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四
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法中因果很重要,但大家通常不了解佛的因果。第十八条愿叫念佛往生愿,有因愿和成就相对,这是佛愿的因果。成就文是念佛得成就的证据,说明佛的因果跟我们的因果交织在一起,这是净土法门的特殊性质。
净土法门可以结果,其它法门多是结缘
现在我们学佛法,除了净土法门能够得到成就,其他法门对于象我们这样的众生来说只能起到结缘的作用,这是从结果来说。现在世间特别重视结果,如种粮食,春种秋收,如果没有收获,那谁还会去干。
结缘是什么意思?缘是一个外在条件,结缘就是初步认识,以后能不能起用,要看这个缘的发展。如你认识了有钱人、当官的,他们能不能帮你,就要看这个缘能不能结果了。你在佛法中已经投入,就应该会期望结果,不只是想结个缘而已。也有人有资格专门结缘,他们是谁呢?他们就是类似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他们已经是果位中人了。而且他们的结缘也跟着结果,他们最终会把我们引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净土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我们学佛法如果从烧香,跑庙,三皈依开始,那只是结缘,很多人皈依也只是形式,你的心是不是真正皈依了佛、法、僧呢?那就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结缘不等于会结果
我们学佛能得到什么果呢?就是信心果。在现阶段,修学佛法你只可能得到信心果。信心是真正的皈依,是获得了往生决定,保证得到佛法的究竟利益,从此你不离三宝。往生极乐就不离三宝,三宝就真正保护你了。声闻佛法中初果以上才不坏皈依,有真正的皈依。佛法是真正的依止处,你做了皈依,遇到问题应该想佛,如果不是这样,那“皈依”就只成了形式。很多人从皈依开始结缘,然后是五戒,菩提心,菩萨道,我们需要清楚这些可能只是结缘,不等于一定会结出世果。
不了解、不敢想,成为力求佛果的阻障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所期望,放生、供养、布施都会有所求,你求的是什么?是不是究竟的佛果?很多人不懂追求佛果。佛法成就的是出世间果,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都是,这些果对我们来说好象很远,几乎很少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要成为真菩萨或阿罗汉。阿罗汉果、菩萨不敢去期望,成佛就更不要说了。没有愿望是我们力求佛法果证时普遍遇到的困境。
“开悟”作为果证被接受
过去中国人学佛也没有几个直接求初果罗汉,或是初地菩萨,他们追求的就是开悟。在中国佛教中,开悟就是果,很多人对此发起勤求。“开悟”后被称为“祖”师,祖师道场就是开悟祖师留下的,象佑民寺、云居山等都是。江西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过去说“跑江湖”,江湖就是指江西和湖南。为什么学佛要跑江西、湖南呢?就是来摘佛法的果子,因为这里有大成就者,江西是马祖,湖南是石头。他们的徒弟也有很多成就的,有了这些榜样,大家因此相信自己也能成佛,发起追求。
真实发心出家的很多人都是奔着开悟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往生净土不一定非要出家,因为往生是去西方极乐世界,它不在娑婆世界上,而开悟是在娑婆世界的结果。也就是当生成就圣人,与净土次生成佛有所不同。
现在往生净土成为全部佛教的用心方向
现在整个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基本上都念南无阿弥陀佛。菩萨度众生,要看众生的根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最多,因此净土教也就成为大家用心的方向。台湾很多法师讲《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藏传佛教有上师讲《无量寿如来会》(《无量寿如来会》是《无量寿经》另一的版本);DB法王在摄受弟子时,也介绍很多西方净土的知识。说明菩萨度众生都随众生心,大家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众生想要的、追求的,真菩萨就要站在同情众生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
“平生业成”的果不被认识,未被接受
从我们这个世界因缘显现方面来说,虽然这么多人关注阿弥陀佛,但困境依然存在。二十年前净土教“即得往生”的成果,中国几乎很少人听到。在印光大师的时代,只说你能往生,并没有明显提到成就文的“平生业成”。“平生业成”的性质是指现在的一种成就,在娑婆世界中即得往生,这种往生不同于临终。
就如禅宗,从达摩初来直到六祖,一路走来困境重重。因为开悟作为佛法果证,当时没有得到普遍地承认。禅宗经过很长时间,到了六祖慧能时代,开悟才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因为那时候开悟的人多了,多就容易被接受。认识新生事物都有过程,就好像新产品,从不认识到满街都是,大众是慢慢了解它、相信它、购买它。
“平生业成”是殊胜的果
