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叁
主講: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經文: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段話是娑婆本師釋迦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真實利益,也是十方如來出世的本懷,凡夫成佛的轉折點就在這裏。
追求往生爲核心
現在藏傳、漢傳淨土教弘揚都對信心比較重視,但是對信心的解說有比較多的差異。有人教化重點在發願,有人教化重點在信心,強調發願是從因至果,單提信心在次第上有所超越。雖然不同,都是淨土教本願因果的範圍。
“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那我們的願和信跟佛願“本末”是什麼關系呢?對我們平生來說,其實發願是因,信心是果。“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成就文不單是十八願,還包含了十九願“至心發願”和二十願“至心回向”的往生,如果你發願那就“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段經文包含了臨終的往生和平生業成,即化土往生和報土往生。而“信心歡喜”主要是指平生業成,平生獲得信心。
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的理解比較困難,可以從反面來試做解說。依佛教說如果有人造了五逆業(如惡心殺父母親),業力成就當下,雖然不是立刻就墮地獄,有的還能活幾十年。但是他死後一定會受這個業力牽引而墮到地獄裏去,這叫定業難轉。“聞其名號,信心歡喜”,這個業力也是在活著時成就的,叫平生業成,這種純他力“信心成就”是往生真實報土。
從“信、願、行”叁資糧到接受純他力
現在我們講他力,講往生要全部依靠佛的力量,這跟以前的觀念有什麼差別呢?以前念佛都是覺得自己要具足信願行叁資糧,而現在整個淨土教化的主要方向是接受純他力。
知道本願相信他力不等于接受他力(業成)
接受他力又出現理事的差別。成就文中“聞其名號”的“聞”就是接受他力。知道他力和接受他力(業成)不一樣?我們舉一個例子,朋友說“我有車很方便,你要去哪隨時接你”,你相信他的車可以給你用。這是知道他力可用,當然也有信心,但並不是已接受他力並且有所成就。同理你知道阿彌陀佛本願力可以保證你往生,你隨時可以乘,這是知道的“信他力”。但是接受他力(業成)不只是知道。業成是指你已經乘本願力到達了,這叫業成,平生業成是現量。知道和業成兩者差別是:“業成”是“即得往生”了,而知道還只是停留在相信一定能去的比量階段,不是事實成就。
“聞其名號”,你發了願現在就要達成往生,那才談得上只能依靠佛力。雖然有人說願意往生,但沒想馬上得到,說明你的願望不切。佛力發起願望,由于凡夫不離我執,總覺得是自己發願。你發起願望要立刻達成,才談得到信心成就。不然說靠他力,只是知道的“信”,並沒有成爲事實。切願不是說阿彌陀佛已經保證就行了,還要成就。如果你發了願不去行,有願無行願即孤,你真的爲願去行才會達到結果。你覺得極樂世界好,娑婆世界不好,真正願望往生,才談得到選擇修行,是布施、持戒、誦經、還是念佛呢。行雖然不同,但是願望都是要去淨土,爲實現願望才選擇修行。
“願”真切還沒信心就不會輕易承擔。有人開始不懂得本願念佛的道理,覺得光念佛不夠,就去做各種修行。有緣學了本願,知道念佛就可以往生,願切就特別重視是否真正得到了,不自欺。我們因爲常講信心成就,往生決定,有些人覺得我知道本願也相信了,就往生決定了。實際上或許你並沒有真正拿到,而你卻誤認爲拿到了。
發現自力念佛不能往生,才要選擇他力
我們要特別反問自己有沒有往生的切實願望?願望真不真?願望真才談自力、他力,如果願望不真切,那自力、他力對你來說只是概念。佛告訴我們,念佛可以往生,那你就去念佛,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力念佛往生不了,這時從實現往生願望的需要才進一步去相信他力。
佛來接引“臨終往生”
凡夫的我執都很重,信心往往建立在虛妄自我上,爲了滿足願望,會先自己去幹。佛觀察到我們是這樣,因地就發了十九願和二十願,針對那些不能夠完全信佛的人。依照淨土叁部經,平生你修過念佛,後來即使沒修了,佛也會因爲你這樣的因緣,臨終時乘本願力來接你。阿彌陀經裏面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現在其前”就是說因爲你修過,若一日,若二日,念過南無阿彌陀佛,即使你過後沒念了,阿彌陀佛臨終也會來接你。下面阿彌陀經說“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佛來接你慈悲加佑,使你願望相續,你因此得到往生。
“聞”(信)名號不可思議功德,從自力轉入他力
