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講記六:信、願、行叁資糧
主講:純祥法師
傳統淨土勸化多說“信、願、行”爲往生叁資糧,缺一不可。現在我們結合“佛願”來正確地理解“信、願、行”,“信、願”的落處在我們這邊,而“行”的落實在佛那邊。
1、真實願從佛行中發起
上一節講到只要你有願,阿彌陀佛臨終定會來接,那有人會問:“我光有“願”,是不是“行”和“信”就缺少了,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事實上只要你有往生的“願”,這個“願”中就包含“信”、“行”。這個“願”是從哪發起的?你爲什麼會發起這個“願”?那是因爲你通過聽聞善知識給你講說淨土的功德(佛行),你聽到了淨土功德而念佛,從心裏對淨土生起了向往心,你的願望實際上是從佛“行”中生起,這個“願”中就包含了(佛)“行”。
2、名號真實義包含了信、願、行
從“願”的因果講,只要你“至心發願”,阿彌陀佛臨終定會來接,這是佛願的“因果”關系。善導大師解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有“發願”的意思,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如果你念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只在心裏憶念一下,沒有念出聲,這都叫做一個“願”和一個“行”。
“發願”分成兩邊(佛邊和衆生邊),真實上是佛在因地發願,要攝取你往生淨土,你現在念佛,佛的發願就成爲你的發願。“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你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有“願”有“行”,一聲就有一個“願”和一個“行”,十聲就有十個“願”和十個“行”。《佛說無量壽經》中講,你念一天一夜,或者是十天十夜,基本上表示你有了真實往生的願意,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蕅益大師說的那種情況,“縱將佛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般,若無信願,亦無往生之理”。
3、與名號真實義不相應,念佛沒有成效
從名號本身來解“南無”就有“發願”的意思,阿彌陀佛即是“修行”的意思,名號中已包含了信、願、行叁資糧。但是如果你念佛,不是依靠阿彌陀佛修行的力量,發願往生淨土,而是把目標放在自己要修行,不打妄想或修習禅定,那就顯現不了名號本身的作用。你並沒有理解佛的願力,想法與佛願不一致,不知道念佛是在依靠佛,隨順佛力。這樣雖然念佛,實際上卻不信佛(願力),使得念佛成效大打折扣,本來你可以現在成就的,卻只能等待臨終,本來可以此生成就,卻又要等到來生。
大家要知道念佛,主要是信佛的“願”力,依靠佛的“(修)行”(功德)。從平常念佛人的角度來說,“信願”成了我們的“信願”,其實“願”本質上是佛發起的(佛發了願),由于凡夫有我執,不能完全皈命佛,從自身的感受上,覺得這是我相信佛,我要發“願”往生淨土。這樣的理解雖然不究竟,也體現方便佛願的作用。
4、衆生邊叁資糧中“發願”相對重要
對于我們來講叁資糧中“發願”更重要,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在語錄中講:“淨土門中,以願爲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果你念了一段時間的佛,有了真實的願,那麼就表示你信、願、行都具備。
所以我們在這裏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如果你確實願意去,往生就非常容易,因爲阿彌陀佛有臨終接引願,既使你現在沒有信心成就,有願就表示你進入到他建立的光明(名號招喚)系統中,阿彌陀佛定會臨終接引你,你的往生已經得到了保證,只是說你自己並不知道。
“信願行”叁資糧,有“信願”,就一定有“行”,但有“行”(你念佛),卻不見得有“信願”。有“行”,沒有“信願”,就不是阿彌陀佛的選擇之行,不是淨土之行,雖然有念佛的形式,但與念佛機無異,與佛的真實願望不相應,是口是心非的體現。
“南無阿彌陀佛”是皈命無量壽如來,皈命就是“信願”,如果你不皈命,就表示你沒有“信願”,而是把它當成自己的修行,在積功累德,這些則與名號真實義不相應,“念佛”本是佛“願”力在你身上的顯現,是佛在幫助你,而在你自己心裏卻變成了我在修“行”,由于沒有真實的“信願”,佛的“行”變成你的“行”,這樣念佛效果變差。
如果有“信願”,就顯現真實“行”,真實行是佛願的選擇,那你就得到往生。如果你對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信”,說明你對阿彌陀佛的“行”沒有“信”心。在佛那邊“願”和“行”本一體,所謂真實“行”是阿彌陀佛選擇了“願”,然後阿彌陀佛去修“行”,兩者不相離。我們這邊就會“相離”,比如你想變得富有,卻沒有爲這個目標去努力做任何事情。但是在佛那邊,他發了四十八願,並做了久遠長劫地修行,他的願行是不離開的,有“願”就一定有“行”。所以我們信佛的本願,也就是信他的修行,“願、行”在佛邊互含、互攝。
