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四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四

  主講: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經文: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法中因果很重要,但大家通常不了解佛的因果。第十八條願叫念佛往生願,有因願和成就相對,這是佛願的因果。成就文是念佛得成就的證據,說明佛的因果跟我們的因果交織在一起,這是淨土法門的特殊性質。

  淨土法門可以結果,其它法門多是結緣

  現在我們學佛法,除了淨土法門能夠得到成就,其他法門對于象我們這樣的衆生來說只能起到結緣的作用,這是從結果來說。現在世間特別重視結果,如種糧食,春種秋收,如果沒有收獲,那誰還會去幹。

  結緣是什麼意思?緣是一個外在條件,結緣就是初步認識,以後能不能起用,要看這個緣的發展。如你認識了有錢人、當官的,他們能不能幫你,就要看這個緣能不能結果了。你在佛法中已經投入,就應該會期望結果,不只是想結個緣而已。也有人有資格專門結緣,他們是誰呢?他們就是類似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他們已經是果位中人了。而且他們的結緣也跟著結果,他們最終會把我們引到阿彌陀佛那裏去,淨土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我們學佛法如果從燒香,跑廟,叁皈依開始,那只是結緣,很多人皈依也只是形式,你的心是不是真正皈依了佛、法、僧呢?那就只有自己心裏最清楚了。

  結緣不等于會結果

  我們學佛能得到什麼果呢?就是信心果。在現階段,修學佛法你只可能得到信心果。信心是真正的皈依,是獲得了往生決定,保證得到佛法的究竟利益,從此你不離叁寶。往生極樂就不離叁寶,叁寶就真正保護你了。聲聞佛法中初果以上才不壞皈依,有真正的皈依。佛法是真正的依止處,你做了皈依,遇到問題應該想佛,如果不是這樣,那“皈依”就只成了形式。很多人從皈依開始結緣,然後是五戒,菩提心,菩薩道,我們需要清楚這些可能只是結緣,不等于一定會結出世果。

  不了解、不敢想,成爲力求佛果的阻障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所期望,放生、供養、布施都會有所求,你求的是什麼?是不是究竟的佛果?很多人不懂追求佛果。佛法成就的是出世間果,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都是,這些果對我們來說好象很遠,幾乎很少人有這樣的雄心壯志,要成爲真菩薩或阿羅漢。阿羅漢果、菩薩不敢去期望,成佛就更不要說了。沒有願望是我們力求佛法果證時普遍遇到的困境。

  “開悟”作爲果證被接受

  過去中國人學佛也沒有幾個直接求初果羅漢,或是初地菩薩,他們追求的就是開悟。在中國佛教中,開悟就是果,很多人對此發起勤求。“開悟”後被稱爲“祖”師,祖師道場就是開悟祖師留下的,象佑民寺、雲居山等都是。江西在佛教曆史上有重要地位,過去說“跑江湖”,江湖就是指江西和湖南。爲什麼學佛要跑江西、湖南呢?就是來摘佛法的果子,因爲這裏有大成就者,江西是馬祖,湖南是石頭。他們的徒弟也有很多成就的,有了這些榜樣,大家因此相信自己也能成佛,發起追求。

  真實發心出家的很多人都是奔著開悟去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往生淨土不一定非要出家,因爲往生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它不在娑婆世界上,而開悟是在娑婆世界的結果。也就是當生成就聖人,與淨土次生成佛有所不同。

  現在往生淨土成爲全部佛教的用心方向

  現在整個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基本上都念南無阿彌陀佛。菩薩度衆生,要看衆生的根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最多,因此淨土教也就成爲大家用心的方向。臺灣很多法師講《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藏傳佛教有上師講《無量壽如來會》(《無量壽如來會》是《無量壽經》另一的版本);DB法王在攝受弟子時,也介紹很多西方淨土的知識。說明菩薩度衆生都隨衆生心,大家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衆生想要的、追求的,真菩薩就要站在同情衆生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引導。

  “平生業成”的果不被認識,未被接受

  從我們這個世界因緣顯現方面來說,雖然這麼多人關注阿彌陀佛,但困境依然存在。二十年前淨土教“即得往生”的成果,中國幾乎很少人聽到。在印光大師的時代,只說你能往生,並沒有明顯提到成就文的“平生業成”。“平生業成”的性質是指現在的一種成就,在娑婆世界中即得往生,這種往生不同于臨終。

  就如禅宗,從達摩初來直到六祖,一路走來困境重重。因爲開悟作爲佛法果證,當時沒有得到普遍地承認。禅宗經過很長時間,到了六祖慧能時代,開悟才普遍爲大家所接受。因爲那時候開悟的人多了,多就容易被接受。認識新生事物都有過程,就好像新産品,從不認識到滿街都是,大衆是慢慢了解它、相信它、購買它。