所以你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应该知道这是可以结果的。“即得往生”保证你出离三界,它不同于世间所谓人、天果位的福报。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佛法可以让你彻底出离生死轮回,你可以成为观世音菩萨,成为阿弥陀佛,这就是佛教特别的地方。藏传佛教上师讲法,提示为了成正等觉果位,大家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直奔大乘果位,菩提心是因,你成就了就是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我们现在学《无量寿经》,你要知道这是可以结成“出世间”的果。如果你不知道,觉得跟听其它法门一样,那即使你天天听,也生不起获得大利益的愿望。对我们这些业障凡夫来说,佛教其它法门是结缘,很难结出果实,也许你听得很欢喜,学到很多知识,在世间法上能有很多应用,让你感觉心念变好,智慧增长,但是你要清楚这些都不属于真实“果”。
净土教是果教,是可以结成果实的。下面就看你的因缘和用心了,佛该做的已经完成了。现在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时期,中国汉传佛教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二千多年,以前多是追求“临终往生”,“弘愿门”几乎不显。唐朝的善导大师根据《观经》楷定了净土教,弘愿门短暂打开,可惜很快又关闭了。
现在是净邦缘熟,净土教的果实逐渐开显,《无量寿经》的学习二十年来在内地逐渐展开,台湾还要更早一些。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我们这一期的众生跟阿弥陀佛的缘分好,所以我们现在得以追求“即得往生”,“平生业成”这么殊胜的利益。
缺乏“平生业生”的榜样,缺少发愿求果的动力
前面我们讲“闻其名号”有因有缘,这个因缘有两重,它可以快速成就佛果。不过你真正认识到殊胜,才会发愿追求。只是这个愿不好发,因为你只知道它好,但是没看到,没有眼见为实,所以它对你来说缺乏吸引力。为什么禅宗的影响那么大?就是因为有很多祖师的果摆在那里。禅宗开悟后智慧广大,有智慧的人跑到那里一看、一比,就发现自己简直就象小河见到了大海,没法比,所以有智慧的人都去追求开悟。现在净土教劝大家追求“即得往生”,但是“平生业成”的果没有几个人显现出来,也就不知道它好在哪。缺乏榜样,缺乏对果认识,所以就缺少追求的源动力。首先从道理上,大家应该知道净土教是可以结成果实的,接着去了解认识,这样你才能发起“即得往生”的愿望。
闻其名号,听从此遣,闻到彼唤
发起了“即得往生”的愿望后,你就要把所有的心力全部集中在“闻其名号”上。名号就是本愿因果,是佛的因果与我们因果的交织。通过《佛说无量寿经》你应该“闻”到阿弥陀佛发愿、成佛,从无量光中化出释迦牟尼佛。通过善导大师你了解二河白道喻中的“此遣彼唤”,释迦牟尼佛在东岸(娑婆)发遣,“你们应当发愿,前往净土”,阿弥陀佛在西岸(极乐)保证,“你们乘我的力量,正念(念南无阿弥陀佛)直来,我来保护你,你就一定可以到达”。阿弥陀佛的愿已经完成,所以这里有因果关系。你的愿是通过释迦牟尼佛劝导而发起来的,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发遣我们,你觉得像是自力。但是当你真正听到阿弥陀佛的召唤时,阿弥陀佛就是他力。其实释迦牟尼佛也是他力,只是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跟我们一起。其实这是我们的局限,释迦牟尼佛是归属于阿弥陀佛的,是从无量光中即是从极乐世界莲花中化现到娑婆世界上来,劝导我们发愿,然后阿弥陀佛再对我们做保证。所以你发起了“即得往生”的愿望之后,你才会期望听到阿弥陀佛的召唤。
发愿就是真正的善根
没有发愿的念佛就还没入净土门槛,没有听从释迦牟尼佛的劝导,阿弥陀佛就离你很远,远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如果你有了愿,那就与阿弥陀佛靠近了,发愿就是善根,是阿弥陀佛的善根扎进了你的心里,阿弥陀佛的善根才是我们真正的善根,你不要另外去找善根,你知道发愿就非常殊胜了。
不发愿就会与佛果擦肩而过
为什么我们不能追求“即得往生”?就是因为你的身心有安住之处。凡夫的愿都是欲,我们有三界的欲望,所以再怎么说极乐世界好,也不愿意去。没有听到的人不说,就是你经常听也不愿意去,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业障,你的罪还没有受够,仍然觉得这里比极乐好,不相信释迦牟尼佛的眼光。你真正有脱离轮回“即得往生”的追求,你的福报和所得利益,不是世间任何福报可以测量的。世间福报只如一滴水,“即得往生”福报则如大海水,但是我们就是不希罕。你不真正追求“即得往生”,即使经常来学,也只是在远处欣赏,佛力不起作用,这样你就眼睁睁地看着佛果与你擦肩而过,等待你的或许仍然是无尽的轮回。
追求“即得往生”由自身因果转入佛的因果
“闻其名号”就是要你“即得往生”,通过佛和我们因果的交织,名号发生功用,你“闻”到接受了就信心决定。所以说“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名号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因果,就是无量光。法藏成佛之后用无量光摄受我们,这是名号的自…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