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

  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段话是娑婆本师释迦佛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给我们的真实利益,也是十方如来出世的本怀,凡夫成佛的转折点就在这里。

  追求往生为核心

  现在藏传、汉传净土教弘扬都对信心比较重视,但是对信心的解说有比较多的差异。有人教化重点在发愿,有人教化重点在信心,强调发愿是从因至果,单提信心在次第上有所超越。虽然不同,都是净土教本愿因果的范围。

  “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那我们的愿和信跟佛愿“本末”是什么关系呢?对我们平生来说,其实发愿是因,信心是果。“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成就文不单是十八愿,还包含了十九愿“至心发愿”和二十愿“至心回向”的往生,如果你发愿那就“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段经文包含了临终的往生和平生业成,即化土往生和报土往生。而“信心欢喜”主要是指平生业成,平生获得信心。

  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的理解比较困难,可以从反面来试做解说。依佛教说如果有人造了五逆业(如恶心杀父母亲),业力成就当下,虽然不是立刻就堕地狱,有的还能活几十年。但是他死后一定会受这个业力牵引而堕到地狱里去,这叫定业难转。“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这个业力也是在活着时成就的,叫平生业成,这种纯他力“信心成就”是往生真实报土。

  从“信、愿、行”三资粮到接受纯他力

  现在我们讲他力,讲往生要全部依靠佛的力量,这跟以前的观念有什么差别呢?以前念佛都是觉得自己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而现在整个净土教化的主要方向是接受纯他力。

  知道本愿相信他力不等于接受他力(业成)

  接受他力又出现理事的差别。成就文中“闻其名号”的“闻”就是接受他力。知道他力和接受他力(业成)不一样?我们举一个例子,朋友说“我有车很方便,你要去哪随时接你”,你相信他的车可以给你用。这是知道他力可用,当然也有信心,但并不是已接受他力并且有所成就。同理你知道阿弥陀佛本愿力可以保证你往生,你随时可以乘,这是知道的“信他力”。但是接受他力(业成)不只是知道。业成是指你已经乘本愿力到达了,这叫业成,平生业成是现量。知道和业成两者差别是:“业成”是“即得往生”了,而知道还只是停留在相信一定能去的比量阶段,不是事实成就。

  “闻其名号”,你发了愿现在就要达成往生,那才谈得上只能依靠佛力。虽然有人说愿意往生,但没想马上得到,说明你的愿望不切。佛力发起愿望,由于凡夫不离我执,总觉得是自己发愿。你发起愿望要立刻达成,才谈得到信心成就。不然说靠他力,只是知道的“信”,并没有成为事实。切愿不是说阿弥陀佛已经保证就行了,还要成就。如果你发了愿不去行,有愿无行愿即孤,你真的为愿去行才会达到结果。你觉得极乐世界好,娑婆世界不好,真正愿望往生,才谈得到选择修行,是布施、持戒、诵经、还是念佛呢。行虽然不同,但是愿望都是要去净土,为实现愿望才选择修行。

  “愿”真切还没信心就不会轻易承担。有人开始不懂得本愿念佛的道理,觉得光念佛不够,就去做各种修行。有缘学了本愿,知道念佛就可以往生,愿切就特别重视是否真正得到了,不自欺。我们因为常讲信心成就,往生决定,有些人觉得我知道本愿也相信了,就往生决定了。实际上或许你并没有真正拿到,而你却误认为拿到了。

  发现自力念佛不能往生,才要选择他力

  我们要特别反问自己有没有往生的切实愿望?愿望真不真?愿望真才谈自力、他力,如果愿望不真切,那自力、他力对你来说只是概念。佛告诉我们,念佛可以往生,那你就去念佛,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力念佛往生不了,这时从实现往生愿望的需要才进一步去相信他力。

  佛来接引“临终往生”

  凡夫的我执都很重,信心往往建立在虚妄自我上,为了满足愿望,会先自己去干。佛观察到我们是这样,因地就发了十九愿和二十愿,针对那些不能够完全信佛的人。依照净土三部经,平生你修过念佛,后来即使没修了,佛也会因为你这样的因缘,临终时乘本愿力来接你。阿弥陀经里面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现在其前”就是说因为你修过,若一日,若二日,念过南无阿弥陀佛,即使你过后没念了,阿弥陀佛临终也会来接你。下面阿弥陀经说“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佛来接你慈悲加佑,使你愿望相续,你因此得到往生。

