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二:衆生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P3

  ..續本文上一頁gn="left">下面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你聞到淨土阿彌陀佛的名號,執持名號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所以善根福德因緣就是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是佛的解釋。如果你離開佛語自己去判斷是否有善根福德因緣?那你會覺得善根福德不夠,要去培養善根,要去修福,然後才能因緣具足。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其它的經論來理解就會有很多內容,所以此處我們要依經上佛的親說,不要自己猜測。

  

經上說“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指願力和光明,聞說阿彌陀佛和執持名號是一回事,執持名號就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執”就是拿起,“持”就是不放下,保持相續。執持名號是通過“聞”,用我們的耳根和心,你聞到了阿彌陀佛的願力之後,把它放在心上,不要把它舍掉,用心來執持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跨兩邊,一邊是我們,一邊是佛。南無是我們,阿彌陀佛是佛,可以分開論,也可以合起來論。分開來論,分成兩段,南無是一段,阿彌陀佛是一段,如果完全分開,那麼就好比世間的人跟阿彌陀佛沒有關系,就稱不上南無,象我們跟阿彌陀佛建立了關系,兩段就産生了因緣,就有南無阿彌陀佛。在我們這邊有種種的因果業報,在阿彌陀佛那邊也有因果業報。

  

真正執持名號者是阿彌陀佛

  

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命,皈命給阿彌陀佛,你和阿彌陀佛是並立的關系。那麼好象是我在執持這個名號,我要南無,我要皈命給阿彌陀佛,但是真正不動搖的執持者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願回向是淳一、相續和決定,他成就的光明是不斷絕的。但是在我們自己這邊執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覺得是自己在皈命,當你不念時就會覺得自已在做別的事,把名號給放下了。這種執持是你的執持,而你有這個執持是因爲阿彌陀佛先有命令。南無也有“敕命”的意思。你要皈命,是誰讓你皈命?是阿彌陀佛讓你皈命,與你皈命相呼應的是什麼?是阿彌陀佛要幫你,要你皈命,你的執持是因爲先有了一個發命令的人,發命令者即是阿彌陀佛,他說“你要來,你要投胎到我的極樂世界中來”。你在執行命令的過程中可能不是那麼相續,有時念,有時沒念,但是阿彌陀佛的命令沒有間斷,他隨時都在招喚。南無是命令,也是招喚,雖然你可能把這個命令和招喚給忘了,但是阿彌陀佛對我們招喚隨時都在進行,沒有停止過,即使在你沒有聽到的時候,沒有念佛的時候,沒有回應的時候,他都一直在招喚著你,在下著命令。那麼你間斷時,你要是了解到以佛爲主的這個性質,保持你對阿彌陀佛皈命,你沒有說我不想去,我不皈命,那你就還沒有逃出阿彌陀佛的招喚,沒有反抗這個命令,你這個願望還存在,阿彌陀佛在臨終就會來迎接你。

  

當然如果你信心成就了,你知道阿彌陀佛隨時在招喚,你就在他的命令之中,你知道執持的人是阿彌陀佛,不是自己,我是次要的,我只是執行命令的人,我不是下命令的人,只是被領導的人。

  

聞”就是聽到阿彌陀佛的招喚

  

所以這個聞說阿彌陀佛,“聞”是要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光明,聞就是你要聽到他的招喚,這一點還更重要。而不是說你聽自己內心的某種想法,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打妄想?是要聽清楚我心中本質?都不是這些。你打妄想,心裏到底在想什麼,本質是什麼,好象聽不清楚,弄不明白,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爲這些都只是在你這一邊。而在阿彌陀佛那邊,因爲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招喚和敕命,他是你的妄想和執著不能夠阻礙的。“聞說”是兩方面,一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極樂世界,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和願力,正確理解“聞說”的意思,然後就執持名號。如果你真正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光明,你就會執持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若”是不定、不確定的意思,與無量壽經中“乃至”的意思接近,乃至是下至、少至,從一念到一輩子不定的意思。因爲個人的因緣不同,有人臨終時遇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能活一天,他就只念一天,而有的人念了七天,有的人更長,這是指臨終的情況。平常的我們,有時念佛念一小段,有時打一個佛七,念佛變成了功課,感覺我們好象必須在念佛時才在執持名號。執持在阿彌陀經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從我們這邊講你的執持,另一個佛那邊的持執。你的執持也是阿彌陀經的主要意思,因爲阿彌陀經主要是體現法藏菩薩的二十願。二十願說如果我成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植諸德本,聞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念佛,然後至心回向,欲生我國。念名號就是植諸德本,名號就是功德之本,善本、德本,然後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

