十恶的人他没有时间研究“至心、信乐、欲生”,来不及了,他就直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他就只有等到去了极乐世界再去弄明白了。
但是我们在这里念佛,你为什么没有往生呢?好多人说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发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不知道往生很简单,不知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内容。那你现在你知道这个内容了,其实就是念佛必生净土的,很简单。但是很多人说我念了,我怎么感觉我没有往生呢?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拿你的感觉和想法和这个三心对照一下,为什么没有往生呢?
至心,就是真实心,全无虚伪的至诚之心。这个至诚心是用观经里面的说法,观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在上品上生章里面,告诉阿难尊者,说“具三者心,必生彼国”,哪三种心呢?这里没有谈到十念,而是说具三心者就定生。如果我们两部经(大经与观经)对照来学习,可以发现其实这两个三心是一样的,观经三心是指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学的这个四十八愿,这个地方是法藏比丘因地作菩萨的时候的发愿说的,说的人不同这是两者差别,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一个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另一个是至心(对应至诚心),信乐(对应深心),欲生心(对应回向发愿心)(对应详见表一)。释迦牟尼佛说得很直白,“具三心者必生彼国”。第一是真实心,全无虚伪的至诚心,第二呢,信乐之心,无疑之心,欢喜爱乐之心,第三呢,是愿往生净土之心。
表一 三心对照表
大经
| 观经
|
法藏比丘因地作菩萨时说的
| 释迦牟尼佛说的
|
至心
| 至诚心
|
信乐
| 深心
|
欲生
| 回向发愿心
|
我们再来看四十八愿的愿文的这个地方“设我得佛”,所有的愿都归到这个地方,他的核心就是要成佛。所以说所有的“设我得佛”就都归到十八愿上来了,十八愿的“设我得佛”才是真的,真中之真。前面的第十七条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提到的是十方诸佛,只有到十八愿的时候,阿弥陀佛才站在我们前面了,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设我得佛,一个是佛,十方众生就是指我们,一个是我们。下面就是说到三心了,如果我法藏比丘成佛,十方众生首先是内心真实相信,这就是至诚心和信心,然后说欢喜爱乐意欲转生到我的净土来。阿弥陀佛说他成佛了,我们内心就真实欢喜爱乐。那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了,那我们来照一下自己的心,我是不是内心欢喜爱乐呢?很真实的愿意相信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这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也都是十方众生之一,他们都欢喜爱乐吗?他都是至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吗?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情形,这就好象与阿弥陀佛的誓言不一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好象并没有欢喜爱乐欲生净土的心。那是为什么呢?
首先看这个至心,至心就是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到底什么样叫真实心?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说“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心中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自身是没有真实心的。佛法是心法,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在这个“用心”上,而我们实际的情况是不善用心,只是摆样子,因此善导大师就针锋相对地说“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你的样子再精进,如果你的心不真实,那就是虚假之心,你是不可能念佛念到净土去的。藕益大师也说即使你“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如果没有心,也还是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好象念佛机整天念,但是它也往生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能光摆样子,要用心,念佛着重要落到“心”的上面。
在佛教中有很多种层次的善法,这个心我们常常讲唯心,心的层次是不一样的,三皈依的心和五戒的心就不一样,因为五戒的心里面就持守五戒,十善又不同,初果的阿罗汉跟所有的凡夫就不一样了,开悟的和没有开悟的也不一样,从样子上看都差不多,没什么差异的,主要是心不同,就是心有差别。
既然我们没有真实心,那谁有真实心呢?以谁为标准呢?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标准。
那么这个至心的标准,要至到什么样呢?就是要至到法藏菩萨发愿的这个样子,就是他怎么样用心来建设净土的。他的这个至心有个相,叫一念、一刹那,身口意业都是真实心,没有一点贪嗔痴的,是一念、一刹那都是没有贪嗔痴的想法,这种心叫至心。如果你能具备这样的心,那你就有,不然你就是没有。其实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标准?阿罗汉、得了神通、修了禅定、乃至什么小菩萨的标准都不行。法藏菩萨是一位高才勇哲,与世超群,是发四十八愿的大菩萨,以他的至心做标准。而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呢?善导大师说,我们的心不能“外现贤善精进”,我去念佛,我去做布施,我去受戒,我去修行,不能够“外现贤善,内怀虚假”,怎么是虚假呢?你如果不是一念、一刹那都不起贪嗔痴的话,那你就是内怀虚假。你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的那个,一念一刹那,“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就都是杂毒之善。释迦牟尼佛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那你就不具备至心第一个心。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无法具备第一个心,那么往生要是这么难,那还谁能往生呢?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佛的誓愿到底是什么呢?说五逆十恶最坏的人他临终的时候,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那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了,那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至心呢?如果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他显然是没有的,他一辈子都是做坏事的,一辈子做五逆十恶的,他临终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为什么他自己并没有至心,他十声称念,他却往生了呢?因此这个“乃至十念”,十念的这个相和至心、信乐、欲生的三种心他们是绑在一起的。什么叫绑在一起呢?
先说至心,至心从哪来呢?就从“设我得佛”来。“设我得佛”有“因果”。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正觉就是佛,佛就是名号?法藏菩萨誓愿十方诸佛、临终五逆十恶的人称念这个名号,让我们“乃至十念”的念佛。由信心称念名号因缘成就“至心”,所以“至心”以名号为体。所以说念佛这个样子简单,但是这个心呢?我们自己是没有象法藏菩萨一样的真实心,让我们达到他那样的真实心的程度,无论是哪一辈子,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具备那样的真实心,那五逆十恶的人就不能往生,我们也无法往生了。这个问题是法藏菩萨早就预料到了的,所以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之后,他给我们选择了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方式,这个名号的体中具有这个“至心,所以这个“至心”不是我们的,而是阿弥陀佛通过名号回向给我们的。
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说“我没有文化,我业障深重,我没有信心,我也没有至诚心,实际上你没有至诚心,那只是你没有,但是并不表示真没有,因为佛号里面有,正因为佛号里面有,所以五逆十恶的人也能够往生,那我们就更不用担心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为我们选择的名号里面是有秘密的,名号里面是有宝藏的,佛为我们选择了这个简单容易的念佛方式是要将他的心转向我们的心,这个转向环节是大家要注意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的心要去和阿弥陀佛的心去碰撞,这才是念佛,你要去了解阿弥陀佛的至诚心,这叫将心比心,你这才叫念了佛了,你不能光摆样子,当然念佛的样子是最好的样子,是芬陀利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真正的芬陀利花呢,那只有阿弥陀佛知道,那只有你知道。
南无阿弥陀佛。
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