十八願的成就文是說我們在佛的勸導下,生起願望現在就開始修行,修行後才發現靠自己不行。二十願的念佛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就是念佛一定可以往生,但是這個念佛不是指“自力”,“自力”不能往生,只有“他力”才能使你成就“即得往生”。我們在沒有“即得往生”之前的念佛,都是“自力”,不是“他力”。“聞其名號”包含了發願、自力念佛,然後從自力轉到接受他力的過程。你接受他力的同時就有了信心,因爲“信”的就是他力。信阿彌陀佛名號有不可思議功德,這才叫“聞其名號”,“聞”不是“念”。“其名號”是指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對我們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讓你接受,我們念佛主要是接受。用“聞”來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聞”是被動,我是聽聞的一方,佛或善知識跟我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其實“聞”就是接受他力。
接受他力是自我否定的過程
如果往生願望不強,那他力只是佛的承諾,將來你能獲得大安樂,因爲你並沒有因此而付出,相信這個不難。但是對于真正想要得到的人,他就無法歡喜起來,因爲他沒有得到“即得往生”,光知道並不行。“即得往生”通常有過程,在這個過程裏面,你會發現根本不了解自己,原來自己有這麼深重的固執和傲慢,輪回的業力牢牢地操縱著你,貪心和嗔心從未止息過,而且變得越來越強大,就象水火的兩條大河攔住了你的去路。你接受他力變得非常困難,往生變得越來越渺茫,得不到往生的心象一塊大石頭壓迫著你,這時你能歡喜得起來嗎?這時你會發現得到往生就是接受他力的過程,也是接受淨土的過程。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的“回向發願心”裏講到“叁定死”。是說你接受他力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在信心開發過程中,是努力接受他力,要怎麼樣才能接受他力?有些人感覺接受他力是非常困難的。通常我們說相信別人很容易,事實上相信就比較難,真正的信任通常要經過很多觀察。就好比你要跟人做生意,你要經過很多考慮,然後才會把本錢投下去。而我們往生的本錢是什麼?是“命”,你要皈命,這個願就是你要把命皈向淨土,這就是爲什麼“往生”就像死了一把。你說把自己都投上去了,那容易嗎?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你相信阿彌陀佛,口裏相信很容易,但真正要把自己全部交出去,皈命他,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舍不得、放不下。念佛的人會想“爲什麼我已經念了佛還沒有往生呢?名號裏有不可思議功德嗎?如果有我怎麼感受不到呢?他可能是不要我了?這時你的懷疑心、計較心全部都湧現了出來,皈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對于不是很想往生的人來說反而不會計較,因爲你自己並沒有真正地去投入。
不要被自己局限的認識給欺騙了
願生起來後接受他力,接受他力的那一刻,你就獲得了往生決定,同時開顯了信心(業成),你就真正聞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一連串同時發生的事情。
我之所以更注重發願過程,是提醒大家,如果你沒有在經驗上“即得往生”,你就沒有真實信心。有些人有認識上的局限,如果你問他“你相信佛嗎?”他會理直氣壯地告訴你“我怎麼會不相信,我相信”。如果你問他“你有願嗎?”,他也是很肯定地回答你說“我當然有願了”。這些地方容易成爲凡夫認識的局限,有可能你的“信願”跟業成的“信願”並不是一回事,這就是佛法超越的地方。“聞”是獲信的用心方式,信心不從念來,是從“聞”入。你要接受對方(佛力),“聞”到佛願,你才會發願,這只是因,可以叫本。如果你的願不真切,雖然你聞到了,等于你還沒有接受全部。所以“聞”在真宗的解釋裏面分得很細,有人聞知了,但是不信;有人雖然知道了也信,但是沒有得到。這個地方提醒大家不要被自己欺騙了。
淨土叁部經都在勸你發願
成就文的核心是“聞其名號”,淨土叁部經都是講“聞其名號”。我們獲得成就也在“聞其名號”上。名號總攝了佛發願、成就的過程和我們發願、成就(機受)的過程。淨土叁經簡單講就是勸你發願,然後業成。你願往生相信了他力,也就是聞到了名號。你發願了,阿彌陀佛是他力,你接受下來,那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了。如果你不是這樣,你就還沒有真正聞到名號,說明你聽經到現在爲止,只是有了點願望。我們的目的是爲了得到往生,得到往生的利益是今生安心決定,來生成佛。
人生最緊要的事就是獲得往生決定
凡夫一直生活在不安之中,人生充滿了恐怖、憂患和無常。自己和周圍的人總會遭受各種苦難,更要命的是下一刻會發生什麼都無法預料,更無法控製,只能接受。如果你獲得了往生決定,那你就得到了大安心,得到了佛法的究竟利益,就像那些開悟的人一樣,萬斤的重擔從此放下。往生決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要你能獲得往生決定,其他的事情就都不重要了。當你往生的願生起時,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原來真的很無常,唯有諸苦,無有真樂,你的願就越發真切。發願對我們來說很難,你要有幸能“聞”到佛願。佛對我們很慈悲,無量壽經先講極樂世界的殊勝…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