  

表叁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分段對應表

  

  

分段一

  

分段二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十願)

  

聞我名號,

  

植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國

  

佛說阿彌陀經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念佛是培養善根福德最好的方式

  

我們出生在阿彌陀佛淨土的蓮花之中,這個蓮花不用你去栽培,它已經成就,父母你已經有了,不用自己去找。有的人說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極樂世界那麼好的地方,不相信自己有這個福德能去,這是不知道往生福德是阿彌陀佛這個父母給我們的,由于不太理解就覺得自己的福德不夠,信心不足,沒有資格做阿彌陀佛的兒女。

  

阿彌陀佛的二十願說“聞我名號,植諸德本”,有些人覺得自己善根不足,功德福報不夠,這只是你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認識。當然在娑婆世界,你沒有很大的福報,沒有好的因緣,你就不可能投生到富貴人的家中。在佛法中也講究因緣,我們投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那麼好地方,沒有非常大的福報,是不能夠去的。如果你覺得福報不夠,要培養福報,你要怎麼培養福報呢?從究竟上來說,你是不用培養,因爲阿彌陀佛已經全部給你了,但是在你沒有信心的情況下,你覺得福報不夠,如果這樣你就念佛培養福報,不要用別的方式。“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每念一聲就是增長無量無邊的善根和福德,也不要去做其它的。做供養,布施,修行,幫助別人,扶危濟困,維護正義,這些也都有福的,但是你想憑這些福報投生在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度,根本不可能,兩者之間相差太遠。世間上的好事對于往生來講,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只有念佛才有幫助,如果你覺得功德不夠,罪障很深,那你就好好的念佛,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

  

多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往生淨土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要怎麼樣多善根福德因緣呢?就是多念佛,信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二十願說“植諸德本,至心回向”,佛和我們在兩邊互動,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至心回向,而實際上這個“至心回向”是佛給我們的,但是你覺得是你在修行,你把這個修行當做自己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因爲我們不是相信自己就是相信阿彌陀佛,在你不能夠相信阿彌陀佛的情況下,你就變成了相信自己,在你相信自己的情況下,念佛就變成了你的修行,即便如此,你還是要把你的至心回向,歸到阿彌陀佛的那邊,始終在這個因果的框架(名號)中運行就不會偏離方向(往生)。

  

念佛是超越時間的

  

“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這是時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經都講到時間。觀經中講“七天”,阿彌陀經中說“若一日,……若七日”,無量壽經(好幾個版本)中說法比較多,有十日十夜,一日一夜,有乃至一念,所以說念佛是超越時間的,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和願力是超越時間不受限製,可長可短,經上說乃至、下至、若都是要“破除”(時間限製)的意思。

  

但是在你沒有完全信受佛之前,以自己爲主,念佛好象是一種工作,好象是一種修行,我多做一點,我就多有一點功德,我的願望感覺就更強一點。佛從隨順衆生來講,就是若一日……若七日。有些人聽說了阿彌陀佛,只是表達了一下說我願意,而後並沒有實際的行動,這個願就很淺,有願無行。如果你肯念一日一夜佛,就表示你往生的願望比較真實。

  

念佛往生,佛的說法有多種,若一日……若七日都表示很少的意思,無量壽經中說乃至十念,更是非常少的意思,這都說明念佛往生有很容易的一面。但是再怎麼容易,落在衆生這邊,好象還是要經過自己的認可,自己覺得可以接受的方式。佛也是根據衆生情況將念佛時間說成了很多的種類,沒有確定,少至一念,有的甚至一念都沒有,光聽到就往生了,“聽”到也是“念”,少至一念,多至一生。但是阿彌陀經中所突出的就是你念佛要念一天,是因爲在你有自力的情況下,你多念一點就能更好地對治自己的毛病,同時也體現了的佛發願。念佛是一個最好的修行,即使是自力的修行也屬于正行。

  

南無阿彌陀佛!

  

附注1

  

《佛說無量壽經》叁輩往生原文: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附注2

  

《教行信證》的兩重因緣:良知: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阙;無光明悲母,所生緣乖。能所因緣雖可和合,非信心業識,無到光明土。真實信業識,斯則爲內因;光明名父母,斯則爲外緣。內外因緣和合,得證報土真身。故宗師(善導《往生禮贊》)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又雲(法照《五會法事贊》):「念佛成佛是真宗」。又雲(善導《散善義》):「真宗叵遇」也,可知。

  

《《阿彌陀經》講記二:衆生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