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讲记二: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P3

  ..续本文上一页gn="left">下面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你闻到净土阿弥陀佛的名号,执持名号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所以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是佛的解释。如果你离开佛语自己去判断是否有善根福德因缘?那你会觉得善根福德不够,要去培养善根,要去修福,然后才能因缘具足。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其它的经论来理解就会有很多内容,所以此处我们要依经上佛的亲说,不要自己猜测。

  

经上说“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指愿力和光明,闻说阿弥陀佛和执持名号是一回事,执持名号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执”就是拿起,“持”就是不放下,保持相续。执持名号是通过“闻”,用我们的耳根和心,你闻到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之后,把它放在心上,不要把它舍掉,用心来执持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跨两边,一边是我们,一边是佛。南无是我们,阿弥陀佛是佛,可以分开论,也可以合起来论。分开来论,分成两段,南无是一段,阿弥陀佛是一段,如果完全分开,那么就好比世间的人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就称不上南无,象我们跟阿弥陀佛建立了关系,两段就产生了因缘,就有南无阿弥陀佛。在我们这边有种种的因果业报,在阿弥陀佛那边也有因果业报。

  

真正执持名号者是阿弥陀佛

  

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皈命,皈命给阿弥陀佛,你和阿弥陀佛是并立的关系。那么好象是我在执持这个名号,我要南无,我要皈命给阿弥陀佛,但是真正不动摇的执持者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愿回向是淳一、相续和决定,他成就的光明是不断绝的。但是在我们自己这边执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觉得是自己在皈命,当你不念时就会觉得自已在做别的事,把名号给放下了。这种执持是你的执持,而你有这个执持是因为阿弥陀佛先有命令。南无也有“敕命”的意思。你要皈命,是谁让你皈命?是阿弥陀佛让你皈命,与你皈命相呼应的是什么?是阿弥陀佛要帮你,要你皈命,你的执持是因为先有了一个发命令的人,发命令者即是阿弥陀佛,他说“你要来,你要投胎到我的极乐世界中来”。你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可能不是那么相续,有时念,有时没念,但是阿弥陀佛的命令没有间断,他随时都在招唤。南无是命令,也是招唤,虽然你可能把这个命令和招唤给忘了,但是阿弥陀佛对我们招唤随时都在进行,没有停止过,即使在你没有听到的时候,没有念佛的时候,没有回应的时候,他都一直在招唤着你,在下着命令。那么你间断时,你要是了解到以佛为主的这个性质,保持你对阿弥陀佛皈命,你没有说我不想去,我不皈命,那你就还没有逃出阿弥陀佛的招唤,没有反抗这个命令,你这个愿望还存在,阿弥陀佛在临终就会来迎接你。

  

当然如果你信心成就了,你知道阿弥陀佛随时在招唤,你就在他的命令之中,你知道执持的人是阿弥陀佛,不是自己,我是次要的,我只是执行命令的人,我不是下命令的人,只是被领导的人。

  

闻”就是听到阿弥陀佛的招唤

  

所以这个闻说阿弥陀佛,“闻”是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光明,闻就是你要听到他的招唤,这一点还更重要。而不是说你听自己内心的某种想法,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打妄想?是要听清楚我心中本质?都不是这些。你打妄想,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本质是什么,好象听不清楚,弄不明白,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些都只是在你这一边。而在阿弥陀佛那边,因为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招唤和敕命,他是你的妄想和执着不能够阻碍的。“闻说”是两方面,一边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极乐世界,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和愿力,正确理解“闻说”的意思,然后就执持名号。如果你真正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光明,你就会执持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若”是不定、不确定的意思,与无量寿经中“乃至”的意思接近,乃至是下至、少至,从一念到一辈子不定的意思。因为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人临终时遇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能活一天,他就只念一天,而有的人念了七天,有的人更长,这是指临终的情况。平常的我们,有时念佛念一小段,有时打一个佛七,念佛变成了功课,感觉我们好象必须在念佛时才在执持名号。执持在阿弥陀经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从我们这边讲你的执持,另一个佛那边的持执。你的执持也是阿弥陀经的主要意思,因为阿弥陀经主要是体现法藏菩萨的二十愿。二十愿说如果我成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植诸德本,闻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念佛,然后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念名号就是植诸德本,名号就是功德之本,善本、德本,然后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

  

