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五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五

  主講: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佛說無量壽經是真實教

  《正信念佛偈》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說無量壽經》是如來出世的本懷經,它給叁界的衆生帶來真正的安樂,給與我們最真實的利益。

  佛法分教法和證法,有教法和證法的傳承。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叁乘十二部經典屬于教法;我們依教奉行,獲得果證,證果的方法叫證法。《佛說無量壽經》是全部佛經中最真實的教典,選擇學習《佛說無量壽經》對我們來說是最正確的,也最容易獲得利益。此經結尾說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是說將來末世,一切經法都將滅盡,但佛以慈悲力量讓此經保留下來,最後的佛經就是本經。此經與末世凡夫最有緣,能給與我們真實利益,獲得真正的果證,它是最真實的佛教。

  聞真實教,入真實行

  淨土叁部經中,《佛說阿彌陀經》直說阿彌陀佛成佛已十劫,淨土莊嚴殊勝,勸我們發願,並沒說淨土如何建立,有果沒有說因。《觀經》中說到寶蓮花是本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所成,也沒有具體說四十八願,只有《佛說無量壽經》完整宣說了阿彌陀佛的本願因果。成就文是“聞其名號”,要想具足聞其名號,只有通過聞思《佛說無量壽經》,才能入于本願真實行,獲得名號回向來的真實信心。平生業成的信心與往生成佛果證相連,有真實信心的成就,一定有真實的往生成佛。成就文“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這一念就是獲得決定證入的那一念,如同禅宗開悟的一念,此一念後就“信心成就,一心不亂”。

  十八願總持四十八願,攝真實六願

  全部《佛說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是核心,成就文更是核心的核心,是最精華的部分。十八願總持了四十八願,略說則攝真實六願。願文:“設我得佛”,假使我成佛,那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佛?是光明無量(十二願),壽命無量(十叁願)這裏包含兩願。接下來“十方衆生”,就會有至心、信樂、欲生的叁心,這是十八願特有。再接下來“乃至十念”包含十七願,信心成就同于十方諸佛咨嗟贊歎阿彌陀佛,是真實行願;乃至十念把十七願攝入十八願中。再下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包含十一願和二十二願(還相回向)的證入正定聚,以往淨土教弘揚者稱十八願所攝此六願爲真實六願。

  成就文與因願文相對應

  十八願成就文與因願文有對應關系,因願文 “十方衆生”,對應成就文 “諸有衆生”。諸有衆生範圍很廣,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最低層,都可以攝入諸有衆生。但是通常諸有是指叁界中流轉二十五有的衆生。十方衆生主要是指凡夫,尤其是惡凡夫,甚至五逆、誹謗正法,都是當機衆生。

  成就文中“聞其名號”與因願文的“設我得佛至乃至十念”相對應。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號無量光等十二光。“名號”本是一體,若分開解說,聞“名”主要在聞佛願,“號”是無量光明。〈佛說無量壽經〉中敘述的次第是,“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而後“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蓮花光明中化出十方佛,十方佛放光說微妙法,稱揚贊歎阿彌陀佛,這裏重點包含十二願、十七願,也可以將十二願攝入到十七願中。聞其名號是通過十七願,淨土叁經都是十七願成就的功德。十七願成就十方諸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本願因果及不可思議功德,我們通過諸佛放光稱揚贊歎而得以聞其(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信心歡喜”(成就文)是本願叁心(因願文中至心、信樂、欲生)的成就,叁心即一心。在法體上,因願文展開說叁心,成就文則說機受一心;凡夫重點在信心,信心攝叁心。信心從名號回向來,從南無阿彌陀佛中産生,故稱他力信心。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親鸾大師解說“至心回向”是法體回向,並不是你作回向,你獲得信心後,成就機法一體。名號法體本來具有“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這個是佛回向,並不是你回向。古德解說:“至心回向”在文字上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名號是至心,至心是真實清淨心,你不具備。所以法藏菩薩因地時,看到你沒有至心,因此他成就至心通過名號回向給你。名號是至心體,你雖然沒有至心,但通過“聞其名號”獲得至心,信心再以至心爲體。

  這與你平常所做的回向有差別。大乘佛法特別重視回向,你做任何修行都要回向。如果你持守五戒,你要把戒善功德回向到菩提上去。回向是很重要的,是確定目標方向,把功德集中運用。不論你平常做功課,還是聞法受教,大乘佛法都會讓你做回向,通常是回向菩提和淨土。但是大家在做回向時並非都依佛教,而是各有各的想法。有人回向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有人回向生意興隆等等,回向是從你願心上産生,最終都回向到你自己願望上去了。所以你的回向與成就文的回向完全不同,成就文的“至心回向”是阿彌陀佛的回向,不是你的回向。若將佛和你相對,阿彌陀佛是做回向的施與者,而你是接受者。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選擇的方便回向,你通過名號開顯信心,信心成就即與“名號”不二,名號中自然具有佛的至心回向。在你獲得信心之後(開顯了信心),你就自然至心回向,有真實願生淨土的心。