  “闻”(信)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从自力转入他力

  十八愿的成就文是说我们在佛的劝导下,生起愿望现在就开始修行,修行后才发现靠自己不行。二十愿的念佛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就是念佛一定可以往生,但是这个念佛不是指“自力”,“自力”不能往生,只有“他力”才能使你成就“即得往生”。我们在没有“即得往生”之前的念佛,都是“自力”,不是“他力”。“闻其名号”包含了发愿、自力念佛,然后从自力转到接受他力的过程。你接受他力的同时就有了信心,因为“信”的就是他力。信阿弥陀佛名号有不可思议功德,这才叫“闻其名号”,“闻”不是“念”。“其名号”是指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对我们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让你接受,我们念佛主要是接受。用“闻”来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闻”是被动,我是听闻的一方,佛或善知识跟我说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其实“闻”就是接受他力。

  接受他力是自我否定的过程

  如果往生愿望不强,那他力只是佛的承诺,将来你能获得大安乐,因为你并没有因此而付出,相信这个不难。但是对于真正想要得到的人,他就无法欢喜起来,因为他没有得到“即得往生”,光知道并不行。“即得往生”通常有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发现根本不了解自己,原来自己有这么深重的固执和傲慢,轮回的业力牢牢地操纵着你,贪心和嗔心从未止息过,而且变得越来越强大,就象水火的两条大河拦住了你的去路。你接受他力变得非常困难,往生变得越来越渺茫,得不到往生的心象一块大石头压迫着你,这时你能欢喜得起来吗?这时你会发现得到往生就是接受他力的过程,也是接受净土的过程。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的“回向发愿心”里讲到“三定死”。是说你接受他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在信心开发过程中,是努力接受他力,要怎么样才能接受他力?有些人感觉接受他力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我们说相信别人很容易,事实上相信就比较难,真正的信任通常要经过很多观察。就好比你要跟人做生意,你要经过很多考虑,然后才会把本钱投下去。而我们往生的本钱是什么?是“命”,你要皈命,这个愿就是你要把命皈向净土,这就是为什么“往生”就像死了一把。你说把自己都投上去了,那容易吗?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你相信阿弥陀佛,口里相信很容易,但真正要把自己全部交出去,皈命他,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舍不得、放不下。念佛的人会想“为什么我已经念了佛还没有往生呢?名号里有不可思议功德吗?如果有我怎么感受不到呢?他可能是不要我了?这时你的怀疑心、计较心全部都涌现了出来,皈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对于不是很想往生的人来说反而不会计较,因为你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去投入。

  不要被自己局限的认识给欺骗了

  愿生起来后接受他力,接受他力的那一刻,你就获得了往生决定,同时开显了信心(业成),你就真正闻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一连串同时发生的事情。

  我之所以更注重发愿过程,是提醒大家,如果你没有在经验上“即得往生”,你就没有真实信心。有些人有认识上的局限,如果你问他“你相信佛吗?”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我怎么会不相信,我相信”。如果你问他“你有愿吗?”,他也是很肯定地回答你说“我当然有愿了”。这些地方容易成为凡夫认识的局限,有可能你的“信愿”跟业成的“信愿”并不是一回事,这就是佛法超越的地方。“闻”是获信的用心方式,信心不从念来,是从“闻”入。你要接受对方(佛力),“闻”到佛愿,你才会发愿,这只是因,可以叫本。如果你的愿不真切,虽然你闻到了,等于你还没有接受全部。所以“闻”在真宗的解释里面分得很细,有人闻知了,但是不信;有人虽然知道了也信,但是没有得到。这个地方提醒大家不要被自己欺骗了。

  净土三部经都在劝你发愿

  成就文的核心是“闻其名号”,净土三部经都是讲“闻其名号”。我们获得成就也在“闻其名号”上。名号总摄了佛发愿、成就的过程和我们发愿、成就(机受)的过程。净土三经简单讲就是劝你发愿,然后业成。你愿往生相信了他力,也就是闻到了名号。你发愿了,阿弥陀佛是他力,你接受下来,那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了。如果你不是这样,你就还没有真正闻到名号,说明你听经到现在为止,只是有了点愿望。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往生,得到往生的利益是今生安心决定,来生成佛。

  人生最紧要的事就是获得往生决定

  凡夫一直生活在不安之中,人生充满了恐怖、忧患和无常。自己和周围的人总会遭受各种苦难,更要命的是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都无法预料,更无法控制,只能接受。如果你获得了往生决定,那你就得到了大安心,得到了佛法的究竟利益,就像那些开悟的人一样,万斤的重担从此放下。往生决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要你能获得往生决定,其他的事情就都不重要了。当你往生的愿生起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真的很无常,唯有诸苦,无有真乐,你的愿就越发真切。发愿对我们来说很难,你要有幸能“闻”到佛愿。佛对我们很慈悲,无量寿经先讲极乐世界的殊胜…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