念佛往生對于我們來講,重點不在“行”上,而在“信願”上。也就是說重點不在于你念了多少,你是否努力地念,而在于你是否有“信願”。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誤解,這裏並不是說讓你不要去念佛,而是說你念佛時,重點要落在“信願”上,落在對佛的依賴、信順和皈依上,不要落在“行”上,也就是不要把“行”歸到自己的修行上。你“信願”是“信”什麼呢?是“信”佛的“行”。“願”什麼呢?是隨佛選擇的願。
淨土與其它法門不同,傳統“戒定慧”的修行,注重自己的修持,注重自己的“行”,而淨土法門則注重“信願”,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念佛跟其它法門的修行正好相反,一個是依賴佛行,另一個是依賴自行,正確的信解不同法門,不要混淆。
5、淨土法門是他力易行道
淨土法門是橫超門,易行道。易行就是他力,就是通過“信願”,因爲南無阿彌陀佛已經建設好了淨土,成就了六字名號,他給你用,你用他就直接攝你到淨土去,並不是說讓你自己重新再去修行,所以我們要對這個特點有所理解信受,那麼你的往生就很容易。
6、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保證你一心不亂
“世人終時,心不顛倒”,臨終一念特別重要。但是臨終一念,也完全是業力的現象,這是根據你宿世以來的業力(習慣),當然今生的影響也很大,所謂業重者先牽,臨終時善念大于惡念,你才能夠轉生到善道或者往生到淨土,臨終一念起了嗔念,就可能墮到地獄中去,起貪心就可能墮到畜生或者惡鬼道,所以臨終一念很重要的,但是這一念卻完全不能由你做主。你真正發願往生淨土,念一日、七日、一天一夜或者十天十夜,猛烈地念佛,這是佛願作用在你的身上,你在臨終時,有這個內因,然後又有佛願力成就的外緣,他臨終來接引你,這就是因緣顯現,往生就有保證。你在臨終這個最關鍵的時刻,最危險的時刻,阿彌陀佛對你的慈悲護佑,保證你一心不亂,這是阿彌陀佛在名號中早已設計好的程序,用名號來拯救我們,不然我們就一失人身,萬劫難複。
7、隨順佛願,往生容易且有保障
有些修行方式也是很有利益的,比如說東林寺十日十夜百萬佛號的閉關,五明佛學院做的極樂法會,倡導念一百萬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們的傳承說,念一百萬聲佛號保證你往生淨土,這與淨土經典的說法也是相應的。這是從佛那邊保證你往生,這個保證是依據《無量壽經》中、下輩往生者,你念十天十夜,你有願望,即使沒成就信心,阿彌陀佛臨終定會來接,那麼你一定可以往生。一般情況是,念十日十夜的佛號基本上就有一百萬遍,這樣的修行主要也是隨順了佛的願,因爲能去做這樣的修行,選擇這樣子的方式,基本上說明他有往生的願望。
當然願望的“真假”分辨上比較複雜,有人只想去體驗一下,不是有願,當然多數情況下還是有願的。另外一點,我們的願望是從佛力中發起,我們自己發起往生的願望並不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我們剛開始念佛時可能沒有什麼願望,或者願望不強、不真,但是你通過念佛,能慢慢生起願望,因爲這是佛設置選擇好的程序,他已經把“種子”(名號)種進了你的心中,你通過念佛,佛的善根、福德、因緣幫你慢慢培育成就,你才能發起往生的真實願望。
所以隨順佛的願望,往生不難。比如,如果你要自己去重新設計製造一個手機,那很難,如果有發明並做好的手機産品,你只要花點錢就可以買來用,那就容易多了。名號的原理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人身是我們最大的本錢,我們把它投資到佛願上,而投資工作需要靠身體去勞作,念佛本身是皈命,就是把你的身體和生命用來投資,你投資了一天一夜,十天十夜,就能獲得往生,這就等于你花了很小的價錢,卻獲得了很大的利益。阿彌陀佛好比是工程師,他編輯了“名號”的程序給你使用,你只要信他的程序,按照他的程序執行,數據結果很快就能及時、准確地獲得,你就能快速得到圓滿的利益,但是如果你不去執行程序,沒有這個緣,想自己重新設計,再去執行,然後得到數據結果,那就很難了。首先你沒有這個能力,其次你也沒有那個時間,即使你設計出了程序,程序也可能會出錯,可能你無法計算出正確的結果,即費時又沒有效率,那麼恐怕到你累死也不會有所成就。
佛法講因緣,緣分有了就可以成就。本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念佛就是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你念了很久,還是覺得自己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出在你身上,說明你業障深重,有懷疑心。有懷疑心就是不信佛,問題並不在佛那邊,並不是名號有什麼問題,更不是佛願有什麼不真實或者不圓滿。
我們執行佛的程序,念名號,用你的生命去投資,把未來投資到佛的願力上,那麼你這一生就能得到了佛的保護,在臨終時佛用臨終接引的方式慈悲加佑你,使你心中不亂。你不用擔心…
《《阿彌陀經》講記六:信、願、行叁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