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P2

  ..续本文上一页美好,给我们找好归属,让你生起愿望,后面接着讲这个世界的各种苦痛。通过极乐与娑婆的对照,让你生起真正厌苦欣乐的愿望,然后发起追求,乘佛愿力获得究竟的利益。

  光明名号中不可思议的力量成就你的往生

  “闻”是没有疑心,古德解释说“闻其名号”就是接受他力。他力是指光明,光明能破除我们根本的无明和黑暗。我们念佛不仅要“闻”到愿,还要“闻”到名号中的光明,光明是愿果(他力的果)。他力超越了道理,光明遍照十方,你接受他力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具有不可思议性。我们现讲自力、他力,这是道理,还在思维分别。你真正愿意往生,愿到了极处的时候,就不是你的心力所及了。为什么接受他力叫全体皈命呢?本来我们的心分了几个层次,有显用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没有显。皈命他力不仅是显出来的部分皈命了,就连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那部分也都皈命了。那怎样来形容呢?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皈命和接受他力的,那是不可思议的,那就是名号光明力量的作用。到那时你就完全相信了名号是光明的,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是遍满虚空法界。所以光明叫宿善开发也叫他力,因为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才能对每一个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感受到光明你才会没有怀疑心,完全接受了他力,你就有了真实信心。

  即使获得了往生决定,对法体仍有不了解的一面

  古德在解释“闻”的时候,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从机受上,一是从法体上。从机受上来说,就是没有怀疑,在感受上面,不怀疑他力,不怀疑佛的功德,不怀疑佛的誓愿,接受了佛的誓愿,这是机受。但同时“闻”还有另一层,就是我们虽然已经接受了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但是对法体还是不了解,并不是信了阿弥陀佛,对他就什么都了解,所以“闻”是获“信”的方法。你获得信心,你是不是就很有智慧了呢?那也不一定。二十五有的众生,得到信心都是一样的,都得到了往生保证,接受了阿弥陀佛的救度,接受了他力。但是你的智慧程度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千差万别。由于我们对法体还有不了解的一面,对于真正的阿弥陀佛还有不知的一面。这里是两面:一是我们往生决定了,没有怀疑,二是我们还有怀疑。有的人说,我有了信心,我没有一点怀疑,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你即使是往生决定了,难道你就真的很了解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并不是这样,你还是不了解。很多道理不是我们现在能了解的,只有莲花化生,阿弥陀佛现前,那才能够真正了解。“闻”是成就信心即得往生的地方,每个人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发愿、往生全在“名号”中

  参禅是闻自性,而我们念佛就是闻名号,它和禅用心正好相反。参禅是念念观自己的心,也是用“闻”的功德力。而我们是“闻其名号”,都是用“闻”。闻名号是听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参禅是向内,念佛是向外,参禅是纯自力,“闻”不能跑到心外去找,一切都归于心。而净土法门是纯他力,你不能跑到名号之外去找,往生都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中。你发愿和往生都在“名号”中,净土法门全部摄入名号,所以你要“闻”就全心集中在名号上。开悟有爆炸的体验,而我们是怎么样呢?我们是接受了,往生决定了,两者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是一个成就。净土法门的成就更有经文依据,释迦牟尼本师跟我们说的“即得往生”。你在轮回的当下就获得了往生决定,而且是住在不退转的位子上面,这是经说,是佛语,这比开悟的成就还更有保证。

  离了“往生”找“信心”会误入歧途

  现在的很多问题就出在“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个地方,有人想要找“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体验。刚才说了信心,你接受了他力,同时“信心”就开显了。“欢喜”按亲鸾大师的解释是信心的样子,信心的显相,因为内在有信心,外在表现为欢喜。但是欢喜的相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欢喜时哭;有的人欢喜时笑;有的人欢喜时外表平静。佛是对着二十五有的众生来回施信心,如果你想找“欢喜”的样子,哪能找到同一个样子呢?所以不要去找信心的体验,如果你去找信心的体验,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净土法门是为了获得往生,如果你离了“往生”去找“信心”,那就可能会偏离西方。发愿往生,愿力的完成,必须是你接受了他力,才获得往生,往生一定会有信心。所以不能偏离了往生而另外去找信心,离了往生去找信心那就偏离了净土教的宗旨和目的,发愿往生,获得往生。如果愿都不真,光在果上找是不管用的,那肯定找不到果。闻其名号,你接受的是阿弥陀佛的因果,发愿获得了往生,这是连在一起的。

  信心从“名号”而来

  信心是本愿力回向,是从名号来,这是“闻”的次第,也是经文的次第。“诸有众生,闻其名号”,因为你接受了名号,信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信由功德名号生出来。由名号本愿力的回向,你被佛的光明摄取,被救度了,“信心”就开发了,你才有信心。信心并不是在你自己的心里找,一定要依“名号”,从“闻其名号”上获得。

  没有接受他力之前,你的念佛都是自力

  依本愿念佛第二十愿有自力的执着,“植诸德本”就是在自力的这边,而你自己这边是靠不住的。因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反而产生了自力和他力的对抗,哪怕你只有一点自力你都不能接受他力。所以念佛有两种:自力的念佛和他力的念佛。你自己不一定真正了解,发愿后之所以不能获得往生就是因为你的自力。你在本能中觉得要相信自己,要靠自己,但自己正是虚妄不可信靠的。一旦接受了他力,你就获得了往生,获得往生才是真正的念佛,真正的皈依了佛。在你没有接受他力之前,念佛都是在自力中,虽然念佛的真义是他力。念佛是佛把他的功德回向给我们,“南无”是你皈命,即是佛“发愿回向”给你的意思。只不过你不接受,因为你有自力的执着所以接受不了,转他力为自力了。佛力显现在我们身心上就变成是我在念佛修行,植诸德本,明明是佛的功德,你却不知不觉中当成了自己的善根、善本、德本。因为自力不截断所以你就得不到佛的果,你一旦接受了名号功德,那么你同时就获得了佛给你的信心,就没有怀疑了。

  净土教是“闻名号”,不是“闻体验”

  再解释一下“信心欢喜”,你不要去找什么欢喜。欢喜只是一个相,信心是内在获得了名号功德的救度,有了信心。欢喜是信心之感受相,千奇百怪什么样都有,你不用特别去找欢喜。获得的信心中就具有欢喜,因为信心是我要成佛了,往生决定了,我要离开娑婆世界了,那我一定是大庆喜。理虽如此,但众生身心颠倒不实,欢喜感受并不一致。所以不要专门去找什么信心体验,名号是佛的,更不要把体验模式化,每个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还要去找体验的话,那就成了“闻”体验,而不是闻其名号。我们念的是佛,不是哪个人,佛经的义理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轻易了知的,释迦牟尼佛说连弥勒菩萨也不了解阿弥陀佛,所以净土法门是信心之法,就是接受他力。我们是凡夫,无能之辈,阿弥陀佛让你发愿往生,你接受了,你就得到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