  “平生業成”是殊勝的果

  所以你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應該知道這是可以結果的。“即得往生”保證你出離叁界,它不同于世間所謂人、天果位的福報。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佛法可以讓你徹底出離生死輪回,你可以成爲觀世音菩薩,成爲阿彌陀佛,這就是佛教特別的地方。藏傳佛教上師講法,提示爲了成正等覺果位,大家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直奔大乘果位,菩提心是因,你成就了就是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我們現在學《無量壽經》,你要知道這是可以結成“出世間”的果。如果你不知道,覺得跟聽其它法門一樣,那即使你天天聽,也生不起獲得大利益的願望。對我們這些業障凡夫來說,佛教其它法門是結緣,很難結出果實,也許你聽得很歡喜,學到很多知識,在世間法上能有很多應用,讓你感覺心念變好,智慧增長,但是你要清楚這些都不屬于真實“果”。

  淨土教是果教,是可以結成果實的。下面就看你的因緣和用心了,佛該做的已經完成了。現在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時期,中國漢傳佛教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二千多年,以前多是追求“臨終往生”,“弘願門”幾乎不顯。唐朝的善導大師根據《觀經》楷定了淨土教,弘願門短暫打開,可惜很快又關閉了。

  現在是淨邦緣熟,淨土教的果實逐漸開顯,《無量壽經》的學習二十年來在內地逐漸展開,臺灣還要更早一些。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我們這一期的衆生跟阿彌陀佛的緣分好,所以我們現在得以追求“即得往生”,“平生業成”這麼殊勝的利益。

  缺乏“平生業生”的榜樣,缺少發願求果的動力

  前面我們講“聞其名號”有因有緣,這個因緣有兩重,它可以快速成就佛果。不過你真正認識到殊勝,才會發願追求。只是這個願不好發,因爲你只知道它好,但是沒看到,沒有眼見爲實,所以它對你來說缺乏吸引力。爲什麼禅宗的影響那麼大?就是因爲有很多祖師的果擺在那裏。禅宗開悟後智慧廣大,有智慧的人跑到那裏一看、一比,就發現自己簡直就象小河見到了大海,沒法比,所以有智慧的人都去追求開悟。現在淨土教勸大家追求“即得往生”,但是“平生業成”的果沒有幾個人顯現出來,也就不知道它好在哪。缺乏榜樣,缺乏對果認識,所以就缺少追求的源動力。首先從道理上,大家應該知道淨土教是可以結成果實的,接著去了解認識,這樣你才能發起“即得往生”的願望。

  聞其名號,聽從此遣,聞到彼喚

  發起了“即得往生”的願望後,你就要把所有的心力全部集中在“聞其名號”上。名號就是本願因果,是佛的因果與我們因果的交織。通過《佛說無量壽經》你應該“聞”到阿彌陀佛發願、成佛,從無量光中化出釋迦牟尼佛。通過善導大師你了解二河白道喻中的“此遣彼喚”,釋迦牟尼佛在東岸(娑婆)發遣,“你們應當發願,前往淨土”,阿彌陀佛在西岸(極樂)保證,“你們乘我的力量,正念(念南無阿彌陀佛)直來,我來保護你,你就一定可以到達”。阿彌陀佛的願已經完成,所以這裏有因果關系。你的願是通過釋迦牟尼佛勸導而發起來的,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發遣我們,你覺得像是自力。但是當你真正聽到阿彌陀佛的召喚時,阿彌陀佛就是他力。其實釋迦牟尼佛也是他力,只是我們覺得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跟我們一起。其實這是我們的局限,釋迦牟尼佛是歸屬于阿彌陀佛的,是從無量光中即是從極樂世界蓮花中化現到娑婆世界上來,勸導我們發願,然後阿彌陀佛再對我們做保證。所以你發起了“即得往生”的願望之後,你才會期望聽到阿彌陀佛的召喚。

  發願就是真正的善根

  沒有發願的念佛就還沒入淨土門檻,沒有聽從釋迦牟尼佛的勸導,阿彌陀佛就離你很遠,遠在十萬億佛國土之外。如果你有了願,那就與阿彌陀佛靠近了,發願就是善根,是阿彌陀佛的善根紮進了你的心裏,阿彌陀佛的善根才是我們真正的善根,你不要另外去找善根,你知道發願就非常殊勝了。

  不發願就會與佛果擦肩而過

  爲什麼我們不能追求“即得往生”?就是因爲你的身心有安住之處。凡夫的願都是欲,我們有叁界的欲望,所以再怎麼說極樂世界好,也不願意去。沒有聽到的人不說,就是你經常聽也不願意去,這是爲什麼呢?那是因爲業障,你的罪還沒有受夠,仍然覺得這裏比極樂好,不相信釋迦牟尼佛的眼光。你真正有脫離輪回“即得往生”的追求,你的福報和所得利益,不是世間任何福報可以測量的。世間福報只如一滴水,“即得往生”福報則如大海水,但是我們就是不希罕。你不真正追求“即得往生”,即使經常來學,也只是在遠處欣賞,佛力不起作用,這樣你就眼睜睜地看著佛果與你擦肩而過,等待你的或許仍然是無盡的輪回。

  追求“即得往生”由自身因果轉入佛的因果

  “聞其名號”就是要你“即得往生”,通過佛和我們因果的交織,名號發生功用,你“聞”到接受了就信心決定。所以說“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名號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因果,就是無量光。法藏成佛之後用無量光攝受我們,這是名號的自…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