  十八願與二十願念佛差異

  如果你沒有信心,那仍需要做回向。所以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中,你沒有真實信心,念佛是爲了往生,所以要至心回向,這是佛力中帶有自力。二十願的念佛,你是相信佛選擇的念佛方法,相信念佛一定當得往生,但是信心在“念”上,不離自力。不離自力,把名號當你的善根,念佛是修功德,但你念佛不是爲任何別的目的,就是爲了往生。十八願的念佛則是已經信心成就,即得往生,在信心中念佛接受佛的回向,同時感受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力,進入正定聚。與十八願相比,二十願尚在回向中,爲不定聚,沒有進入正定聚。

  信心名號不二,二元分別産生沖突

  淨土法門微妙的地方就在“念佛”,現在有些弘揚淨土的法師特別提倡“念”,要念佛,這對不對呢?這肯定是對的,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我也一直勸導大家要念佛。從十八願的因願文來看有兩個方面,一是叁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二是乃至十念,它是佛選擇的回向方式。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誓願中,兩個主要內容是念佛(名號)和信心,名號與信心不二。但是凡夫不離二元分別,有二元分別便産生沖突,當你把名號信心分開時,就必然會落在一邊。所以這時有人産生疑惑,叁心十念哪裏才是真正的本願呢?因願文中,念佛(乃至十念)是本願,叁心(至心信樂欲生)也是本願。但是若沒有成就機法一體的信心,名號(念佛)與信心即分成二個,沖突就存在。有人特別注重口稱念佛,是依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之人臨終遇善知識,教他至心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聲就得往生。將《觀經》與《大經》對照,得出的結論是乃至十念是指口稱,他們認爲念佛就是口稱。而有人則特別注重信心,甚至于沒有信心就不能念佛,因爲沒有信心念佛就不是真實行,就不願意念佛了。這是對念佛與信心有所偏執,行信對立是産生沖突的根源所在。

  名號不必具願力信心,信心必具名號

  有些弘法者不能理解念佛和信心即行和信的互攝關系,及其次第性,解說上有所偏執,造成初學者的困惑或偏執。行就是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大行是十七願,當阿彌陀佛成佛以後,十方諸佛菩薩會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稱阿彌陀佛名,稱即稱揚贊歎,念佛有口稱的意思。但口稱是依佛願,重點在“稱”不在“口”,“稱”即以信心爲主,所以即便是口稱也不能離信心。但口稱的人不一定有信心,獲得信心才是“即得往生”了,稱名可以得到信心即得往生,是將來時;稱名已經得到信心“即得往生”是現在時。稱名者具不具“信”兩者有差異,如果解說者表達稍不注意,聽聞者容易産生疑惑和誤解。從本願因果或從法體邊即佛這邊說,稱名攝信,稱名必往生,依佛本願故;從本願成就這邊,即機受這邊說,稱名不一定有信心,信心卻是具足稱名。所以淨土法門的成就次第是,從教到行再到信,行即是稱名。若在佛,稱名即攝信,入十七願;若在衆生,信攝稱名,入第十八願,所以第十七、第十八本不二。因此沒有信心之前稱名念佛是必須的。

  前一段時間某居士來我這裏,他特別提到口稱念佛,這一點是沒有錯的。但是當我問他“你往生了沒有呢?”他就模棱兩可,開始說可以,再問又不確定。我說“你往生了就是往生了,沒有就沒有,這個要確定”。他對此說非常反感,覺得我說他念佛不能往生。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法體名號成就與信心成就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是否往生自我承擔要注意。

  如彼名義稱名

  名號是法體成就,《往生論》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信心成就的念佛即行信一體,真實信攝真實行,但是帶自力的念佛就不是真實行。口稱念佛是佛願選擇的行,行中具有佛的回向,但你的念佛是否與此相應了呢?十七、十八、二十這叁願都是念佛,十七是佛念佛,以行攝信;十八是衆生他力念佛,以信攝行;二十是他力中帶有自力的念佛,叁願有微妙關系。成就往生是通過聞其名號,先是十七願的佛行。善導大師對六字名號解釋說,南無者即是皈命,亦是回向發願之意。善導大師的名號釋完全依成就文,信心就是成就衆生“皈命”,回向發願指法體回向。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淨土法門的行是屬佛,所以稱之爲“他力”。你稱念名號屬于阿彌陀佛的回向行,並不是你在行,是阿彌陀佛在行。這句…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