表三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分段对应表

  

  

分段一

  

分段二

  

  

  

佛说无量寿经

  

(二十愿)

  

闻我名号,

  

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佛说阿弥陀经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念佛是培养善根福德最好的方式

  

我们出生在阿弥陀佛净土的莲花之中,这个莲花不用你去栽培,它已经成就,父母你已经有了,不用自己去找。有的人说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极乐世界那么好的地方,不相信自己有这个福德能去,这是不知道往生福德是阿弥陀佛这个父母给我们的,由于不太理解就觉得自己的福德不够,信心不足,没有资格做阿弥陀佛的儿女。

  

阿弥陀佛的二十愿说“闻我名号,植诸德本”,有些人觉得自己善根不足,功德福报不够,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认识。当然在娑婆世界,你没有很大的福报,没有好的因缘,你就不可能投生到富贵人的家中。在佛法中也讲究因缘,我们投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那么好地方,没有非常大的福报,是不能够去的。如果你觉得福报不够,要培养福报,你要怎么培养福报呢?从究竟上来说,你是不用培养,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全部给你了,但是在你没有信心的情况下,你觉得福报不够,如果这样你就念佛培养福报,不要用别的方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就是增长无量无边的善根和福德,也不要去做其它的。做供养,布施,修行,帮助别人,扶危济困,维护正义,这些也都有福的,但是你想凭这些福报投生在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度,根本不可能,两者之间相差太远。世间上的好事对于往生来讲,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只有念佛才有帮助,如果你觉得功德不够,罪障很深,那你就好好的念佛,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多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往生净土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要怎么样多善根福德因缘呢?就是多念佛,信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二十愿说“植诸德本,至心回向”,佛和我们在两边互动,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至心回向,而实际上这个“至心回向”是佛给我们的,但是你觉得是你在修行,你把这个修行当做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因为我们不是相信自己就是相信阿弥陀佛,在你不能够相信阿弥陀佛的情况下,你就变成了相信自己,在你相信自己的情况下,念佛就变成了你的修行,即便如此,你还是要把你的至心回向,归到阿弥陀佛的那边,始终在这个因果的框架(名号)中运行就不会偏离方向(往生)。

  

念佛是超越时间的

  

“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这是时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经都讲到时间。观经中讲“七天”,阿弥陀经中说“若一日,……若七日”,无量寿经(好几个版本)中说法比较多,有十日十夜,一日一夜,有乃至一念,所以说念佛是超越时间的,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和愿力是超越时间不受限制,可长可短,经上说乃至、下至、若都是要“破除”(时间限制)的意思。

  

但是在你没有完全信受佛之前,以自己为主,念佛好象是一种工作,好象是一种修行,我多做一点,我就多有一点功德,我的愿望感觉就更强一点。佛从随顺众生来讲,就是若一日……若七日。有些人听说了阿弥陀佛,只是表达了一下说我愿意,而后并没有实际的行动,这个愿就很浅,有愿无行。如果你肯念一日一夜佛,就表示你往生的愿望比较真实。

  

念佛往生,佛的说法有多种,若一日……若七日都表示很少的意思,无量寿经中说乃至十念,更是非常少的意思,这都说明念佛往生有很容易的一面。但是再怎么容易,落在众生这边,好象还是要经过自己的认可,自己觉得可以接受的方式。佛也是根据众生情况将念佛时间说成了很多的种类,没有确定,少至一念,有的甚至一念都没有,光听到就往生了,“听”到也是“念”,少至一念,多至一生。但是阿弥陀经中所突出的就是你念佛要念一天,是因为在你有自力的情况下,你多念一点就能更好地对治自己的毛病,同时也体现了的佛发愿。念佛是一个最好的修行,即使是自力的修行也属于正行。

  

南无阿弥陀佛!

  

附注1

  

《佛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原文: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附注2

  

《教行信证》的两重因缘:良知:无德号慈父,能生因阙;无光明悲母,所生缘乖。能所因缘虽可和合,非信心业识,无到光明土。真实信业识,斯则为内因;光明名父母,斯则为外缘。内外因缘和合,得证报土真身。故宗师(善导《往生礼赞》)言:「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又云(法照《五会法事赞》):「念佛成佛是真宗」。又云(善导《散善义》):「真宗叵遇」也,可知。

  

《《阿弥陀经》讲记二: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